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共十九大对台政策之战略文化初探

  前言

  中共十九大甫于10月下旬闭幕,大会通过由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所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报告。这份报告,不仅巨细靡遗指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中国大陆的全面发展规划蓝图,甚至在2020年后,进一步提出2035年与2050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将“两个一百年”做出更细致规划,可说是一份内容完整,同时展现相当雄伟企图的行动纲领。其中,也包括了有关对台政策的部分。

  本文目的,则试从十九大报告及有关中共对台政策内容进行初步分析,以探讨其政策成因背后藴含的相关战略文化元素,以寻求对相关政策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

  壹、“战略文化”的意涵

  当我们试图大胆探讨“中共十九大对台政策的战略文化”这样的课题时,首先便面临何谓“战略文化”,其中包含哪些内涵或元素等问题。

  根据“百度百科”对“战略文化”一词所赋予的意涵,系指“在一定的历史龢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与思潮。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文化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或谓,“思想文化与战略相结合,我们可以称之为战略文化。它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国体与区域特征等属性。它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历史文化情结,因为战略家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活动。”或谓,“简单地说,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国家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

  从上述解释来看,当我们探讨有关“战略文化”课题时,首先除了涉及主体对象,亦需将其放在特定历史时空与文化背景脉络中加以认识与理解。这其中,则又涉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基础,乃至哲学思维等不同层面,属跨领域与学科的议题。故此文仅是作为探索性探讨。

  贰、十九大与对台方略

  十八大以来,中共领导人习近平高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旗帜,藉以号召全党、全国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并在今年的十九大报告中继续提出。

  而就在十九大召开前后,有关今年报告对台政策部分,习近平究竟将会如何阐述,立场是否会更趋强硬或柔和,乃至篇幅大小、某些关键词语的出现频率等,均成为关心或研究两岸关系人士的关注焦点。

  若从最后公布内容来看,在有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第十二项“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中提到:“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往来,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反对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此外,在后续有关对台政策阐述上,其开宗明义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在两岸交流部分则是论及:“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其中,除了再次重申有关“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外,习近平在报告中还提到:“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絶不容忍国家分裂的历史悲剧重演。一切分裂祖国的活动都必将遭到全体中国人坚决反对。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以及“六个任何”立场,借此向各界展现“反分裂”的政治决心。

  最后,则再度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旋律,呼吁“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担民族大义,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显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作为中国大陆追求发展的目标,也将牵动影响今后北京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相关战略文化的解析

  在进一步探讨中共十九大对台政策的战略文化议题,除就当前相关政策内涵进行爬梳整理外,以下则试从政策成因的历史背景、所涉或体现之文化传统乃至哲学思想,以及相关政治现实等层面进行探讨。

  一、近代历史的伤痛记忆

  今天是过去的延续,尽管我们试图努力走向未来,但历史伤痕却始终如幽灵般地纠缠着我们,但同时也鞭促着我们,不断探索与前进。

  当前两岸关系与问题症结的形成,主要系因1894年中(清)日甲午战争的结果,清廷最终以赔款、割地、弃(台)民收场,以保全局;复以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共内战情势的演变,以及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以东西方阵营为划界的国际冷战格局的出现,或为最重要与关键的影响因素。

  然而,在上述叙事背后,则又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轴线,那就是清末时期,基本上仍处传统封建社会的中国,除了一连串的割地赔款外,已无力因应已迈入工业革命时代的帝国主义国家,挟其船坚炮利以遂行其海外殖民利益的竞逐。

  即使到了上世纪初,帝制废黜,民国共和建立,却又因军阀割据、内战频仍,复以随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使二战结束后,随着国共和谈失败,内战随之重启,不仅国家建设因连年征战中断、毁损,民众更因战乱而流离失所,付出惨重牺牲,为整个“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的历史伤痛。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提到:“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闇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正因如此不堪的历史记忆与伤痛,乃至视为某种的“民族耻辱”,使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当前北京当局提出的政治诉求,以作为引领全体中国人民奋斗的目标。

  从十九大报告内容来看,其不仅展现要实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目标,寻求全面改善近139亿人民的基本生活,同时试图在国际社会取得与其身分相匹配的大国地位,藉以恢复民族的尊严与自信。

