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论两岸价值观的冲突与整合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某种文化的成色或特质。各个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归根结底表现在价值观的差异上,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人或事做出不同的判断、抉择,采取不同的认同与行动。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龢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持和影响着所有的价值判断,或是国家民族所有价值判断的总合。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稳定性等特征,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摸索、提炼和检验。核心价值观必须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的生存发展需要暨根本利益与追求,并要得到社会絶大多数人的认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支撑与引领。

  一般认为,在诸多阻碍两岸走向统一的因素当中,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对立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大陆信奉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台湾则信奉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理论或“三民主义”。1949年后,两岸秉持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大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台湾则走(中国特色或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道路,进而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

  台湾因曾创下“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发展成就,以及全民直选各级公职人员与民意代表的经历,常向世人炫耀其“台湾经验”,提出“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来对抗大陆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就连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也以“维护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来作为扺制统一的口实。台前领导人马英九曾多次说过:“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马英九:2008年5月就职演说”,大公网讯2008年5月20日。前领导人陈水扁也曾说过:“今天台海的问题不在于台湾的自由、民主与人权,而在于中国的极权、专制与独裁”。“陈水扁:2007年‘双十谈话’”,来源: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975258.

  大陆自然不能同意台湾的种种说辞及指责,能举出大量的事例和充分的理由来证明:国情不同决定实行民主的方式不同;大陆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这种制度使人民拥有最广泛最充分最真实的民主与人权保障,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能够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带领全民共同富裕,避免两极分化和动荡不安;大陆的政体虽不能避免犯错误,但贵在能够自我修复和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使大陆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龢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习近平曾说:“道路和制度效果如何,要由历史去检验,让人民来评判”。“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新华网2015年11月7日。

  由此可见,两岸之间围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等,确实存在着核心价值观上的分歧乃至对立,往往一方支持、肯定的,另一方则持反对或否定的态度。两岸开放交流30年虽有效增进了相互之间的瞭解和理解,缩小了彼此在价值认知上的差距,但距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及行为取向还差得相当远。这种差异自然影响并制约着两岸之间的深入交流与融合,成为妨碍两岸走近再走近直至达成完全统一的重大阻力。

  大陆已经明确宣示要在本世纪中叶完成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国家统一是其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仅仅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是不够的,必须高度重视缩小精神、价值观暨心理层面的差距的问题。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表示:“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一讲话表明,中共最高领导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对于和平统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把“心灵契合”作为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目标。

  毋庸置疑,缩小两岸在价值观特别是核心价值观上的认知差距,是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关键,其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缩小两岸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这是因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强大的反作用力,不仅会引导人们的认知,指导人们的行动,还会千方百计地捍卫这种价值观念,防止遭到不同价值观的“侵袭”。但这并不等于调整乃至改变价值观念根本不可行。因为毕竟意识或观念的产生决定于社会存在与实践,当产生它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时,当旧的观念、意识已被实践证明行不通时,人们会自动进行修正并形成新的意识与观念。

  深入研究可知,两岸之间在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上并不存在根深蒂固的对立。

  首先,从种族上说,台湾人的主体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两岸人民同文同种,有“五缘”“五缘”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

  相连,无论“台独”势力如何狡辩“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其论据在世界上不具说服力,不仅产生不了任何共鸣,还徒留笑柄和“数典忘祖”的骂名。正如有些评论所说,是不是中国人,查查DNA和祖宗牌位就知道。共同的历史经历,共同的传统文化教养,共同的民俗风情习惯和信仰,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早就在两岸人民的价值观上打上了鲜明的中华文化的烙印。

  譬如:两岸都信奉儒家哲学暨孔孟之道,都推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主张“民惟邦本”、“天人合一”、“与人为善”、“仁者爱人”、“和而不同”;都强调“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都赞成“以德治国,以文化人”、“有教无类”、“言必信,行必果”、“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危济困”等等。这些中华传统观念既体现在普通台湾民众的家庭教育中,也体现在大陆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其次,两岸在观念意识上的冲突,从源头上看是由政治冲突所引起的,从结果上看所影响的是两岸民众的切身利益。台湾问题的形成源于国共内战和国际冷战,以及由此造成的长达60多年的全面对抗。因为敌对,两岸均秉持“凡是敌人反对的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就要反对的”思维定势,台湾国民党当局长期实行戒严统治,全面限制台湾民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力,全面封杀、防范、歪曲、丑化大陆,从而造成两岸“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造成同胞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没有瞭解、没有同理心,只有厌恶、偏见、不信任乃至憎恨,在彼此的情感和心灵上划出了一道巨大的鸿沟。1970年代两岸在国际承认和国际活动空间上的形势翻转,进一步加深了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误解,连带影响到他们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影响到两岸进行经济社会的交流与互动,造成两岸的双输。从两岸政治对抗所引起的价值观冲突可知,价值观本质上是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捍卫自己的利益,结束政治对立对于重塑两岸民众的价值观与国家民族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两岸在价值观上的对立不是根本对立,可以随着时空变化而变化。随着两岸往来密切、瞭解加深、物质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取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与影响力不断提升,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敌视、误解、偏见与不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都会随之改变。改变的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可能会首先转变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接着是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再接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大陆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已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列,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与火车头,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受到普遍肯定与追捧,以致当今重大的国际事务若无中国大陆的参与,必会被认为是重大的缺憾,其实施效力必定会大打折扣。作为中国人的大陆同胞,无不为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些无疑将会对台湾同胞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据台湾远见杂志今年3月披露的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台独”的支持率创下 10 年来新低,在被认为是“台独主力军”年轻群体中,赞成统一的人数正在悄然增长。“远见调查:赞成台湾独立者创10年新低”,新加坡联合早报2017年3月27日。

  另据台湾竞争力论坛今年10月披露,该论坛从2013年2月开始调查台湾的国族认同,结果显示,超过八成六的受访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否认的人只有75%。“台湾竞争力论坛民调 8成6自认中华民族”,星岛环球网2017年10月16日。

  第四,各种价值观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这决定了价值观是可以交流互鉴、重叠共存、相互转化的。两岸之间的价值观冲突,不同于世界上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的观念冲突,是属于一个国家龢民族内部的冲突,容易进行整合。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为沟通、探讨、化解、弥合两岸的价值观冲突开辟了道路,展现出希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12个词、24个字,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显然,这里既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对人类精神文明创造成果的继承,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有对当今时代精神与普世价值观念的肯定。如果不把这24个字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帽子,相信这些概念、名词在任何国家都是好词,都不会遭到拒絶,对于同为中华民族、同为中华文化圈的台湾社会来说,更是如此。

  事实上,判断一种价值观的好坏或先进与否,关键不应看它戴什么帽子,而应看它是否符合基本国情,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期盼,是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相契合,是否能够团结凝聚絶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共同奋斗,是否能够让社会安定、让生产力发展、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是否能够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而不是看它冠“社”还是冠“资”,或者冠以其他什么姓。

  总之,价值观整合是两岸政治、经济、社会全面整合的应有之义和必要工作。没有这种整合,和平统一将步履维艰,民族复兴将会功亏一篑。两岸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不存在不能交流融合的价值观。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祖国大陆不断发展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显现,两岸间的交流、融合将愈益加深,相互间的瞭解和理解将愈益深化,两岸价值观的交融整合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在此基础上,两岸和平统一必将充满希望。


  杨立宪: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