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40章

  【新经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原经文】

  甲本: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乙本: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王弼: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书局: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辨 析】

  比较可知,甲本、乙本经文中多几个“也”字,标点位置略异。

  “弱者道之拥。”其中“道之拥”,各种版本皆作“道之用”。“拥”与“用”是两个同音异调字。历来把“用”字释为“功用”。河上公注:“柔弱者,道之所长用,故能长久。”河上公注释中所言之“道”,显然不是指能覆载天体而无色无声无形的宇宙本源物质,而是指一般的处世方法。又蒋锡昌注释为:“用柔弱之道,为善成之用也。”这里“柔弱之道”又作何理解,就常以水为例说明其柔弱之质。所以,深究起来是水拥有柔弱之质。“道”这种物质,比水更加柔弱,以至于视、听、摸都不可得。可见,经文之本义是突出强调“道”之本质至柔至弱,正因为“道”拥有最柔弱的本质,才具有最强大的活力,才能发挥出无可估量的功用。认识到“道”的本质,也就要修习“道”的品德,时时处处守柔处弱,其功用自然而然发挥出来,这就是柔胜刚,弱胜强,至柔至弱者至强,从而论证了“反者道之动”的客观规律。下面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虽然也是说万物从“无”到“有”的产生、演化进程,但在这里其更深层次的意思,是为了论证“反者道之动”。道至柔至弱,至无形无体,以人类自身感官而言,是至虚至无(并非真无,只是限于人类自身感官而言,即现代词语“宏观”而言,如果用现代科学研究所用的仪器,则许多“宏观”为“无”的物质,如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等等,仍是实实在在可以观察到的),正因为至虚至无,到极端了,则返之而动,通“无”而化“有”,“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本章四句经文,第一句话是讲运化规律,第二句话是讲本质,第三和第四句话则既讲演化又讲规律,以及两者所发挥的功用:创生万物。

  “反者道之动”的另一层意思,则如第25章讲的“周行而不怠”。不论微观粒子或宏观星体,都有这个运动规律,对于生命物种,形式略异,老子称为:生之,长之,成之,熟之,覆之,一代又一代,都重复这个生命历程。

  本章勘字:拥(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