  故其不仅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以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其更进一步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除了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要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以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

  而在开展追求民族复兴,民富国强,以雪前耻,同时避免重蹈“国弱被欺”历史命运的政治进程中,随着香港、澳门于上世纪末相继回归之后,如何进一步面对处理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两岸问题,自然亦成为其所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故今年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将“完成祖国统一”同“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并列为北京当局的“三大历史任务”,也成为其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道路上,始终难以忘却或遗落的一块重要“拼图”。

  二、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

  (一)推动“老兵返乡”的原生动力

  尽管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两岸历经长期分立分治,乃至处于军事对峙与全面隔絶的状态,但随着冷战结束与两岸各自内部政治、经济与社会情势的变化,终使蒋经国晚年原本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开始出现了松动,并做出1987年底开放“老兵返乡探亲”的重大政治决定。

  当年“老兵返乡”这股源自对父母亲人与家乡故土的思念,以人性情感作为主要原生驱动力量的历史洪流,无不体现出中华文化传统价值中最基本的核心元素,像是:对家庭与亲情的重视、孝顺父母的伦常义理,乃至“慎终追远”、“落土归根”的人生观等,终对当时强大的政治壁垒产生难以阻挡的侵彻力。

  “老兵返乡”固然将原本冰封的两岸关系融出了一个重要开口,并随着过去30年来的历史进程,两岸关系不论在经贸、社会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发展日益紧密,涓滴成河,汇聚积累,终成今日面貌。

  然而,面临当前两岸官方交流中断情况下,两岸在有关政治定位此一根本争论,以及随之衍生的安全领域与国际空间等重要议题,似显更加难解。此一两岸共同困境若不能尽早化解,无形之中,也将制约两岸关系迈入全面正向发展,开展历史新局的可能性。

  (二)诉之“家国情怀”的传统元素

  “老兵返乡”固然为上世纪两岸关系发展重新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正如“存在决定意识”之理,随着两岸长期隔离、世代演递以及双方政治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两岸—特别是台湾方面的“本省族群”以及年轻世代,对于当前两岸关系的认知,已不若1945年战后回归初始,或当年随国府迁台老兵身上所具有的强大动力与情感认同。

  尽管如此,除了“领土”、“主权”等生硬的政治学概念,或受制于17世纪“西发里亚体制”所形成的思想框架局限外,十八大以来,北京的对台政策论述中,似已开始出现不同、但却又是相当传统的新元素。

  像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过去重要涉台谈话,或今年十九大报告中一再提到:“近代历史的遭遇深刻启示我们,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等论述,以及“两岸一家亲”与“心灵契合”、“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等传统元素被陆续凸显出来。

  基本上,这些话语带有深厚的情感,在诉求两岸人民(闽、客及战后外省族群等主要群体)系源自相同血缘、文化等传统元素与历史记忆的召唤外,亦试图在传统社会文化所重视的“家国情怀”与历史叙事中,借由“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一家亲”等话语,传达、形塑与强化两岸是“一家人”(隐含同一“国”,同属“中华民族”之意)、是“自己人”,而不是“外人”的两岸关系认知。即借由强调两岸同属“我群”、“共同体”的概念,以试图消弭因两岸分立分治的客观现实所形成的“你—我”之别。

  换言之,在强调以“和平方式”统一最符合两岸人民最大利益的前提下,北京当局除依然维持对台军事威慑(武备)以及国际合围等“双重制约”策略的传统现实主义,以及借由不断强化两岸在经济、社会等关系发展的统合建构主义之双重路径外,同时试图在两岸主流社会所共同承续的血缘及传统文化中,寻找有利于增进两岸双方情感与价值联系的共同基础。

  尽管上述内涵可能会被台湾社会视为某种“统战”论述或策略调整,但相较于两岸陷于冲突对抗,或以往大陆涉台系统某些人士所经常惯用之带有威吓性质的政治语言,这类论述对于依然承续、藴含着丰厚中华文化人文传统价值的台湾社会而言,或许更容易被认同与接纳,或至少比较不会引起排斥、疏离或反感。但是,这样是否就已经必要且充分了呢?

