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4章

  【新经文】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不恭,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逾事赘行,物惑勿之,故有道者不 取。

  【原经文】

  甲本: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

  乙本: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裕者弗居。

  王弼: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书局: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于道也,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辨 析】

  “跂者不立。”句首“跂”字,帛书《老子》甲本、乙本残卷经文原作“炊”字,高明校勘为“企”字,王弼本还有一些世传版本的经文作“企”字,书局本(和河上公本)等多种世传版本作“跂”字,“跂”与“企”同音同义,此处从足、从肢,选用“跂”。值得指出的是,这句经文,《遂州道德经碑》和饶宗颐的《老子想尔注校笺》均作“喘者不久”,令人“莫名其妙”!

  “跨者不行。”甲本、乙本经文无此句子,高明认为是“出自六朝人之手,取用骈体对偶之文体”。笔者以为,此句加得好,因为“跂者不立”可以比喻根基不牢靠则事业不稳固,而“跨者不行”可以比喻运作不符合自然法则就不能顺利发展,两句经文综合说明,若不能做到“根深轨正”,事业就不能成功,难怪诸多世传本都有“跨者不行”这句经文。

  “自伐者不恭。”原是“自伐者无功。”“伐”字,在这里的意思是“夸耀、夸”。“自伐”就是自己夸耀自己,即在别人面前夸耀自己有本领、有功劳、有地位、有势力等。有些爱自伐的人本来可能是有功劳的,所以“自伐者”不一定“无功”。但是有“自伐”这种表现的人,别人常常给予一种评价:此人不谦虚恭谨。“恭”与“功”同音同调,这里把“功”字看作是用来録记“声训”的假字,“不恭”不符合天道“谦卑”之品格。

  “其在道曰:逾事赘行,物惑勿之,故有道者不取。”原是“其于(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裕)者不(弗)处(居)。”新经文与世传本经文比较,是把“也”字改为“曰”字;与甲本、乙本经文比较,标点位置不同。这段经文,是对本章前面八句经文内容的评析,是站在大道的法则上来评析,所以用“其在道曰”,比用“其于道也”更明白。另外,跂与跨都是一种过分的、违反自然的、超越正常的行为,宜用“逾”字表示,不宜用“余”字表示。“逾事”是“超越常规的事”,而“余食”则是“剩下的食物”。赘行,照字面意义是“无用的行为”,是对“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评析。“逾事赘行”的意思就是“超越常规的事情,没有用处的行为”。对“逾事赘行”,除了作“余食赘行”者外,有的世传版本也作“余食赘形”、“余食餟行”。很显然,赘、餟,行、形,各用各的。据学者称:“余食赘行”四字之原义,早已佚亡,难以确切说明。河上公注释:“赘,贪也。”而“余食赘行”释为“敛余禄食为贪行”。又唐·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注释为:“如食之残,如形之剩肉也。”唐玄宗注:“是曰残余之食,疣赘之行。”等等。当今学者也有释为“剩饭赘瘤”的。读古今之注释,实感“难以确切说明”。因为跂、跨与食无关,“余食”应视为“声训”的假字记録,“逾事”才是本义,且与“赘行”性质同类。在最后二句中,改“或、恶”为“惑、勿”,改“处(居)”为“取”。末句经文中之“有道者”,帛书《老子》残卷经文原作“有欲者“,高明校勘为“有裕者”。《贾子道术》有:“包众容物谓之裕。”可见“裕”是指品德,能包众容物者,符合天道的品格。《广雅·释诂》与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皆谓:“裕,道也。”与《贾子道术》观点有异。世传本为明义而用“有道者”,此处直接用之,不拐弯抹角。但是必须指出:“裕”虽然释为“道”,但此“道”并非指宇宙本源物质或自然法则。

  本章勘字:不(无)恭(功)其(于)曰(也)逾(余)事(食)惑(或)勿(恶)取(处)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