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15章 万物得道39

  【经文】

  昔1之2得3一4者5: 古神6得3一4以7精8,天9 得3一4以7清10,地11得3一4以7宁12,万物13得3一4以7生14,侯王15得3一4以7为16天下17正18 。其19之20所21诫22者5:古神6无以23精8将24恐25歇26,天9无以23清10将24恐25裂27, 地11无以23宁12将24恐25獗28,万物13无以23生14将24恐25灭29, 侯王15无以23正18将24恐25缺30。夫31身32贵33者34宜35以36贱37为38本39 ,位40高41者34宜35以36下42为38基43 。是以44 侯王15自45 谓46 孤寡47 不48 谷49, 此50非51以36贱37为38本39耶52?非51乎53 ? 故54至55誉56无57誉56 ,不58若59璐60璐60之61玉62,若59硌63硌63 之61石64。

  【注释】

  1.昔:先前,以前。例,《庄子·山木》:“昔吾闻之大成之人。”   2.之:指示代词,那(些)。例,《庄子·达生》:“人之所取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   3.得:符合。例一,《庄子·在宥》:“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例二,《庄子·缮性》:“四时得节,万物不丧。”   4.一:指道,天道,自然法则,使物事运化达到和谐、有序、平衡状态的自然规律。例一,《庄子·天地》:“通于一而万事毕。”例二,《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形者,一之所谓也……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5.者:助词,表示“……的东西(事物)”。例,《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6.古神:古,指过去已久的年代;神,指自然存在的、能创生万物的东西。例,《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天:天然的;引:引起。在《道德经》中,古神是指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态物质,它是演化生成天体万物的本源。“古”字的甲骨文是会意字,表示已发生过、而且未说明的往事,即表示“过去”、“以前”。“神”字左边甲骨文形象祖先牌位,右边甲骨文形象母系血缘代代延续,左右两边甲骨文结合表示母系血缘的追溯。“古神”就是指对母系血缘往前追溯的终极。由人类→众生万物→天体的演化过程往前无限追溯的终极就是先天宇宙中的先天形态物质,是“混成”之物,老子称之为“道”。   7.以:连词,以致,因而。例,《庄子·大宗师》:“伏羲得之,以袭气母。”   8.精:能量,即形态物质。能量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生成有色有声有形的物质;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物质也是能量的一种形态,也就是说能量和物质是一种东西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态,如汽、水、冰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三种表现形态。例一,《庄子·知北游》:“形本生于精。”例二,《庄子·天地》:“夫道……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态)物焉,神而又神而能(态)精焉。”此处“能”字,读“态”字音,取“形态”之义,如《素问厥论》:“愿闻六经脉之厥状病能(态)也。” “能物”指“形态物质,“能精”指“形态能量”(参看第7章【评说】中“有生于无”的分析)。   9.天:指宇宙天体。例一,《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例二,《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10.清:清澈透明,形容天体运动处于一种平衡、有序、稳定的状态。例一,《庄子·山木》:“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例二,《孟子·万章下》:“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   11.地:大地,地球。例,《庄子·让王》:“吾不知天之高,地之下也。”下:深、厚。   12.宁:安宁,安定,指一种平衡、有序、稳定的状态。例一,《庄子·至乐》:“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例二,《庄子·天道》:“天德出而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   13.万物:指众生万物,即有生命的物种。例,《庄子·马蹄》:“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车,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14.生:指自然、正常地生存。例,《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非:无;不:不能。   15.侯王: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例,唐·柳宗元《封建论》:“不制其侯王。”   16.为:是,就是。例,《庄子·大宗师》:“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   17.天下:国家。例,《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   18.正: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状态。例,《庄子·庚桑楚》:“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   19.其:指示代词,这(些),那(些)。例,《庄子·人间世》:“传其常情,无传溢言。”   20.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庄子·在宥》:“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然焉人乐其性。”性:本性。   21.所: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事物)”。例,《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22.诫:担忧受怕。例,《易·比》:“邑人不诫,吉。”   23.无以:不能,不是。例,《庄子·大宗师》:“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   24.将:副词,会,一定。例,《庄子·德充符》:“夫子,圣人也……丘将以为师……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夫子:指鲁国大智者王骀。   25.恐:恐怕,表示估计并担心。例,《庄子·德充符》:“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   26.歇:形容事件从活动到停止。例,唐·李白《晓晴》诗:“野凉疏雨歇。”   27.裂:崩裂,坍塌。例,《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28.獗:“獗”字由犬与厥构成,表示“狗因癫狂过度而自己昏厥跌倒”。此处比喻失败,倾覆。例,《三国志·蜀·诸葛亮传》:“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而智术浅短, 遂用猖獗, 至于今日。”   29灭:消亡,不存在。例,《庄子·盗跖》:“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絶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30.缺:置空,废弃。例,《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厉、幽之后,王室缺,侯伯强国兴焉。”   31.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例,《庄子·天运》:“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   32.身:指身份,地位,犹指切身利益。例,《庄子·人间世》:“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   33.贵:高贵,尊贵。例,《庄子·盗跖》:“贵贱之分,在行之恶美。”   34.者:助词,表示“……的人”。例,《庄子·人间世》:“菑人者,人必反菑之。”   35.宜:应该,应当。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将军宜枉驾顾之。”   36.以:依靠,凭藉。例,《论衡·卜筮》:“欲知天,以人事。”   37.贱:卑贱,地位低下。例,《庄子·徐无鬼》:“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   38.为:作为,当作。例,《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39.本:根本,基础。例一,《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例二,《淮南子·泰族训》:“故治国之本在于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   40.位:官位,地位,位置。例一,《说文解字》:“位,列中庭之左右谓之位。”列:位列;中庭:朝廷。例二,《庄子·德充符》:“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无聚禄以望人之腹 。”   41.高:指官阶或地位在上层。例,韩愈《昼锦堂记》:“自公少时,已擢高科。”   42.下:下层。例,《庄子·人间世》:“以其下拂其上者也。”   43.基:基础,根基。例,《淮南子·泰族训》:“不广其基而增高者覆……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   44.是以:因此,所以。例,《庄子·盗跖》:“知者之为,故动以百姓,不违其度,是以足而不争,无以为故不求。 ”   45.自:人称代词,自己。例,《庄子·大宗师》:“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46.谓:说。例,《庄子·齐物论》:“ 吾谓女梦亦梦也。”   47.孤寡:古代君主谦虚自称,指孤陋寡闻,知识浅薄,见识不广。例,《吕氏春秋·君守》:“君民孤寡,而不可障壅。”   48.不:副词,表示一般性否定。例,《庄子·德充符》:“鉴明则尘垢不止。”   49.谷:善,好。例一,《诗经·小宛》:“教诲尔子,式榖似之。”例二,《书·洪范》:“凡厥正人,既富方榖。”   50.此:指示代词,这。例,《庄子·天道》:“夫明白于天地者,此之谓大本大宗。”   51.非:副词,不是。例,《庄子·人间世》:“古之有也,非吾有也。”   52.耶:语气词,表示反问。例,《战国策·齐策四》:“岁亦无羌耶?”   53.乎:语气词,表示疑问,吗。例,《庄子·逍遥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比。   54.故:连词,所以,因此。例,《庄子·天道》:“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55.至:最高的,极端的。例,《史记·春申君列传 》:“ 物至则反。”   56.誉:名誉。例,《 墨子·修身 》:“名不徒生,誉不自长。”   57.无:没有,再也没有。例,《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58.不:副词,不要,勿。例,《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漠士。”   59.若:像,如同。例,《庄子·大宗师》:“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   60.璐:玉。例一,《说文解字》:“璐,玉也。”例二,《楚辞·九章·涉江》:“冠切云之崔巍,被明月兮佩宝璐。”“璐璐”,意思是“玉中之玉”,也就是最好之玉。   61.之:助词,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于“的”字。例,《庄子·德充符》:“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   62.玉:一种贵重矿石,用来制作首饰、玉器。例一,《说文解字》:“玉,石之美。”例二,《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63.硌:粗大的石块。例,《山海经·西山经》:“……上申之山,上无草木,而多硌石。”“硌硌”,意思是“粗石中的粗石”,也就是最普通的粗石。   64.石:石头。例,《庄子·秋水》:“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译文】

