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5章 无身无患13

  【经文】

  宠1辱2若3惊4 ,贵5大6患7若8身9 。何谓10宠1 辱2若3惊4 ?夫11得12之13 若3 惊4 , 失14之13若3惊4, 是谓15 宠1辱2若3 惊4。何为16贵5大6患7若8身9 ? 人17所以18有19大6患7者20, 为21人17有22身23 。 及24人17无25身23 , 人17有26 何27患7 ? 故28 贵5  以29身9 为天下30者31, 可以32寄33天下34; 爱35以29身9为天下30者31,可以32托36天下34。

  【注释】

  1.宠:受宠爱,得到赏识。例,《左传·昭公二年》:“少姜有宠于晋侯。”   2.辱:受屈辱,受委屈。例,《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   3.若:如此,这般。例,《庄子·德充符》:“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也。”   4.惊:吃惊,惊恐不安的样子。例,《庄子·齐物论》:“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5.贵:重视。例,《庄子·徐无鬼》:“仁义之士贵际。”际:交际。   6.大:表示程度深。例,《庄子·齐物论》:“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7.患:灾难,祸害。例,《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而饕贵富。”   8.若:临到,落到。例,《国语·晋语五》:“吾子忍之,不可以言病…病未若死,袛以解志。”   9.身:自身,本身。例,《庄子·至乐》:“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10.何谓:什么叫做。例,《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1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2.得:得到。例,《庄子·人间世》:“乃今得之,为予大用。”   13.之:人称代词,它。例,《庄子·天运》:“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   14.失:失去。例:《庄子·大宗师》:“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15.是谓:这叫做。例,《庄子·马蹄》:“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   16.何为:为什么。例,《庄子·德充符》:“物何为最之哉?”曹础基注释:物,指人物,是假设人物王骀身边的人;最,聚集。全句意思:人们为什么追随、聚集在王骀周围?   17.人:泛指任何人,人们。例,《庄子·至乐》:“人之生也,与忧俱生。”   18.所以: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表示提出原因。例,《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   19.有:呈现,露出。例,《庄子·则阳》:“掘之数仞,得石椁,洗而视之,有铭焉。”   20.者:助词,表示“……的原因”。例:《庄子·大宗师》:“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21.为:是,就是。例,《庄子·大宗师》:“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22.有:保有,具有。例,《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善为:很好地使……;龟手:手的皮肤产生裂纹。   23.身:指身份,地位。例,《庄子·人间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24.及:介词,当……的时候。例,《庄子·齐物论》:“及其至于王所,与王同筐床。”其:她,指晋献公妻子丽姬;王所:王居住的地方。   25.无:没有。例,《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26.有:存在,存在着。例,《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天池:天然水域。   27.何:疑问代词,有什么。例,《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8.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29.以:介词,把。例,《庄子·大宗师》:“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30.为(wèi)天下:为民众,为百姓,为社会公益事业作贡献。例,《庄子·至乐》:“烈士为天下见善矣,不足以活身。”   31.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2.可以:可能,能够。例,《庄子·外物》:“ 静然可以补病,眦搣可以沐老,宁可以止遽 。”眦:眼角;搣:按摩;沐老:防老。   33.寄:寄托,托付。例,三国·诸葛亮《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4.天下:天下事,即国家政务和社会民事。例一,《庄子·盗跖》:“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此六者:乱、苦、疾、辱、忧、畏。例二,《庄子·天下》:“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35.爱:热爱。例,《庄子·徐无鬼》:“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   36.托:委托,托付。例,《战国策·秦策二》:“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

  【译文】

  人们在得到宠爱或遭受屈辱时心理是如此惊恐不安,重视大的灾难可能落到自己身上。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就是得到宠爱或遭受屈辱时心理惊恐不安,失去宠爱或消除屈辱时心理也惊恐不安,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为什么重视祸害落到自己身上呢?人们流露出祸害来临的原因,是人们有各种身份地位。当人们没有身份地位的时候,还有什么祸害呢?所以,重视把自己献身于社会事业的人,天下的事业可以寄托给他;热爱为社会事业鞠躬尽瘁的人,国家的事业可以托付给他。

