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6章 善人之师27

  【经文】

  善1行2无3辙4迹5, 善1言6无3匣7则8, 善1计9无3筹10策11,善1闭12无3关13键14而15不可16开17,善1结18无3绳19约20而15不可16解21。是以22圣人23常24善25救26人27而28无3弃29人30,常24使31物32无33废34材35,是谓36习37明38。故39善人40,善41人30之42师43;不44善人40,善41人30之42资45。 不46睽47其48师43, 不46爱49其50资45,大智若愚51,是52为53要妙54。

  【注释】

  1.善:善于。例,《庄子·马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2.行:行走。例,《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迷阳:一种带刺的草。   3.无:副词,不必;不曾。例一,清·方苞《狱中杂记》:“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例二,《庄子·秋水》:“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4.辙:车轮辗轧出的痕迹,呈两道车沟。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辙,车迹也。”例二,《左传·昭公十二年》:“[穆王]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5.迹:痕迹,足迹。例一,《庄子·人间世》:“絶迹易,无行地难。”例二,《庄子·天地》:“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经文“善行无辙迹”意思是“善于行走的人不曾沿着车轮辗出来的痕迹”,可引申作“善于做事的人不拘泥于成规旧轨”,如北宋·黄庭坚《寄晁元忠》诗:“文章本心术,万古无辙迹。”又如《印光大师法语·因果篇》:“其随机说法,了无辙迹。”   6.言:言喻,言辩。例,《庄子·则阳》:“善言伐齐者,乱人也!”   7.匣:匣子。例一,《说文解字译述(全本)》:“匣,匮也(盛物器具,大者曰箱,小者曰匣)。”例二,唐·高适《送浑将军出塞》诗:“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8.则:规则,教条。例,《汉书·贾谊传》:“合散消息,安有常则?”经文“匣则”类似于“锦囊妙计”。“善言无匣则”意思是“善于言辩的人不曾照搬匣子里面的规则”,可引申作“善于言辩的人不刻板于特定框架下预设的教条”。   9.计:计谋,谋略。例,《韩非子·存韩》:“计者,所以定事也,不可不察也。”   10.筹:谋划。例,《史记·留侯世家》:“臣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11.策:计策,计谋。例,《三国志·魏书·荀攸传》:“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公达:即荀攸;画:谋划。经文“善计无筹策”意思是“善于计谋的人不曾谋划计策”。但即使“有预先谋划的计策”,为了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即“随机应变”,也必须随时调整计策,即做到“道法自然”。 所以,“无筹策”宜理解为“不羁绊于既定的计策”。如东晋·韩康伯《易·系辞·上》注:“至精者,无筹策而不可乱。”显然,“易”就是“变”,人要知变、应变、适变。   12.闭:关门。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出公去矣,而门已闭。”   13.关:门闩。例,《左转·襄公二十三年》:“臧孙斩鹿门之关以出奔邾。”   14.键:闩门。例,《宣室志》卷八:“(蒋生)键其门而去。”经文“善闭无关键”意思是“善于关门的人不曾用门闩闩门”,或者简单地说即“不曾闭户”,例如使国家进入太平盛世,则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因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15.而:连词,表示更进一层。例,《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水浅而舟大也。”   16.不可:不能够。例,《庄子·天运》:“时不可止,道不可壅。”   17.开:打开。例,《庄子·天运》:“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18.结:用绳子打结。例一,《说文解字》:“结,缔也。”例二,《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19.绳:绳索,绳子。例一,《说文解字》:“绳,索也。”例二,《商君书·禁使》:“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县:悬。   20.约:缠束,捆缚。例一,《说文解字》:“约,缠束也。”例二,《诗·小雅 ·斯干》:“约之阁阁,椓之橐橐。”经文“善结无绳约”意思是“善于打结的人不曾用绳子缠束”。例如,诚者“约”在心,无形之“约”;不诚者,“约”在“结”,有形之“约”。实际上,一旦无诚,有“结”也不见得牢靠。   21.解:解开,松开。例,《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是以:连词,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23.