  以前,宇宙中那些存在、运化符合自然法则的事物有如:创造万物的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运化符合自然法则,因而成为产生宇宙原动力的能量;天体的存在、运化符合自然法则,因而处于一种平衡、有序、稳定的状态;地球的存在、运化符合自然法则,因而处于一种平衡、有序、稳定的状态;众生万物的滋生、演变符合自然法则,因而能自然、正常地生存;统治者处理国家事务符合自然法则,因而国家社会是一种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状态。那些可能对宇宙万物的存在、演化产生影响而使人担忧受怕的事是:如果先天形态物质不能作为产生宇宙原动力的能量,宇宙或许会停止运化;天体不能处于平衡、有序、和谐的状态,则可能会坍塌崩裂;地球不能处于平衡、有序、和谐的运化状态,则可能会倾覆;众生万物不能自然、正常地生存,则可能会灭絶;统治者不能使国家社会处于正常、和谐、有序、安定的状态,则可能会被民众废弃。身份高贵的人应该以身份卑贱的人作为根本,位高权重的人应该以下层百姓作为事业的根基。因此,统治者能说自己孤陋寡闻不好,这不是表明要依靠身份地位低下的人作为事业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以,享有最高名誉的人,要明白再也没有什么名誉可以追求了,不要把自己当成最好之玉,而要把自己视如普通的粗石头。

  【评说】

  本章论述宇宙中的天体万物按自然法则运化而呈现最佳的运化状态。反过来说,宇宙中的天体万物如果不能处于最佳的运化状态,都将可能走向灭亡。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本章解开了一个宇宙之谜,即宇宙“第一推动力”问题。这个问题,即使如牛顿这样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也无法辨明,最终归结为上帝给予宇宙“第一推动力”。不过,如果西方科学家不把上帝理解为唯心论和有神论的“神”,而是理解为老子和庄子所指的先天宇宙中的形态物质“精”(“气”、“神”),那么“第一推动力”之谜也就豁然贯通,获得共识。

