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78章

  【新经文】

  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适为社稷主;受国不祥,适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原经文】

  甲本: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乙本: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是故圣人之言云,曰: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王弼: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书局: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辨 析】

  比较可知,王弼本“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二句文与甲本、乙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之前后排列不同;王弼本经文“是为天下王”,而甲本、乙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作“是谓天下(之)王”。又甲本、乙本经文“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中之“云,曰:”有累赘之嫌。

  “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书局本原是“天下柔弱者莫过于水。”王弼本经文和甲本、乙本经文都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这两种表述,都是说天下没有哪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即水最柔弱。这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空气,声波,光线也都是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都比水更柔弱。现代科学有“真空”的概念,不要以为“真空”就真的没有什么东西了,“真空”只是表示气体非常稀少,几乎没有气体存在了。就算能达到“絶对真空”,也只能说没有气体,但不能说没有别的物质。例如,在一个“真空”的玻璃瓶里,磁场、各种看不见的射线等柔弱之物,仍然可以在“真空”中存在,进出自如。所以说,甲本、乙本经文或世传本的经文,不切合实际,与老子“言有宗,事有根”相违背。现在改成“天下柔弱者默默如水”,就切合实际情况,而且不是单独指水,而是泛指一切柔弱之物。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第二句经文在甲本、乙本经文中是“以其无以易之也。”句首“以”字之出现,使得后半句所指的“无以易”成为“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根据,而古今学者对“易”字颇多解释,河上公注:“夫攻坚强者,无以易于水。”王弼注:“以,用也。其谓水也,言用水之柔弱,无物可以易之也。”顺治皇帝说:“无以易之,谓虽曲折万变而无以易水之柔也。”这不符合事实。请看:北方地区冬天寒冷,水结冰;南方地区,即使在夏天,用人工冷冻方法,水也能结冰。水结冰,失去柔弱本性,成为坚强者……难道这些不是“易于水”吗?《帛书老子校注》中还列举有“更易”、“变易”、“容易”、“慢易”等等来解释“易”字的含义,把问题复杂化了。其实,就世传本经文第一句与第二句联贯起来分析,第二句仅仅是对第一句的补充注释,指出柔弱胜刚强这个事实是不可改变的(不是指改变水之柔弱本性),如水滴而石穿,风化而瓦解,和亲而化敌为友……都是柔弱胜刚强的事实,而且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这样看,第二句经文的“其”字之前就不应加“以”字,即甲本、乙本经文多一个“以”字。对老子五千余言的注释,古今不少学者常常就一个字,一句话进行独立分析,而不对整句经文甚至全章、全书内容联系起来分析,把本来简单明白的问题,发挥得无边无际,以为如此才“保真”,才玄妙莫测,博大精深,玄之又玄,其实这也是一种强为,不合老子的自然之道,是应该向老子表示道歉的。

  “受国之垢,适为社稷主;受国不祥,适为天下王。”其中二处“适为”,甲本、乙本经文和书局本经文作“是谓”,王弼本经文第一句也作“是谓”,第二句则是“是为”(见《帛书老子校注》第二一一页)。“适”和“是”同音同调,“为”和“谓”同音异调。选用“适为”,意思是“适合作为”,而“是谓”在这里作“是说”或“是叫做”;“是为”意思为“这是”。假设有多位达到圣人水平的人物,他们都是没有当官的,但都能够“受国之垢”,也能够“受国不祥”。那么,这些人就已经“是”社稷主、天下王吗?就“叫做”社稷主、天下王吗?显然不恰当。但如果说这些人“适合”作为社稷主、天下王,则是恰当的。这是一批有用的人材,适用但不一定非用不可,尤其是主或王者,一个国家也只有一个而已,那能有众多国王呢?又经文中的“国”字,甲本残卷经文原用“邦”字,意义相同,此处用“国”字。

  本章勘字:默(莫)默(过)如(于)适(是)为(谓)适(是)为(谓)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