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以共同宗教信仰助推两岸心灵契合刍议

  民进党当局去年重新上台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及其“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核心内涵,致使当前两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大陆方面在坚定反对形形色色“台独”的同时,加大了两岸民间交流的力度,而宗教与民间信仰能够在防止两岸分裂、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

   两岸关系问题,从根本上看是人心问题。通俗地讲,就是台湾岛内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现在的执政者希望中国分裂,使两岸关系呈现“一边一国”的状态幷且永远维持下去;而中国大陆的絶大多数人和相当数量的台湾民众则坚定地认为两岸在主权意义上同属一个国家,幷且追求两岸在政治管制上实现统一。现在两岸关系的矛盾焦点虽然仍是“统独之争”,但或许可以这么说,比“统独之争”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一二之争”,即“两岸是同属一个国家,还是两岸是两个国家之争议”。因为从大陆方面的角度看,虽然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两岸分隔,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在法律意义上并未改变。然而,民进党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台湾是自外于中国大陆的另一个“国家”,虽然该党在1999年《台湾前途决议文》通过后承认了“中华民国”的“国号”,但在该文件中限缩了“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从而继续否定“两岸一国”之定位。而不论是2000—2008年执政期间,还是2016年重新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都未清楚地表明其承认或者接受“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其实即是“台独”立场之反映。大陆方面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就是在强调“反独”,并着力于维护“一国”、反对“两国”。

  出于对两岸关系“地动山摇”的忌惮,蔡英文当局抛出以“中华民国宪法”和“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或明或暗指向“两岸同属中华民国”的文件,但拒絶接受“九二共识”,或者清楚表示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从当前形势看,蔡英文当局在可预见的未来,采取直接“制宪”或宣布更改“国号”、建立所谓“台湾共和国”等“法理台独”动作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这并不表明蔡英文当局不再谋“独”。因为蔡英文当局深谙社会心理对政治之影响,于是将重点放在所谓“柔性台独”上,即着力于从文化、教育、宣传等方面“独”化台湾民众的思想意识。例如“中华民国总统府”网站在“国情”之“土地”部分,仅强调当局辖有台澎金马以及东、中、南沙,只字不提中国大陆。台“总统府”网站,http://www.ey.gov.tw/state/news3.aspx?n=690B370D978 A0943&sms=D317A04184274DC2. 2017年9月18日浏览。

  再如最近有关台湾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比的争议中,一些“倾独”的政治人物主张大幅削减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特征的文言文。面对新形势,大陆方面牢牢把握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矛盾,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两岸是同属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新华网2016年11月1日。

  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另一方面,大陆方面加大两岸民间交流的力度和广度,因为开展多层次多面向的两岸民间交流是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并促使两岸最终走向心灵契合式统一的逻辑必然。由于两岸特殊的宗教文化连结,宗教工作可以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二

  如上所述,岛内某些分离主义政治人物的目标是否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然而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恰恰能在相当程度上反制这一企图。众所周知,台湾有众多的宗教龢民间信仰,严格意义上,每个宗教都有富有自身特色的形而上思维幷且构造了系统的理论与合乎其基本教义精神的组织形式和仪式;而一般的民间信仰虽然可能有相关理论,但比较缺乏系统性,其形而上的水准较低。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传统宗教发端于民间,开始即是一种民间信仰。或许可以说,民间信仰可纳入广义的宗教范畴(参见詹石窗:《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作用》,载于《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4期,第102页)。有学者指出,“民间宗教文化……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圣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的非制度化”特征,“它以普通民众的信仰观念、心理情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为基础,主要在普通民众中潜行默行”(荣文仿、尹小玲、吴勇:《海峡两岸民间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载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8页)。

  信众数量非常庞大。连横先生在《台湾通史》中指出,“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连横:《台湾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423页。

  特别是明末清初大量福建、广东移民来到台湾,随船而来的还有祖国大陆的众多神像,可以说,台湾神明主要来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地区。吉元昭治着,陈昱审订:《台湾寺庙药签研究》,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第232页。