圣人:“圣”字的意义,《说文解字》表述为:“圣,通也。”《古今汉语词典》对“圣”字表述为:“才能非凡,无所不通。”而对“圣人”则表述为:“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三者综合起来,“圣人”可以表述为:“德才高超,事事通达的人。”例,《庄子·人间世》:“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成:实现;生:出现。   24.常:常常,往往。例,《庄子·人间世》:“始乎治,常卒乎乱。”   25.善:妥善地,好好地。例,《论语·雍也》:“善为我辞焉。”   26.救:救助。例,《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27.人:别人,他人。例,《庄子·徐无鬼》:“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   28.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29.弃:嫌弃。例,《庄子·应帝王》:“郑有神巫曰李咸……郑人见之,皆弃而走。”   30.人:泛指任何人,人们。例,《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31.使:让……,使……。例,《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32.物:物质、物资、物产。例,《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不以人、物、利、害相撄。”   33.无:副词,不。例,《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34.废:废弃。例一,《庄子·马蹄》:“道德不废,安取仁义。”道德:天道的品德,无亲疏、平等、公正无私; 仁义,指《中庸》里所说的“任人唯亲”、“亲亲之杀”、“尊贤之等”。例二,《韩非子 · 问田》:“废先王之教。”   35.材:材料,原料。例,《管子·小问》:“ 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   36.是谓:连词,这叫做。例,《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37.习:通晓、熟悉。例,《管子·度地》:“请为置水官,令习水者为吏。”水:水性。   38.明:明理,指明白天道理念与品格。例一,《淮南子·主术训》:“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例二,《庄子·庚桑楚》:“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   39.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40.善人:好人,指善于帮助别人的人。例,单田芳《童林传》102回:“善人仗义请吴霸,三教寺前开眼界。”   41.善:喜欢,好(hào)。例,《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   42.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43.师:教师,老师。例一,《庄子·天地》:“尧之师曰许由。”例二,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44.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 · 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45.资:财物,钱财。例,《国语·齐语》:“无受其资。”   46.不:副词,不要,勿。例,《孟子·滕文公上》:“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47.睽:背离,违背。例,《庄子·天运》:“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   48.其:人称代词,他(的),他们(的)。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不朋:不拉帮结派。   49.爱:贪求。例,《宋史·岳飞传》:“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平矣。”   50.其: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51.大智若愚:有很高智慧和才能的人不显露自己,他们憨厚、檏实,显得傻呵呵的样子。例,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途》:“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52.是:指示代词,这,此。例,《辍耕録·斛铭》:“刻铭于斛之四面,出于是,人以是,子孙永如是。”   53.为:是,就是。例,《庄子·大宗师》:“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54.要妙:要旨妙义,即重要和深远的意义。例,《莲池海会·大德文选》:“要妙思玄牝,虚无养谷神。”玄,“烜”的假字;谷,“古”的假字。烜牝、古神都是指天道。

