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2章 水性至上8

  【经文】

  上1善2者3水4 ,水4善5利6万物7而8不争9, 处10众人11之12所13恶14 ,故15近16于17道18。居19善5低20,动21善5势22,行23善5源24, 与25善5填26,演27善5信28,适29善5能30, 正31善5至32。夫33唯34不争35,故15无36尤37。

  【注释】

  1.上:上等的,最好的。例,《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   2.善:指品行好。例,《庄子·在宥》:“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给jǐ,足够)   3.者:助词,表示“……的东西(事物)”。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4.水:无色无味无定形的透明液体,分子式为H2O,是生物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之一。例,《庄子·外物》:“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5.善:善于,能。例:《庄子·马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   6.利:使……有利,为……带来好处。例,《庄子·徐无鬼》:“夫尧知贤人之利天下也。”   7.万物:指众生万物,即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车,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8.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例,《庄子·达生》:“紫衣而朱冠。”   9.不争:不会与人相互抢夺。例,《庄子·盗跖》:“是以足而不争。”   10.处:置身于。例,《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11.众人:许多人,人民大众,百姓。例,《庄子·山木》:“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12.之: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13.所:助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物、地方)”。例,《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14.恶(wù):厌恶,讨厌。例,《庄子·人间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15.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16.近:相近,近似。例,《庄子·知北游》:“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17.于:介词,在……方面。例,《庄子·养生主》:“指(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18.道:存在于先天宇宙中并演化生成天体万物的先天形态物质,即宇宙本源;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庄子·大宗师》:“夫道……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生天生地。”例二,《庄子·渔父》:“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例三,《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 例四,《庄子·缮性》:“道,理也。”例五,《庄子·则阳》:“道不私。”   19.居:处在。例,《易·干》:“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20.低:低洼。例,《论衡·效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   21.动:流动。例,《庄子·天下》:“其动若水,其静若镜。”   22.势:地形地势。例,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3.行:流动。例,《庄子·秋水》:“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   24.源:来源,供应之源。例,《庄子·徐无鬼》:“请只风与日相与守河,而河以为未始其撄也,恃源而往者也。”   25.与(yǔ):给与,贡献。例,《庄子·山木》:“与而不求其报。”   26.填:填塞,充塞。引申为补充,填补不足。例一,《说文解字》:“填,塞也。”例二,唐·王建《送振武张尚书》诗:“尽收壮勇填兵数,不向藩浑夺马群。”   27.演:演化,变化。例,《新唐书·高定传》:“为图合八出,上圆下方,合则重,转则演。”   28.信:信守。例,《庄子·让王》:“割牲而盟以为信。”   29.适:适应。例,《庄子·徐无鬼》:“鸱目有所适。”   30.能:本能。例,《庄子·胠箧》:“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赫胥氏:相传公元前一万一千年以前的部落领袖。   31.正:正道,正理,此处指公正无私的自然本性。例,《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32.至:到,到达。例,《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33.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4.唯:副词,只因为。例,《庄子·德充符》:“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  35.不争:不要与人相互抢夺。例,《庄子·胠箧》:“掊斗折衡,而民不争。”   36.无:没有,不存在。例,《庄子·知北游》:“视之无形,听之无声。”   37.尤:过失;怨恨。例一,《论语·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例二,《诗经·墉风·载驰》:“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译文】

  在后天天体万物中品行最好的是水,水善于为众生万物带来好处而且不会与众生万物相互抢夺,水善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因此水的本性近似于道。水善处于低洼的地方,善依地形地势变化而流动,善于在所流过的地方为生物提供水源,善于无私贡献以填补环境的不足,善于信守它固有的演化规律,具有善于适应环境变化的本能,时时处处都能做到公正无私。任何人只要不与别人相互抢夺,就没有过失也不遭人怨恨。

  【评说】

  本章以水喻道,因为水近于道。

  道是天体万物的本源,水是生命物种的本源;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声无定形的;道泛兮、其客左右、能入出“有”间“无”间,而水无孔不入、浸润万物、也能入出“有”间“无”间;道“损之”而演化生成天体,水“与之”而生成并演化出众生万物;“道法自然”而存在、演化,水处处“无为而才自然1 ”;道乃“万物归焉而不为主、恪铭于阘”,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如此等等,说明水确实“近于道”。人类对水是最熟悉的。水之居、动、行、与、演、适、正、不争,都是“无为”,是“法自然”,都体现了天道的本性。人们修身处世,能像水那样按自然法则(无为)而为,也就体现了天道的本性,也就是有“天德”。人人都具备这种天德,则社会和谐、平衡、有序、正常。在第9章中有“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第74章有“至和诣常”,都是天德的表现。在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中,不但《道德经》论“和”,作为群经之首的《易》经也论“和”,如有“和兑,吉2。”“其子和之,中心愿也3 。”为了“和”,老子主张“不争”,即不要与人抢夺。因为与人抢夺,必然破坏了“和”。“不争”的思想,在《易》经中也隐约可见,如《易·干》有“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4。”在这里,“用”字取义“需要”、“要有”,而“九”字取义“阳”,即先天自然本性,其表现是“和”,是“天德”。“用九”就是“要有先天自然本性”,如第9章中的“葆阳”。“无首”与“不为首”,类似于“不为主”,是说“不要当主宰者”,“不要逞强当霸主、不要强行霸权、不要横行霸道”,这样才能平等相处、和衷共济。这不但是天道的本性,也是用血写成的历史经验,看看中华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每当有人在为“首”而争时,必然造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为“首”而争者,作孽多端,民怨不絶,遗臭万年。

  【思考】

  1.为什么水能“处众人之所恶”?

  2.水具备什么品德?你能用水的品德来修养自身吗?

  注:

  1.参看《庄子·田子方》。 

  2.参看《易·兑》。 

  3.参看《易·中孚》。 

  4.参看《易·干》。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