  据统计,在台湾影响最大的20种神灵,除了开台圣王、有应公、义民爷为台湾原生神灵外,其余皆从福建和广东传入,参见余光弘:《台湾地区民间宗教的发展——寺庙调查资料之分析》,载于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82年春季号。

  特别是有巨大影响力的佛、道两教都是明朝后期由闽南移民带入台湾的。参见林国平、王炳庆:《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载于《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3页。

  大陆民间信仰传入台湾的主要形式有“分灵”、“分香”和“漂流”,“分灵”指福建移民在赴台前,先到家附近神庙膜拜并恭请一尊故乡神像上船,入台后建庙供奉;“分香”是移民只奉请故乡神明的香火袋或神符上船,扺台后加以礼拜;“漂流”指端午节前后,福建一些宫庙为驱逐瘟疫,将神像安入在与真船一样的“王爷船”上在海上随风漂流,其中有些漂到台湾被当地百姓将神像拾起立庙供奉。

  例如最早建成的台湾地区妈祖庙澎湖天后宫、有名的鹿港天后宫和北港朝天宫都是从福建湄州妈祖祖庙“分灵”过去的。在福建寺庙向台湾的“分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三层关系网络,“类似于血统上的承袭关系”。林国平:《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8页。

  两岸交往开放后,大量台湾信众到中国大陆祖庙进香,因为他们信奉来自中国大陆的乡土神、行业神、开台先贤等历史人物,以“寄托他们对祖先、对家园、对民族英雄的真诚感情……民间宗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的重要因素。而台湾民众的寻根谒祖祭祀神灵的活动已流露出强烈的寻根意识,表明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包含对祖国的深深依恋之情”。荣文仿等,前引文(2003年),第20页。

  另外,“两岸民间宗教所祭祀的典仪基本上是相同的……台湾民间祭祀典仪的诸多程序中,像供设牲馔祭品、燃烛焚香、献茶敬酒、祈拜求问、烧纸放炮(爆竹)等基本仪式,都是与大陆民间信仰的传统做法几乎一致”。荣文仿等,前引文(2003年),第19页。而相同的宗教仪式有助于固化同一信仰信众的群体意识,因而年复一年的共同迎神、祭神、娱神等民间庆典活动将不断强化了两岸共同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的归属感。邵长虎:《论海峡两岸宗教文化传承之根》,载于《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第3-4页。

  例如台湾道教中的乌头师公“度死”而红头师公“度生”的仪式,与福建一些地方道教做法完全一致,这种“具有大陆移民特征的宗教信仰,既有对于超人间的神圣力量的信奉,同时又寄托了深厚的故土怀念之情。这是基于亲缘关系之上的割舍不断的‘神缘’关系。这种神缘关系,既有神圣信仰内涵,又有世俗的亲情内涵,是一种海峡两岸有着移民特征的神圣和世俗的融合体”。黄海德:《台湾道教的历史、现状及其宗教特征》,载于《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57页。

  1987年“解严”之后,台湾民众开始真正享有宗教自由。王见川:《台湾民间信仰的研究与调查——以史料、研究者为考察中心》,载于张珣、江灿腾合编:《当代台湾宗教研究导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85页。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也开始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何虎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年,第373页。

  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有关宗教的理论论述,特别是更加全面地研究了他们晚年肯定宗教社会功能及文化功能的论述部分,范明水:《试论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宗教社会功能”》,载于《学理论》2014年第26期,第46-47页。

  幷且“把宗教界纳入爱国统一战线的范畴”,何虎生:《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

  积极鼓励开展两岸宗教交流活动。例如对于广大台湾民众信奉的妈祖信仰,大陆方面积极对妈祖祖庙所在地福建湄州进行建设,为前来进香的台湾信众提供方便。20世纪90年代湄州祖庙每年吸引数十万台湾信众前来进香并大量捐资,卢家珍:《祖庙翻修,奉献千万人民币,台湾钱淹没湄州》,台湾中央日报1997年1月25日报导。

