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湖北的湖》前言

  地球是大自然的杰作,它锻造的大地千姿百态,又有一条路径可循,那就是山河相依。

  有山就有河,河从山出。山是巍峨的,岿然于静;河是婉蜒的,潺流于动。涓涓细流,汇成大江,曲曲折折,奔腾至海。在那曲折的奔腾中,有间歇,有小憩,因而形成了湖泊。

  这样说湖泊的形成,是人对自然的感叹。湖泊成因的科学解释是: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封闭的洼地和富余的水体。

  湖北省周边,除临洞庭湖处外,基本上为幕阜山、大别山、秦岭、大巴山众山合围,这合围的中间有洼地;而边圈的那些山脉,生出了万千小溪,汇成了1000多条河流。那些河流又以小汇大,注入破境而出的清江、越境而来的汉江、穿境而过的长江,三江奔腾,湖北的水体可谓波涛涌涌,及至洼地,形成了水乡泽国,始为古云梦泽。而江水挟带泥沙经年冲积,云梦泽陆地扩大,水域缩小,湖被分割而成;又泥沙淤积使长江的九曲逥肠自然截弯取直,留下故道成了湖。有洼地和水体,湖北的湖就这样自然生成。据资料载,20世纪50年代初,湖北0.1平方公里(约150亩)以上的天然湖有1332个,水面8300平方公里,是名不虚传的千湖之省。

  湖泊是有生命的,因自然生态变化,湖泊的生命期相对山川、海洋要短暂得多,而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又加速了湖泊的演变和消亡。

  湖北的湖在人为的活动中演变尤为剧烈,因筑坝建闸、围湖造田、拦水养殖,以及因植被的破坏致水土流失而形成的淤积,湖的数量已由1332个减至2004年843个,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只剩下217个;湖的面积则由8300多平方公里退为2900多平方公里,其中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的面积从5683平方公里减至2000年的1649平方公里。如公安县境内的淤泥湖,面积原42平方公里,现17平方公里;武汉市新洲区的涨渡湖,面积原155平方公里,后萎缩为40平方公里。

  湖泊是湿地的一部分,湿地是生命的摇篮,与森林、海洋并称为三大生态系统。湖北现有湿地15600平方公里,湖泊原是湿地的最大组成部分,现则退到了水库之后。水库是新兴的人工湖,它兴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随着水库的兴盛湖泊开始衰退,单纯从湿地面积的角度,水库对湖泊的萎缩可作弥补,但即使这样匡算,400多座水库3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仍然扺不上逝去的54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何况那逝去的湖是一个天然的通江达海系统。湖北原有40多个湖可直通长江,后因闸坝阻隔,一个也没有了。江湖不通,湖泊的涨落区、浅水区已不复存在,而剩余的水体又过度养殖,致使湖水极度富营养化,草型湖泊转化为藻类湖泊,由此,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许多动植物失去了生存基地,如洪湖原有各类生物3000多种,后只剩下1500多种,过去常见的大雁野鸭现在踪迹难觅。

  上述湖泊的萎缩和死亡,人当是第一罪魁。但追究起来,这罪源也有主客观之分,主观当然是非科学思维,而客观则是人口的压力。耕地的有限和人口的增加,造成了人与水争地。据史料记载,西晋时期就有围湖垦殖现象,至清朝康干时期中国人口过亿翻番,人与水争地现象时有发生,因拦湖阻水导致水灾频发,干隆皇帝曾两次下旨严禁围湖垦荒。而当中国人口以3亿翻番又6亿翻番时,这场人水大战终以人进水退的极致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今那些退去的湖,是蓄洪区的湖,住了满满当当的人。象荆江蓄洪区,上世纪50年代住了10万人,分洪时只需2万人搬迁;2000年住了50万人,分洪时需搬迁33万。真可谓人在湖中,湖在家中。

  世间万物,人是何等的精灵!当人意识到如此剿索湖泊无异于自掘坟墓,于是幡然醒悟。科学工作者、环保人士开始为湖泊的萎缩和死亡调查、取证、奔走、呼吁。针对大量的威胁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最高决策层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的决定,大小管理者开始学做“人与自然的习题”。湖北的湖,恢复和重生可期可盼。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中国政府邀请世界自然基金会来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1999年启动了长江项目。长江项目的基本理念是:“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生命网络”。2002年,湖北省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了五年合作框架,这个合作从替代生计与社区发展入手,先解决人盲目向湖泊讨生活、不断索取的问题,随后要改变闸口调动机制,重建季节性江湖联系,恢复鱼类洄游通道,最后要还鸟类栖息家园。这项合作的试点已经在涨渡湖展开。

  在长江项目启动的同时,国家林业局启动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在湿地计划实施中,湖北省制定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启动了《湖北省湖泊管理条例》的立法程序,建立了11个湿地保护区,洪湖湿地、梁子湖群湿地、天鹅洲长江故道区湿地、网湖湿地等均列入了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名録,其中洪湖湿地恢复与重建为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优先项目。这个项目实施首先理顺了管理机构,洪湖湿地管理局和洪湖渔业管理局合并组建成为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接着采取措施使保护区的核心区停止一切人为活动,近期目标要使围湖养殖面积由占湖水面积的70%退至10%,争取五年内重现洪湖无边的荷叶和连天的芦苇。

  在湖泊的保护工作中,武汉市行动迅速,率先颁布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随后又出台了《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接下来又制定了《中心城区38个湖泊保护规划》。在湖泊保护规划中,除封堵排污口、清淤治污、引江入湖等项措施外,还圈定了三条保护线,蓝线为水域保护线,緑线为湖边緑化地带保护线,灰线为外围人为活动控制线,对此三线共设立了3906个控制点,定桩明示,同时还组建了相应的湖泊保护协查员、巡查员队伍。

  湖的重生,湖通江达海功能的重现,使我们面对湖泊曾经沮丧的心又振奋起来,我们想急于告诉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告诉所有出门在外的乡亲校友,荆楚大地上,那些湖泊又如明珠般璀灿起来,千湖之省的美名不会失传。于是,有了这本书,《湖北的湖》。

  《湖北的湖》收集了50篇纪实散文和270张湖的实景照片,作者都是自然生态的关注者和江湖环境的护佑人,他们以实地调查采访和资料查考等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为一个个湖泊立下了一份份人文档案。在他们笔下和镜头前,那些湖泊不仅风光旖旎、景美如画,而且历史厚重、满载诗文,许多美丽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随着湖的历史脉络呼之欲出,湖的沧桑、湖曾经的落魄,也在文中轻轻滑过。而文中总有一处在告诉我们,那些湖泊如今又水涨潮落,鸟栖鱼戏。

  读罢这些文章,看过这些图片,会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那雾里水乡,似乎真有一仙女飘然湖上,诗人吟唱的“水阔天渐低”好像在耳边回响,而栖息湖上的万只鹭雁,仿佛从眼前惊飞而起。

  其实,这些文章和图片只是在证明,湖泊是自然界众多生灵的家园,人只是众生之一,那些湖区的人,与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正在用心呵护这片家园。

  《湖北的湖》于2007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发行,曾参加过德国和台湾地区的书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