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2章

  【新经文】

  道是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原经文】

  甲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乙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其死,我将以为学父。

  王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书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辨 析】

  比较可知,乙本经文“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句子中“益”、“损”二字位置与其它三种版本刚好颠倒,整体意思不变。

  “道是一。”这句经文中的“是”字,原作“生”字。《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又《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庄子·更桑楚》:“万物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由此可见,“道”存在于宇宙演化过程之最初阶段,即第一阶段。所以,这里用“道是一”,这个“一”与老子说的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中的“独立”对应,在后天天体万物生成以前就存在着。在《道德经》中,有时也用“一”比喻道(指自然法则),如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之所以谓“道”又谓“一”,是指宇宙演化初始阶段。蒋锡昌云:“自其名而言之,谓之‘道’;自其数而言之,谓之‘一’。”虽然如此,但“道生一”之立论是错误的。蒋锡昌云:“道所生者一,一即道也。”既然“一即道”,那么“道所生者一也”就表示“道所生者道也”,或者“一所生者一也”,更加离奇的是可以推论出“一生道”,这就与老子说“道”“独立而不改”、“吾不知谁之子”相矛盾了。笔者猜想,老子给函谷关令尹喜他们口传《道德经》时,可能声音不甚清晰,或声音拉得较长,记録者把“是”字记为“生”字。老子在本章中论述宇宙演化进程,如同第25章中所描述的:“道”大,“大”曰始,“始”曰元。《说文解字》:“元,始也。”《韩非子·主道》:“道者,万物之始。”可见“一”即是“元”,即第一,开始。此处为了直接地表述,改“生”字为“是”字。“道是一”以肯定的语气指出在宇宙天体生成、演化进程中,第一阶段就是“道”所代表的先天形态物质,就是“烜牝”独自存在的阶段。“烜牝”一旦开始萌生演化,“无”即生“有”,“有”和“无”二者共存,这是第二阶段,“有”应当就是“原始星球”,是有形体、有大小的实体,“原始星球”现在能否探测得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又名“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公布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七千年前天蛇星座中天鹰星形成时的照片,这里将1995年11月4日(农历乙亥年九月十二日),曼谷《世界日报》第12版国际综合新闻转抄如下:

  【美联社华盛顿二日电】美国哈伯太空望远镜今春传回的照片清晰絶伦,其中一张照片把冷气、冷尘构成的庞然巨柱尽收其中,这些巨柱使科学家能头一遭看到星球“就在我们眼前”形成的情景。

  这些由哈伯太空望远镜于今年4月1日摄得的照片,今天由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发表,显示约有50个星球正在氢分子特别密集的球状气体内形成,这些星球皆由蒸发中的气态小球(EGG)托着。

  上述冷气、冷尘柱长6兆里,像是从岩洞地上冒出的石笋或海蛇的头。其边缘有物凸出如手指,每个突出物的末端都比地球的太阳系大,上述星球就在其中“着床”。

  ……哈伯瞄准天鹰星云,那是地球附近一个已知的新星形成区,在距离地球七千光年以外的天蛇星座内。而哈伯这次拍下的情景,七千年前确实发生过。星球都在极浓的星际物质中形成,这些物质浓到会因其自身的重力而收缩,因而形成星体。新星形成时,会释出大量能量,巨星尤其明亮,热度很高,能产生大量强烈的紫外辐射,使星球周围暖化,让星球“破殻”而出时,会在星球四周穿出一个洞。从所拍照片可看出,几个十分庞大、十分炎热的明星四周有个洞。

  以上转抄这些文字,只是说明人类在探测天体演化进程中的收获。当然,七千年的时间比起存在先天形态物质的时间,实在是很短很短。不过,这个星球的形成过程,可以与“一生二”的过程相比。把天蛇星座比作小“宇宙”,而天鹰星比作“天地”,那些“氢分子特别密集的球状气体”也许是新的“烜牝”了,不是“约有50个星球”正在这“球状气体内形成”吗?而氢气不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吗?

  “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这句经文中的“葆”字,原是“抱”字,傅奕《道德经古本篇》则为“袍”字,显然是错字。“葆”字本义为“保持”,“保护”,也就是“长久地拥有着”。而“抱”字的本义是“怀抱”、“心里存有”。但“万物”除了人类之外,还有其它有生命的或没有生命的物种,“怀抱”、“心里存有”用在人类是可以的,但用在无生命物种则显然不当,而“保持,保护”,即“长久地拥有着”则对万物都是适用的。所以,改用“葆”代替“抱”。对于这个句子,思履《道德经全解》译为:“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幷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对“冲气以为和”的“冲”字,蒋锡昌则说得甚有情性:“冲,涌摇也。此字《老子》用以形容牝牡相合时,摇动精气之状,甚为确切。”但是,这显然不确切!老子在论述天体、万物的演化进程,在“三生万物”即万物生成之后,会是什么样的运化状态呢?老子说“万物负阴而葆阳,冲气以为和”。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术语,如太极图腾中的阴阳鱼,代表宇宙中任何事物所潜在的两大特性。从道家的观点看,先天之“无”为阳,后天之“有”为阴;虚为阳,实为阴;动为阳,静为阴;思想为阳,行动为阴等等。从“冲气以为和”的意义来看,这里的“万物负阴而葆阳”是指不同的物种族群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相反,就有相互冲激。不论同一物种内部各部分,或不同物种、族群之间,都有相反的方面,都会有相互冲激,或叫做相互作用,在共同的时空领域中存在、运化,所以能够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而达到“和”的状态。这种相互作用,就是“挫其鋭,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过程,就是“物或因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过程,“和”的出现就是“益”,因为“和”而出现“烜同”,或者是达到“生态平衡”,或者是出现“世界大同”,或者是处于稳定、和谐、有序的平衡态,这是最大之“益”。也正因为“和”,万物才生生不息,延续运化,绵绵不絶。在道家哲学图腾中,太极图的局限性是不能表达“和”的状态,元代一悟真人萧抱珍所创立的元极图,即在太极图中心位置再画一个圆圈,名为“皇极”,表示阴、阳相冲、相拥而达到“和”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生不息。无极生太极,太极化皇极……皇极返无极;无极又生太极,太极又化皇极……如此无限循环,完整地表达了老子的无生有,有归无;无又生有,有又归无……周行而不怠的哲学思想。

  在各种世传本之第42章中,经文“冲气以为和”之后,有“人(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自名也)。”这句话放在论述天体、万物演化的章节中,内容缺乏连贯性,而原经文第39章又有“侯王自谓孤寡不榖”,为避免重复,本章将这几句经文删除了。另外,在“人之所教,我也教之”之后,原有的“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也与天体、万物的演化无关,所以移到原经文第43章末尾,接在“无为之益,天下稀及之”之后,内容就互相衔接了。

  本章勘字:是(生)葆(抱)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