  也使湄州这个原本经济落后地区迅速成为国家级旅游渡假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两岸经济的融合。1997年湄州祖庙的妈祖金身入台,绕岛巡游102天吸引信众上千万人次。有台湾学者指出,“湄州成为一个代名词,代表原乡,而妈祖则似乎为原乡父老亲人的化身……湄州进香因此不只是表面的往湄州一地向妈祖瞻礼,而更可说台湾汉人对祖先所来自的乡土及文化的回归与瞻仰”。张珣:《分香与进香》,载于《思与言》1996年第4期。2002年,大陆方面又安排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赴台37天,约有400万台湾信众出来朝拜。叶小文:《宗教七日谈》,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479页。

  2010年8月,台湾慈济基金会经大陆有关部门批准,成为第一家在大陆设立全国性基金会的境外机构。大陆方面还积极鼓励发展宗教旅游产业,特别是对于闽台社会而言,“认祖思乡、两岸同根的情怀通过宗教信仰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并沉淀于闽台民俗文化之中,客观上发挥着维系闽台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的桥梁和纽带的社会作用”。陈晖莉:《闽台宗教文化旅游与两岸关系互动》,载于《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42页。

  三

  未来在宗教工作可以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孝道,而台湾道教一支源自福建的“闾山派”,该派就非常推崇孝道。两晋时期,江西出现一个以许逊为中心的道教派别,该派别特别推崇孝道,唐代传入福建后形成“闾山派”。“闾山派”虽然加入许多法术成份,但依然十分推崇孝道。参见詹石窗,前引文(2001年),第104页。

  甚至一些欧美传入的外来宗教,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影响。例如天主教近年来对台湾民众的祭祖也采取开放的态度,台湾辅仁大学教堂每年都举办祭祖追思礼拜。李国梅:《20世纪台湾宗教概况》,载于《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2期,第16页。

  而台湾信众祭祀保生大帝,除了求保平安外,“皆有追远报本之意,而不敢忘其先德也”。连横:《台湾通史》。转引自林国平,前引文(2003年),第12页。

  “事实证明,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的确存在着‘华夏民族意识’,它们在客观上是有利于祖国统一。因此,正确认识传统宗教与民间信仰的思想主张与功能,是加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这种交流,台湾百姓增进了认祖归宗的感情,对推动两岸沟通发挥了积极作用”。詹石窗,前引文(2001年),第104-105页。

  如果说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是以心理安慰功能、娱乐功能、济助功能乃至谋生、晋升功能为主,荣文仿等,前引文(2003年),第19页。那么对于一个社会的思想精英来说,宗教则带来更多的义理推究与济世情怀。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这其中既有思维追索的乐趣,更有教化济世的责任感。因为对于思想者来说,人作为“存在”(existence)和“人性”(human nature)的结合体,既在心灵上与无限性相通,又藉助肉体与世俗世界相连,因而人是一个不断脱俗朝圣的、“向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迈进的永恒的开放过程”。韩月香:《宗教: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对宗教社会功能的再认识》,载于《当代社科视野》2011年第7-8期,第61页。

  两岸宗教界精英这方面的交流有助于共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1页。

  如今在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进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众积极性,特别是要调动一些对宗教思想有深入研究且有社会影响力的两岸精英的积极性,因为如果他们在人生意义深刻思索基础上以济世情怀充分发挥正向力量,“宗教弘传的内在强烈扩张驱动和外在善性表现,能够使宗教轻易地与世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宗教活动推动力”。周守高:《两岸佛道教交流与宗教认同初探》,载于《理论界》2011年第12期,第131页。

  特别是在当前两岸关系步入新的历史境遇及面临新的挑战之时,恰如其分地发挥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的作用,能够使其在推进两岸社会互动发展中发挥“润滑剂”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两岸关系“稳定剂”的作用,廖凯、吴巍巍:《浅谈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路径——以闽台宗教文化发展交流为视角》,载于《现代台湾研究》2017年第2期,第1页。

  同时对于加强台湾同胞的中华民族观念与中华文化意识、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也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严 峻: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