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2章

  【新经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忮恶矣;皆知善之为善,忮不善矣。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以无为行事,仿若道行。夫不言自皦: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原经文】

  甲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乙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王弼: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书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辨 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忮恶矣;皆知善之为善,忮不善矣。”这段经文中的“忮”字,世传本用“斯”字,帛书《老子》残卷乙本原作“斯”字,帛书《老子》残卷甲本作“訾”字,高明把“訾”字勘校为“斯”字。甲本、乙本第二句经文中无“斯”字,世传本有“斯”字。但“斯”字的意义与语法作用都不明确。对“訾(zǐ)”字,《说文解字》注:“訾,不思称意也。从言,此声。”《古今汉语词典》注:“訾,厌恶,怨恨。”可见,帛书《老子》甲本残卷原经文“訾不善矣”就是“憎恨坏人”。“憎恨”是一种心理作用,但“訾”字“从言”。为了“从心”,可以用“忮”字。《古今汉语词典》注:“忮,忌恨。”也即“憎恨,怨恨”。因此,“忮不善矣”就是“憎恨坏人”。王弼云:“美者,人心之所进乐也;恶者,人心之所恶疾也。”可见,从“心里怀着”考虑,宜选用“忮”字。正因为“忮不善”,所以才“知善之为善”。同样,因为“忮恶”,所以才“知美之为美”。

  “夫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句首“夫”字,世传本作“故”字,甲本、乙本经文没有“故”字。“故”字作“因此”解,何“因”致“此”?在前段经文中论述美与恶、善与不善,矛盾对立的东西总是成对出现,这是事实,但不是下续句文之“因”。所以,“故”字用得不确切,改为“夫”字,作助词,放在句首,表示下文将发表议论。甲本、乙本这段经文多有“之”、“也”等虚词,对经文意义无影响。这段经文末尾,甲本、乙本经文有“恒也”,意思是“永远如此”。世传本经文无“恒也”,也不会使六句经文内容有所减损。在这六句经文中,世传本与甲本、乙本经文还有两处不同。第一,世传本用“高下相倾”,甲本、乙本经文用“高下之相盈也”。苏辙云:“……有无、长短、难易、高下、声音、前后之相生相夺……”显然,“高下相倾”体现高、下“相生相夺”的性质,但“高下之相盈也”则没有体现出高、下“相生相夺”的性质。可见甲本、乙本经文用“盈”字不对。第二,世传本经文用“前后相随”,甲本、乙本经文用“先后之相随”。这两种表述都能体现出“相生相夺”的性质。例如有甲、乙二人参加马拉松运动,一会儿是甲领先跑在前面,过会儿是乙领先跑在前面,这种状况可能多次重复,甲、乙两人互相竞争、互相促进,在到达终点之前,两人一直处于“相生相夺”的状态。这表示“前”、“先”二字都可以用。不过从苏辙这段话来看,用“前后”比用“先后”通俗一些。又,王弼本经文“长短相较”,其它三种版本则用“长短(之)相形(也)”,由于“相形”与“相较”都有相互比较的意思,故两种表述都可以,此处选用“相形”。

  “是以圣人以无为行事,仿若道行。夫不言自皦: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原为“是以圣人处(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弗)辞(始)(也),生而不有,为而不(弗)恃(也),功成而不(弗)居(也)。夫唯不(弗)居,是以不(弗)去。” 甲本、乙本经文无“生而不有”一句,世传本经文有此句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在第43章中论证“不言之教”违反自然法则,是“强为”而非“无为”,是人为篡改,还其本义作“不言自皦”,而再接后续经文“万物作而不辞……”。这里只保留一个“行”字,并冠以“仿若道”三个字,成为“仿若道行”,作为对前句“以无为行事”的注释。人们对什么是“无为”不明白,用“仿若道行”,即“模仿道的行为,按客观规律行事”,这样注释就明白了。“以无为行事”比原经文“处(居)无为之事”更明确,易懂。“夫不言自皦”句首的“夫”字是增加的,这样可使前面的“行”字与“不言自皦”分开。在“不言自皦”后,用冒号“:”,是为了指明“仿若道行”的必然结果,就是让万事万物生化运作而不推辞,有创造而不占有,有贡献而不自傲,建立了功业而不要恋栈。又世传本经文“万物作而不辞”,甲本、乙本经文是“万物作而弗始也”。高明引用顾欢《道德真经注疏》曰:“始,先也。”高明云:“‘始’、‘辞’古皆之部字,读音相同,在此则‘辞’字假为‘始’,‘始’为本义字。”那么“万物作而弗始”的意思就成为:“万物出现了但不要成为领先者。”谁“不要成为领先者”呢?圣人属于人类,在众生万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是最后的。可见“弗始”不适用于“圣人”。是说“道”吗?是要求“道”能够做到“万物作而弗始”吗?这太荒唐吧!“道”本来就先于万物而存在,是“道”演化而产生天体万物,天体万物出现了,“道”从来都没有拒絶。这种情况难道不是“万物作而不辞”吗?!可见,甲本、乙本经文用“始”字是错误的,必须用“辞”字,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顺便指出,《帛书老子校注》在引用王弼的注释后说:“‘弗始’者,即不造作事端,‘立功生事’,而无事、无为也。”如此释义,实在不肖!诚如南宋·朱熹所谓:“庄、老二书,注解者甚众,竟无一人说得它本义出,只据它臆说。”

  本章勘字:夫(故)以(处、居)行(之)自(之)皦(教)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