  【译文】

  善于行走的人不一定沿着车轮辗出来的痕迹,善于言辩的人不一定照搬匣子里面的规则,善于计谋的人不必羁绊于预定的计策,善于关门的人不一定用门闩闩门而门不能够打开,善于打结的人不一定用绳子缠束却不能够解开。所以,圣人常常妥善地救助别人而不曾嫌弃任何人,常常使物尽其用而不成为废弃的材料,这就叫做通晓天道的理念和品格。因此,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喜欢成为人们的教师;不善于帮助别人的人喜欢赠送别人物资。人们不要违背老师们的教导,不要贪求那些物资,人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而保持憨厚质檏的品格,这是重要和有深远意义的事情。

  【评说】

  元朝吴澄在《道德经注》中有一段奇文:“善行者以不行为行,故无辙迹;善言者以不言为言,故无瑕谪;善计者以不计为计,故不用筹策;善闭者以不闭为闭,故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者以不结为结,故无绳约而不可解。”今也有人赞扬“吴注能申老子之旨。五句所论,全用比喻方式,宣扬任其自然,无为无不为的主张1 ”。在《老子本原》中对“无为”的注解是:“无为,任其自然,不强施外力。”又曰:“任其自然之意也。”

  如果这就称为“老子本原”的话,则显然是对老子思想的扭曲。吴澄的这种注解,对于泥塑或木雕菩萨是完全适用的。但老子不是谈论泥塑或木雕菩萨的事情,而是谈论现实人生世界的真人真事。老子主张“道法自然”,是说按照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客观规律存在于相应的时间、空间环境中。宇宙中万物万事,其时间、空间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类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相适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地生存、发展,这正如庄子所说的“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2 ”,也就是“道法自然”。吴澄之说,也只能归结为“玄”注,是故弄玄虚而惑人也。

  举例来说:有一位在临盆中的孕妇处于难产状态,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是“任其自然”,硬是“不强施外力”而让胎儿死于母体腹中呢?还是当机立断,请助产医生剖宫接生婴儿呢?这两种做法哪一种是“善行”呢?哪一种符合自然法则呢?显然,医生操刀剖宫,虽然鲜血淋漓,但只有如此才能“恃之以生”,而使万物能够“恃之以生”的是自然法则。在这里,胎儿要离开母体出世是必然的、不可逥避的事情,属于“万物之自然”;剖宫接生婴儿是促成这种事情的顺利进行,使母婴保存生命,实践了“天之道,履而不害”的功能。而硬是“不强施外力”,置母婴于死地,恰恰是强为,是恣意违背天道,这必然造成严重的危害。两千多年来由于《道德经》的经文存在种种错字,把本来是积极进取的思想,错误地引导成为玄之又玄的、消极颓丧的思想,这种误解所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极其深广!

  老子说:“古之善为事者,微妙圆通。”何谓“通”?就是顺畅。为什么会顺畅?因为能通晓事物的利害关系并理顺这种关系。而利与害,是相对相成、相互转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就是适应事物的利害关系而采取应变措施,如此则“通”,使事物向好方面、有利于人类共同利益方面发展。这也就是不固执、不拘泥,与时俱化。本章中的“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善救人”、“善人之师”,可以说是对“善为事”的具体说明。

  自古以来,絶大多数王者都要求大臣们忠心耿耿,以其“忠”的程度来衡量大臣们的优劣。当代各国官员,哪一个不要求属下对自己“忠心耿耿”呢?这种种“为私”的真情流露,都是“强为”的意识表现,即使明君唐太宗也曾如此。有一次魏征对李世民说:“臣把生命都交给了国家,只知道走正路,絶不敢有欺君负国的言行。但愿陛下能让臣成为良臣而不要成为忠臣。”李世民从未听过这种高谈阔论,惊讶地问:“难道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侃侃而谈,情真义切地说:“良臣不仅使自己获得美名,而且使君主得到明君的称号,子孙相传万代,福禄无疆;而忠臣使自己被杀,而且还要使君主蒙受暴君的恶名,家也亡了,国也败了,惟独落个忠臣的名声而已。照此看来,忠臣和良臣的差别太远了。”李世民连连点头称是,说:“先生不要违背今日之语言,我也决不会忘记国家存亡的大计3。”这个故事说明,李世民和魏征都是“通晓事物的利害关系”幷且善于适应事物利害关系而采取应变措施来理顺这种关系的贤人。

  【思考】

  1.借用庄子“与时俱化”的思想来认识老子提出的“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说说其中的根据是什么。

  2.你见过老子所说的“善人”和“不善人”吗?你自己曾经是哪一类人?

  注:

  1.参看《老子本原》,黄瑞云着。

  2.参看《庄子·山木》。

  3.参看《唐太宗治国的故事》,原着:吴兢,改编:章河。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