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67章

  【新经文】

  天下皆谓道大 ,大而不可晓,夫唯不可晓,故大;若可晓,久矣其也细乎。我有三要,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雍;夫俭,故能匡;夫不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弃雍,舍俭弃匡,舍后弃长,死矣。夫慈,以展则晟,以收则孤。天将救之,以慈为之。

  【原经文】

  甲本: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乙本: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器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

  王弼: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兹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书局: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夫俭,故能广;夫不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辨 析】

  “天下皆谓道大。”世传本经文是“天下皆谓我道大。”甲本、乙本经文是“天下皆谓我大。”“我道”或“我”,实际上都是指“道”。虽然“道”的理念是由老子提出的,以无“我”的姿态出现,合于大道无名(不务虚名)的品格。老子应函谷关令尹喜之请传授天道理念,留下五千余言,没有签名以示著作权,处无守无,是无“我”的表现,故弃“我”字。

  “大而不可晓。夫唯不可晓,故大;若可晓,久矣其也细夫。”世传本经文作“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甲本、乙本经文作“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甲本、乙本经文之“夫唯不肖,故能大”,因果关系不成立。世传本之“似不肖”意思为“好像不像”,给人以琢磨不定的感觉,而“夫唯大,故似不肖”,其因果关系也不成立。改为“大而不可晓”,意思为“大,但不晓得有多大”,比如人们常说的“无穷大”,就是“大,但不晓得有多大”,这比“大而好像不像”的表现方法要明确和肯定。又把“夫唯大,故似不肖”改为“夫唯不可晓,故大”。为什么把“不可晓(原为“似不肖”)”提前来,因为紧相连的前句经文是“大而不可晓(似不肖)”。从逻辑层次延续上考虑,应作如此移位。最后二短句,只是改“肖”为“晓”并略加修饰、加字。

  “我有三要,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原是“我(恒)有三宝,持而保(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将“三宝”改为“三要”,因为“宝”是宝贵,转义为值得珍惜、重视的事物。而“要”即“重要”,简单明确。甲本、乙本经文多一个“恒”字,可以省略,因为后面经文有“持”字,能持久也足矣。经文“持而保之”意为“坚持和信守”,甲本、乙本经文作“持而宝之”,不合逻辑。又原经文之“敢”字去掉,则语气更加肯定。

  “夫慈,故能雍。”原为“(夫)慈,故能勇。”“雍”与“勇”表示“和谐”与“凶猛,勇猛”。从因果关系分析,从大道作为伟大母性的化身去看,从“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的运化特征去看,“勇”者不可取,老子说“敢于勇则死”,可见“勇”字用在此处不合适,是假字,选用“雍”字,取义“和”是恰当的。

  “夫俭,故能匡。”原是“(夫)俭,故能广。”有人把“俭”释为“俭啬”,把“广”释为“大方”,把原经文译为“俭啬所以能大方”。进一步看看“大方”的含义,《古今汉语词典》:“大方,不吝啬。”如此则译文变成“俭啬所以能不吝啬”,不通。如何表现“不吝啬”呢?原经文难以表达。现在用“匡”代换“广”,取匡扶,扶助,救助之义。能匡扶民众,即损自己之有余而补民众之不足,这样的事情必须毫不吝啬!当然,这必须自己有余,因此需要节俭,从节俭中累积起来。

  “夫不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是书局本的经文,其它三种版本的经文无“夫”字,但多一个“敢”字。“夫”字作指示代词。而“敢”字,得道的人,仿若道行,无为而自然,凡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无所谓敢或不敢。故这里删除“敢”字。

  “今舍慈弃雍,舍俭弃匡,舍后弃长,死矣。”原是“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新经文把原经文的“先”字改为“长”字,“舍后弃长”与前面“故能成器长”对应。这个“长”字,意思是“长久”。这里用“弃”代换“且”,因为“舍”与“弃”都是“放弃”的意思。但“且”字是连词,意思是“又,而且”。那么“舍后且长”就是“放弃后其身又能长久”,这就不符合实际了。可见“舍后且长”,与前句经文“夫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之意思不连贯。老子在另一章中说过“后其身而身先”,指的是个人切身利益以后再考虑,或者在民众得益之后才考虑个人的得益,这样得民心而成为模范带头人,成为先导之师。老子在这里讲的“不为天下先”就是“后其身”的意思,“故能成器长”意思是“所以立身、事业能够长久”,特别着重“长久”。改“且先”为“弃长”,“舍后弃长”就是把“不为天下先”和“成器长”都抛弃了,这样确实死路一条。

  “夫慈,以展则晟,以收则孤,天将救之,以慈为之。”世传本经文作“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甲本、乙本经文作“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原经文用字之大谬,是不言自皦的。试问,两军对阵厮杀,刀起头落,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用什么办法才能“恃之以生”呢?你不以牙还牙,而是席地而坐,嚷嚷“慈哉善哉”,就能退敌自保吗?“慈”指的是一种品性,是思想范畴的东西,而战争则是实实在在的厮杀,是以物制物。物质的魔鬼只有用物质的力量去驱除它,如果要用精神的力量,则不是去战斗,而是靠平时连续不断的潜移默化去转化它,使之同心相应、同气相求。老子说:“善为胜者不征。”在兵法上或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也可以把“战”字推广应用,即除了“武战”还有“文战”,“文战”即指的外交协商,和平谈判,和亲联姻,等等。在“文战”中若能展示慈爱,也不失道德,也可感化于人,令对方相应地妥协、让步,则和谈可以取得好结果,前途光明,光明即是“晟”。所以说“夫慈,以展则晟。”“晟”与“胜”二字同音同调。以慈展之,必能晟之,不论是外交、内政、民事,都是普遍适用的。如果失去“慈”,也就是失去了伟大母性的基本品德,以强梁者出现,必将自我孤立。所以说“以收则孤”,而不是“以守则固”。在本章中老子提出的“三要”,核心是“慈”。老子论述“三要”与立身、事业的关系,不是专论战争,所以谈不上“以慈战之”,“以慈卫之”。天下事业能否长久,看统治者能否以慈为之,若能,展之则晟;否则,收之则孤。当自己处于孤立状态时才以慈“卫”之,就为时太晚了。甲本、乙本经文是“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望文生义,即是“王要封立,宜以慈爱筑墙。”但《帛书老子校注》却云:“‘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犹言天将建立之事,则以慈援卫之。似较今本‘天将救之’义胜”。笔者以为“不肖”。

  本章勘字:而(似)晓(肖)晓(肖)晓(肖)要(宝)雍(勇)匡(广)弃(且)雍(勇)弃(且)匡(广)弃(且)长(先)展(战)晟(胜)收(守)孤(固)为(卫)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