  (三)展现“以民为本”的政治思维

  影响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不仅取决于两岸在经济或军事等硬实力对比,或者究竟孰优孰适的制度争论,或是否存在共同的历史文化与民族基因,或“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民的小确幸”两者是否果真为互斥组合,还涉及两岸政治环境与社会发展等其他面向的差异与感知。而归根到底,终究还涉及“民心向背”。

  换言之,北京当局或需思考如何争取台湾人民的认同,消除其对有关方面的疑虑,使双方愿意经由和平对话路径,而非透过强制胁迫或其他非和平手段情况下,同意并支持台北当局与北京当局就如何建立某种政治关系架构开展协商,并最终达成双方均可接受的政治方案。此外,北京如何处理两岸关系,也将影响国际社会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

  正如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日前在“第四届两岸智库学术论坛”上指出,“实现祖国的统一是需要实力的,既需要反对任何台独分裂行为的硬实力,也需要感召人心的软实力,实现和平统一尤其需要软实力,因此,在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软实力的建设和运用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也应该是新时代大陆对台工作的中心工作任务之一。”“殷存毅:推进统一需加强软实力建设与运用”,中评网2017年12月9日。

  事实上,上述所提重要问题意识,或许早已存在于当前中共领导人的脑海与前瞻思维之中,而非仅是停留在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历史争论或“政治符号”泥沼中原地打转;甚至从十八大以来,北京当局便已陆续推动大陆自身内部改革进程,如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相关对台政策、政治论述与工作布局中,渐次展开。

  2014年10月15日,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言时,便曾引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引自《论语·季氏第十六》。这句话。2015年3月4日习在全国政协民主党派联组会议上更提出:“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此一具有高度深厚战略意涵的重要论断。

  对照十八大以来相关发展与实践,以及今年十九大报告内容来看,北京当局已将两岸关系的处理纳入“两个一百年”以及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进程与整体布局。其中,除了借由自身发展积累厚实的经济、军事与国际影响力,强化对台湾内部分离倾向的遏制,以期达成“以戈止武”的政军方略。另一方面,则对旅居大陆台湾民众提供“同等待遇”,愿意优先与台湾民众分享发展机遇;同时,也试图透过自身软实力的提升,以增强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并争取其认同。

  尤其,今年中共十九大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大会主题,习近平在报告中除了提出“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要求全党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此一主要社会矛盾,更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等内容列入报告。

  除了“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同时也要看顾城市底层求生的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这本收録习近平早期文章的著作里,其中《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便曾引用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有关“政治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版/2014年第2次印刷,第16页。

  等体现民本思想,重视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的经典格言。

  除上文外,2013年12月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则再次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同上。引自《管子·牧民》。这句话,“意在说明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22页。

  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提到:“在中国,民本和法制思想自古有之,几千年前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引自《尚书·五子之歌》。的说法。”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讲话,更引用了晚清思想家王韬“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引自(清)王韬《弢园文録外编·重民中》。

  此外,2012年5月16日中央党校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在发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要讲话中提到:“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要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紧密结合和统一起来,坚持一切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瞭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

  简言之,北京当局在大陆内部推动治理的方式与成果,不仅涉及其统治地位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以及能否回应大陆人民的期待,同时也将形塑台湾民众对大陆有关方面的看法与认同感,并影响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走向。

  结 语

  体现中华文化民本思想传统的“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中共十九大报告的核心内容,以作为其追求“两个一百年”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某种意义上,亦成为当前大陆对台政策与对台工作的重要内涵与指导原则,与过去邓小平提出的“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政策方针相一致,或可视为其群众路线与统一战线的一种结合与深化,同时内化成其对台政策的重要组成元素。

  回顾2012年11月15日,甫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一行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次中外记者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则再次提到:“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那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当我们面对与思索着近代史上同样饱经战火烟硝蹂躏摧残与生离死别苦难折磨的两岸关系的倾刻,“两岸人民对两岸和平、和解与合作的向往”,或亦当属两岸政治家心中共同的应有之义。


  张百达:作者系《今日导报》主笔。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