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9章 各归其根16

  【经文】

  致1虚2极3,守4静5笃6,万物7并8作9,吾10以11观12其13复14。夫15物16芸芸17,各18归19其13根20。归19根20诣21静5,静5诣21复14牝22,复14牝22诣21常23,至24常23诣21明25。不26至24常23妄27作28,凶29。至24 常23容30 ,容30乃31公32 ,公32乃31王33 ,王33乃31天34,天34乃 31 道35,道35乃31久36,殁37身38不26殆39。

  【注释】

  1.致:让……处于……。例,《庄子·徐无鬼》:“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勤,致其所恶则散。”   2.虚:指清静、无各种杂念的状态,即所谓无人无我无物无杂念的状态。例,《庄子·人间世》:“虚者,心斋也。”心斋:心态空明、不浑浊。   3.极:先天自然状态, 即最大限度地使身心平静、 安定下来。例,《庄子·在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4.守:保持。例,《庄子·达生》:“是纯气之守也。”   5.静:平静、安定。例,《庄子·天道》:“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6.笃:专心。例,《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7.万物:指天体万物,包括星体、无生命和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天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   8.并:副词,一起,同时。例,《庄子·天地》:“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 汒乎淳备哉!” 托生:谋生;汒:混沌;淳:檏实厚道。   9.作:活动,运动。例,《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状。”   10.吾:人称代词,代称自己。例,《庄子·秋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11.以:表示目的,以便,为了。例,《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   12.观:详细察看,考察、瞭解。例一,《说文解字》:“观,谛视也。”谛:详察。例二,《庄子·德充符》:“寡人召而观之,果以恶骇天下。”恶:丑陋。   13.其:人称代词,他(它),他(它)们。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不朋:不拉帮结派。   14.复:还原,恢复。例一,《庄子·知北游》:“渊渊乎其若海,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例二,《孙子·势》:“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15.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16物:指万事万物,或某种东西。天体万物,包括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例,《庄子·在宥》:“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徒:副词,只是。   17.芸芸:众多的样子。例,清·秋瑾《光复军起义檄稿》:“芸芸众生,孰不爱生?”“芸芸”也作“云云”。如《庄子·在宥》:“万物云云,各复其根。”   18.各:副词,各自,每个。例,《论语·公冶长》:“盖各言尔志。”   19.归:返回。例,《庄子·应帝王》:“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   20.根:本源。例,《庄子·则阳》:“万物有乎生而莫知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   21.诣:达到,进入。例,《史记·文帝本纪》:“乘传诣长安。”传(zhuàn):驿车。   22.牝:雌,雌性(鸟兽)。例一,《说文解字》:“牝,畜母也。”例二,《尚书·牧誓》:“牝鸡无晨。”雌性即母性,常常比喻先天自然本性,或表示慈祥、宽厚的美德。   23.常: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恒定,稳定状态。例,《庄子·德充符》:“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   24.至:到,到达。例,《庄子·庚桑楚》:“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   25.明:空,无,万物之本源(天道)状态。例,《庄子·庚桑楚》:“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   26.不:副词,不曾,没有。例,《庄子·齐物论》:“终身疫疫而不见其成功。”   27.妄:胡乱。例,《庄子·庚桑楚》:“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   28.作:做,从事某项活动。例,《庄子·人间世》:“凡事也然……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29.凶:祸害,不吉利。例,《庄子·徐无鬼》:“名若儒墨而凶矣。”   30.容:包容,容纳。例,《庄子·田子方》:“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   31.乃:连词,于是。例,《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32.公:公正无私。例,《庄子·则阳》:“道者为之公。”   33.王(wàng):称王,统治。例,《庄子·天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   34.天:自然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的)。例一,《庄子·秋水》:“本乎天,位乎得。”例二,《庄子·养生主》:“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   35.道:天道,自然法则,客观规律,道理;自然品格,道德。例一,《庄子·天下》:“夫块不失道。”块:指土块的存在、变化。例二,《庄子·缮性》:“道,理也。”例三,《庄子·则阳》:“道不私。”   36.久:时间长。例,《庄子·德充符》:“久与贤人处则无过。”   37.殁:终。例,《墨子·非命上》:“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诸侯。”   38.身:人的一生,一辈子。例,《史记·李将军列传》:“终广之身,为二千四十余年。”   39.殆:危险。例,《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译文】

  让我们排除杂念、无视无听、使身心最大限度地处于昏昏默默的状态,深度保持平静、安定,与天体万物一起运动,我们这样子是为了观察万物返回本源状态。天体万物种类繁多,每个物种都将返回它的本源状态。返回到本源状态就是进入平静状态,进入平静状态就恢复了母性,恢复了母性就达到稳定的状态了。达到稳定的状态也就达到空、无的本源(天道)状态了。没有达到天道的状态就可能胡乱作为,这将会有祸害。达到天道的状态就能包容万物,能包容万物于是能公正无私,能公正无私纔可以称王治理国家,这样称王治理国家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自然而然形成的才符合天道法则,符合天道法则的事业才能够长久,终生没有危险。