  【评说】

  人们蒙受委屈和耻辱时,心理不能平静,既恐惧又怨恨,还担心受到进一步的不幸。这是正常的心理活动,是“贵大患若身”。人们在得到宠爱和表彰时,心理也不平静,既高兴又感激,还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抬举。这也是正常的心理活动,这似乎不必“贵大患若身”。但老子仍警告说“贵大患若身”。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在得到宠爱和表彰时,难免会情不自禁而自鸣得意,一得意就忘形,一忘形就原形毕露,结果是祸及自身。所以,老子对受宠的人也说“贵大患若身”,这是基于“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提出来的。

  那么,在解除屈辱或失去宠爱时,为什么也要“贵大患若身”呢?因为宠与辱、得与失是相反相生的。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臻耶?正复为畸,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试问有谁知道“其极”呢?这实在是“天下莫能知”,所以是“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老子之所以教示世人认识“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就是要人们审慎对待“得”、“失”。对于那些自私自利者来说,“受国之垢”与“受国不祥”被认为是“祸”。但是,老子认为,若是为了国家、人民的利益忍辱负重,如水之“处众人之所恶”,如此身受其“祸”,正是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作出自我牺牲,是无私无我,是一心为公的崇高品德,这样的人才具有“社稷主”、“天下王”的素质,应该受到国家的重任,得到人民的爱戴。这也是“反者道之动”所使然。相反,那些“服文采、带利剑、餍饮食”的君王,他们沉湎于“福”中而不顾天下“田甚芜,仓甚虚”,这样的君王只知道“柙民之居”、“压民之生”、“无德施褫”。所以,老子指称他们是“盗魁”。当人民大众起来把他们扫进历史垃圾堆时,他们就大祸临头了。

  本章的核心思想是“无身”,这不是说没有身体、身家、地位、权利、名誉,而是说不要执着既得的切身利益,其本质是无我无私。“无”是空无,是超脱形形色色的“有”。尧、舜禅让帝位,就是不执着于自己及家族的既得利益,是一种超脱。自从夏禹让自己的儿子夏启继位,而夏启分封诸侯统治国家,至满清王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执着于自己及家族的既得利益,也就是为“我”谋求私利,所以才有世袭统治。中国的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各约二千年,统治阶级意识的核心是一个“私”字,这种意识充斥官场,也染及民间,所以“私”字在社会中泛滥,成为对抗天道的最顽固的意识形态,一直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私”心已是根深蒂固。由于“私”的观念根深蒂固,要做到“无私”是不容易的。新中国曾经致力于“无私”的事业,也曾出现过一些大公无私的典型人物,如雷锋、焦裕禄,是无我无私、可歌可泣的模范,是现代的圣人。

  “贵以身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可以讬天下。”这与第23章之“受国之垢,适为社稷主;受国不祥,适为天下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老子的这些主张,无疑是对世袭统治的否定和批判,也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体现。在老子之前,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忘我为公,是“爱以身为天下”,因而“可以讬天下”,得到舜的禅让。西伯侯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七年之久,是“受国之垢”,故“适为社稷主”,在姜子牙辅助下,姬昌之次子姬发联合各诸侯,推翻了商纣王的黑闇统治,建立周朝。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而再、再而三遭到贬黜,是“受国不祥”,他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而鞠躬尽瘁的心坚定不移。所以,当他复出之后,从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提出开放改革和设置经济特区,历经四十年的时间,经济落后的中国与欧美地区经济发达的国家,彼此都“开其隧、辟其门、挫其鋭、解其纷”,相交相融,互补互利,使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世界各国所瞩目,人民的物质生活有显着改善。历史证明,邓小平是老子所说的“可以寄天下”、“可以讬天下”的伟人。

  【思考】

  1.为什么人无身则无患?

  2.你能做到“以身为天下”吗?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