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81章

  【新经文】

  醒者不昧,昧者不醒;善者不夺,夺者不善;挚者不泊,泊者不挚。圣人无极,既已为人贻愈多,继贻与人以愈多。天之道,履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原经文】

  甲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乙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王弼: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书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辨 析】

  比较可知,甲本、乙本经文与世传本经文各段的排列、次序不同,用字也有别。

  “醒者不昧,昧者不醒。”原经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原经文显然有两个原则性错误:一是不完全符合事实,二是没有必然性。我们用实际例子来验证:“中国是伟大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是勤劳、有智慧的伟大民族。” “老子是古今中外公认的伟大圣人”……还可以举出无穷多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可信而且是美好的言论,是“信而美”,或反过来说是“美而信”,这些话不但符合客观事实,而且是必然的,一定的。如果把经文变成“信言不一定美,美言不一定信”,即存在“可能性”,则没有原则错误。如何校勘?首先用近音字“醒”、“昧”代替原来的“信”、“美”,再看第三、四、五、六句经文,第二个字都是“者”字,为了一致,此处把“言”字改为“者”字,经文变成“醒者不昧,昧者不醒”,这既符合事实,也具备必然性。

  “善者不夺,夺者不善。”这是由甲本、乙本经文中把“多”字改为“夺”字而来的,这里不选用世传本经文“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因为事实上存在“善者亦辩,辩者亦善。”以儒家“万世师表”孔子为例,他离开政坛之后著书立说,是善者,也是善辩者。何谓“辩”?就是辩证,辩解,辩论。孔子读《易》,注《易》,韦编三絶,其志也善,其辩也善。孔子为师,其知也多,其徒也多,多多益善,儒家思想才得以千古流传。原经文“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缺乏必然性,故不要。

  “挚者不泊,泊者不挚。”原是“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原经文同样缺乏“必然性”。事物都是相对的,“知”和“博”也是相对的。在相对的意义上,既知又博的人到处都有。古代学者对其自身的专业知识,既是真知,而且博知;老子传道,孔子注《易》,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充分表现了他们的真知和博知;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的作者,哪一位不是具有真知博学的呢?!等等。总而言之,原经文之错误,也是“不言自皦”的,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有意用假字来録记“声训”,谬误无穷。在寻找本义字时,根本的标准是老子所讲的道理和道德,幷且与下文连贯起来分析。

  对于本章,下文也有假字,也应勘误。同音、发音相近的字很多,用别的字也可以造出内容不同的句子出来,例如“悻者不媚,媚者不悻;赏者不咄,咄者不赏;滞者不播,播者不滞。”这里的悻(信)、媚(美)、赏(善)、咄(多)、滞(知)、播(博),对于“古人重声训”的习惯来说,不能说用错了字,这从出土的帛书《老子》残卷的经文中,每章都可以看到。所以,想要找回声、义皆能“还真”的字,就要反复比较、分析。这里之所以要用“醒、眛”取代原来的“信、美”,还有一个原因:在世传本《道德经》中,本章是世传本《道德经》最后一章(帛书《老子》残卷是第68章),老子在讲最后一章时对承传者发问:“讲到这里你们是否明白我所讲的道理呢?还是仍然胡涂不清呢?……”或者,言简意赅地如经文所示进行说明。而用“夺”字取代“多”(帛书)或“辩”(世传本),因为“夺”字义为“强取”,“不夺”就是“不强取”,就是“不争”,如老子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道”的核心品德,在最后一章又强调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而用“挚、泊”代换“知、博”,是为了明示行道者必须诚挚,永不停顿(泊),是所谓“殁身不怠”。

  “圣人无极:既已为人贻愈多,继贻与人以愈多。”原是“圣人无(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予)人己愈多。”原经文中“圣人无(不)积”之提法不当,老子不反对“有积”,老子所论“三要”中第二“要”就是“俭”,节俭就是积,能积则有余,有余则可奉献于社稷,即“夫俭,故能匡”,是履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天道。有人说“圣人无积”与前面经文“善者不多”是前后一致的,但“无积”就是零,没有了,怎么谈得上是多是少?可见也不正确。原经文中“己愈有”、“己愈多”,也是违反现实的。圣人既然“无积”,自己怎么会“愈有”和“愈多”?“无积”了还能“与人”?这不是说假话吗?作假能“返璞归真”吗?

  “天之道,履而不害。”其中“履”字原是“利”字。老子在世传本原经文第62章中说“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曰有求以得,有罪以免耶?”老子为辅导万物之自然运化而传“道”,也要求人们知“道”行“道”,则可以达到“求以得,罪以免”。此处用一个“履”字,能“履”则“辙我者贵矣”。如此,其“利”也“不召自来”了。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甲本、乙本经文少一个“圣”字,赵孟俯书《道德经》石刻本也少一个“圣”字,这容易引起误解。因为“人之道”即是“人道”,《庄子·在宥》有:“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老子所谓的“圣人之道”即是天道。为了避免误解,这里选用世传本的经文。

  本章勘字:醒(信)昧(美)昧(美)醒(信)夺(多、辩)夺(多、辩)挚(知)泊(博)泊(博)挚(知)极(积)已(以)贻(己)多(有)继(既)贻(以)以(己)履(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