  【评说】

  本章的核心是论述万物“归根”,也就是回归本源(天道),恢复母性,即先天自然本性。万物终极的本源是“无”,万物共同的先天自然本性是“和”,即和谐、平衡、有序、稳定,因而能长期处于正常、稳定的运化状态。

  经文一开头就说明要进入道家修炼的高级状态,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在第16章中提出“蔼愔颇守一,能入无乎?”以及第68章中提出“浊以静之,徐清;清以惇之,徐神”。在这里,“无”、“神”与“道”是同义语,都是指本源,道,先天自然本性(母性)。道家的这种修炼,就是悟道的过程。老子之所以能阐述宇宙的本源、天体万物的演化及自然法则在天体万物演化中的作用,是因为老子在这种修炼过程中已经悟道。同样,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致虚极,守静笃”,也悟出普度众生的真谛。

  现代人体科学揭示,人类的大脑有左脑与右脑之分,左脑主管显意识与运动,右脑主管潜意识与思维。“致虚极,守静笃”正可以让左脑进入休息状态,以免影响右脑的思维和潜意识的释放。现代自然科学家如门捷列夫,在梦中进入“无”的境界时,化学元素周期排列的图景突然闪现在脑海中,从而解决了长时间探索的难题;A.爱恩斯坦于夏天躺在沙滩上歇息时,也进入“无”的境界,如幻如梦,身如光子遨游于虚空之中,顿然间明瞭相对论原理……从科学家们处静入无以致明理的这些例子可知,“静诣复牝,复牝诣常,至常诣明”的论断多么正确,笔者在中学时期求解几何学“四点共圆”难题时也曾有亲身的体验。

  从信息场论的观点看,宇宙中的各种信息时刻都入、出人身并与人的肌体,特别是大脑中的信息场发生交流,这是潜意识场中的信息交流。入静正是为了让大脑中储存的宇宙信息由潜意识转化为显意识。这种形式的潜意识释放,使人类能认识宇宙,认识宇宙的本源。世界上能够运用“致虚极,守静笃”来认识万物运化法则的,实在是凤毛麟角,因为絶大多数人不能入静,不能入“无”,不能排除后天“有”的干扰。有的人知道应该入“无”,因而以强烈的意念追求入“无”。但是这种强烈的意念恰恰使他不能入静,不能“致虚极”,因为强烈的意念,是杂念,与“玄览”一样,正是这些干扰、阻碍人们自然而然地入“无’。所以不该有意念,而应是身心清静。能保持安定、清静的状态,则“反者道之动”的规律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右脑中的潜意识场开始活动,开始运化、释放其所储存的宇宙信息。

  先天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后天宇宙。后天宇宙中万物的演化,如《庄子·知北游》所说,是“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所以,从众生万物的类别来看,又各有其本源。根据“有”、“无”相互转化的观点,众生万物自然都要“各归其根”。在这里,要进一步探问的是,为什么说“归根诣静,静诣复牝,复牝诣常”?我们以植物生长过程为例来说明。植物的生长过程是:

  种子→播种→发芽→长苗→开花→结籽

  籽就是种子,这个生命历程,周行而不怠。“结籽”是对“种子”的“复归”,是“复牝”。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被埋在地下千年以上的古莲子,被科学家挖掘出来后,在合适的土壤、湿度、温度下,又发芽、长苗、开花了(见注)。

  古莲子是古代荷花结出的种子,即古莲的“本源”,是“牝”。古莲开花结出莲子,就是“归根”,是“复牝”。千多年来,古莲子处于平静、稳定状态,无生无死。但莲子一经形成,就具备再生新生命(下一代莲子)的能力,所以说是“复牝”,再现了母性。再现母性而进入稳定、平衡、有序、和谐的状态,即自然、正常的运化状态。古莲子历经千年而其固有的本性保持不变,不就是“诣常”吗!

  对于人类来说,“复牝”指的是恢复到天道的先天自然本性上来(初生婴儿接近这种本性),如此则将进入和谐、平衡、有序、稳定的正常状态,这不但是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所需要的,就是在当今的世界来说也是需要的。

  【思考】

  1.你曾经有意或无意地处于“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吗?出现过什么现象呢?

  2.说说“静诣复牝”的例子和你对“复牝”的认识。

  注:

  1977年7月13日《羊城晚报》第4版报导:埋在辽宁省新金县普兰店地下一千多年的古莲子,在北京香山脚下中国科学院植物园中种出莲荷,6月下旬开花,到7月初开了一百多朵。如今,满塘古莲新花成为一幅亮丽的风景。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