  什么是“精”?我们引用庄子在谈论天道时的一段论述1:“不离于宗,是谓天人;不离于精,是谓神人”。

  在这里,“宗”是指“本源的、原始的”;“天”是指“先天的、自然的”;“人”是指“人的品格、品德”;“精”是指“能量、原动力”;“神”是指“道,即先天形态物质”。而“天人”和“神人”都是指先天自然品格。

  老子说“古神得一以精”,这“得”字作何理解?庄子说“四时得节,万物不伤2 ”。又说“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3 。”这两段话中的“得”字,意思是“符合”。而“一”是指道,即自然法则。因此,“得一”是指“符合自然法则”。这样,“古神得一以精”就可以理解为“先天形态物质的存在、运化符合自然法则,因而成为先天宇宙中的能量(产生并扶持后天宇宙天体运动的原动力)”。

  先天形态物质是什么?我们在以前几章中已理解为能量。在这里为什么说是“成为产生并扶持后天宇宙天体运动的原动力”呢?暂且以人们能直接感知的“风”为例来说吧。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在自然界,使空气流动的自然力来源于热能。热能使某一区域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低、压强减小,区域外的空气流向区域内就形成风。热能从能量密度高的区域传递到能量密度低的区域,这是自然法则。热能按自然法则运化,促使空气流动。所以,热能是使风形成并维持风运动的原动力。

  曾有科学家对存在于宇宙中的“零场能量”进行理论计算,显示“零场能量”密度比原子弹、氢弹中核物质所藴含的能量密度还要大。但是,科学家未曾在实验上利用“零场能量”。人们生活在“零场”中,“零场能量”在我们身上进出自如,而我们没有任何感觉,其原因是“零场能量”任何分量的传递方向都是无规则的,即不协调、无序的随机取向,各个方向能量、力的作用相互扺消了。如果有办法使“零场能量”各个分量的传递方向协调、定向、有序传递,也许会产生比原子弹、氢弹威力更大的动力。再如,在布朗运动的实验中观察到,一个悬浮微粒受到周围运动分子或分子团的碰撞,由于分子或分子团的运动是无规则的,无数分子或分子团运动对悬浮微粒的作用力可能相互扺消了,则悬浮微粒原地不动;当各个方向的作用力不完全扺消时,就产生了某一方向的合力而使悬浮微粒沿着合力的方向作定向运动,正是布朗运动现象证明瞭微粒运动的原动力的存在。同样的道理,后天宇宙中天体(星体、星系等)的形成和运动现象,证明瞭产生后天宇宙天体并促成天体运动的原动力的存在。

  老子论道,核心是“冲气以为和”,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存在、运动、变化中达到“和”。“和”的基本特征是协调、有序。也许,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先天宇宙中的一个局域,能量(形态物质)的存在、运动、变化就是达到某种协调、有序的状态,例如形成一种漏斗形的能量漩涡4,引发先天能量的高度密集并导致能量向物质的转化,从而以大爆炸的形式演化生成后天宇宙天体。

  由此判断,若先天形态物质不是能量,也就不存在原动力去引发宇宙大爆炸并推动后天宇宙天体的扩散运动。那么,先天宇宙依然故我,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说“古神无以精将恐歇”。

  顺便再看一下A.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公式:

  E=mc2

  这个公式中有三种东西:能量E,运动物质的质量m,运动速度c。这个公式除了表示能量与质量的定量转换关系外,还表示能量与物质、能量与运动是不可分离的。或者说,是物质和物质的运动把能量显示出来了。如果确认现代科学技术所测定的占宇宙总体73%的暗能量就是先天宇宙的能量,那么宇宙大爆炸以及后天宇宙天体一直继续着的扩散运动,是实实在在把暗能量显示出来了;而银河星系的漩涡结构,则可能是宇宙大爆炸前夕暗能量漩涡惯性的延续。

  把“古神得一以精”的思想推广到天体运动、生物进化、社会管理,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没有变,都是在符合自然法则的运化过程中达到“和”(协调、有序)的最佳状态,因而具有无限的活力。成语有“众志成城”,说的是人民大众团结一致,就有强大的力量,而人民大众能否团结一致,取决于官官之间、官民之间、民民之间能否达到“和”。如果能达到“和”,毛泽东曾提出的“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是有可能做到的,由此所产生的力量,将如当年王铁人所说的:“大庆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相反,如果“和”被破坏了,则将乱象横生,百业俱废。在人类历史上,使“和”遭到破坏的事件举不胜举,例如战争动乱、强盗行为、恐怖活动、奸宄害政、贪官受贿、争名夺利、排斥异己、派系争斗……所以,要保持社会长久和谐、有序,就应消除那些破坏“和”的因素。

  【思考】

  1.举例说明“古神得一以精”。

  2.举例说明“侯王无以正将恐缺”。

  注:

  1.参看《庄子·天下》。

  2.参看《庄子·缮性》。

  3.参看《庄子·在宥》。

  4.参看左文群《试论自然的统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