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8章

  【新经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不退,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嬗则为器,人拥之若为官长,则大治不革。

  【原经文】

  甲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乙本: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王弼: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书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辨 析】

  比较可知,甲本、乙本与世传本,各段经文的排列、次序有所不同。为使“复归于朴”与“朴散则为器”紧相连接,选用世传本经文格式。经文中的“溪”与“溪”、“常”与“恒”同义,选用书局本经文的格式。

  “常德不退,复归于无极。”这是世传本经文,甲本、乙本经文用“恒”字,与“常”字同义。又经文中的“退”字,原是“忒”字(读为tuī),视为声训假字,其近音本义字为“退”,意思是“减弱”或“减退”。

  “朴嬗则为器,人拥之若为官长,则大治不革。”原是“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夫)大制不(无)割。”这里,把圣人改为人,因为圣人已经是得道行道之人,本身已具备朴的本性,为官为长,皆能效法自然法则。删去一个“圣”字,泛指一般人,意味着人人都可以修习成为与圣人一样达到大德大智的境界。对“朴散则为器”,河上公注曰:“万物之朴散,则为器用也。若道散则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也。”王弼注释:“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蒋锡昌释为:“朴散则为器,言‘道’散而为万物也。”这些注释,好像扶乩扶出来的乩训,神言仙语,居然有“道散”、“真散”之说。“散”字的本义是“分散、消失”,《庄子·达生》曰:“合则成体,散则成始。”“道”是宇宙万物之本源,是“始”。蒋锡昌说“道(能量,形态物质)”散而成为万物,这与庄子的观点相反,也不符合天体(如天鹰星)形成过程的事实。可见此处用“散”字有错。接下的经文是“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用万物则为官长,是指圣人占有并役用万物而成为官长。这与自然之道的本质(生而不有,长而不宰)难道是一致的吗?这样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吗?显然不行。问题就出在一个“散”字,现在代换为“嬗”字,取“演变、转化”之义。“道”是宇宙本源物质,“嬗”而形成天体及至于众生万物;“朴”是原木,“嬗”而转化成千万种家私、器具。原木一经转化(嬗),就发挥出无穷无尽的功用。这个“转化(嬗)”,是一种“亡我为人”的无私奉献,作为社会中人,如果也具备(拥有)这种精神,弘扬崇高的道德,发挥出聪明才智,那么当成为官长时,则必能使国泰民安,没有大的动乱和危难(革,通亟:危急,危难)。从这种角度看问题,合于大道。对于“大制不割”,古人释“大制”为“大治”,故这里直接用“大治”;而“不割”古人认为是“无割”,释为“无治”,这太牵强;有的学者释“割”为“害”,“不割”释为“无害”,这比较合理。此处保留古今学者那些可取的观点,用同音字“治”代换“制”,近音字“革”代换“割”,文字上略作改变,就成为“大治不革”。“革”字若读ɡé,意为变革,则“大治不革”表示社会太平安定;“革”字若读jí,义为“危急”,则“大治不革”表示社会昌盛和谐而没有危难。

  本章勘字:退(忒)嬗(散)拥(用)之(则)若(则)则(故)治(制)革(割)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