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论蔡英文当局削弱中华文化及遂行“文化台独”的目的

  尽管蔡英文2016年“5.20就职演说”,标榜会遵守“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要维持两岸现状不变的大陆政策,中国时报2016年5月21日A1版。但事实上她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与“两岸同属一中”,却是以“借殻上市”的手法来包藏其“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具体作为,充分体现其对大陆的敌视及对中华文化的排斥,致使两岸关系难以建立应有的政治互信。

  试观蔡英文上台后,任命郑丽君、潘文忠等倾独人士为“文化部长”与“教育部长”,渠等一上任即宣布废除课纲之微调,显见蔡英文当局以行政手段“去中国化”及推进“文化台独”,势必对台湾社会与民众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化台独”表面上是强调对台湾“本土”的认识与瞭解,但是其根本的目的便是减少或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透过此种教育理念,对台湾的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洗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民众的文化、民族和政治认同,导致台湾社会认同结构的改变,扩大“本土意识”甚至台独意识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进而形成“台湾史观”和“中华史观”的对立。换言之,“文化台独”是以削弱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联,并借此逐渐形成走向“法理台独”与“政治台独”的价值取向。

  一、论所谓“一中承诺书”的玄机

  民进党“立委”指责世新等大学为了招收大陆学生,竟然与大陆大学签署“一中承诺书”,要求台湾的“教育部”严查,台方的陆委会、“教育部”也认定校方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扬言要开罚,并下令彻查全台的大学,发现很多所大学也有类似状况。其实,台方“教育部”的作法是“未审先判”,硬说签署“承诺书”乃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将限缩校内教师的讲学及言论自由,事实真是如此吗?更何况,蔡当局的作法不仅可能伤及无辜,而且会让岌岌可危的陆生政策“雪上加霜”。

  针对前述争议与困扰,有必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加以厘清。首先是,被指责的各大学签署的“承诺书”,是否真的是所谓“一中承诺书”?联合报2017年3月6日A1版、A3版。其实,从被指责的各大学披露的“承诺书”来检视,或为“坚持学术交流不涉政治”,或为承诺不从事任何有关“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的活动,此纯属于负面表列“不做什么”,蔡当局及民进党“立委”硬拗说这就是“一中承诺书”,若非夸大其词、即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换言之,《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指出,两岸高校合作内容“不得违反法令规定或涉有政治性内容”,但“承诺书”内容是说明活动内容不具某项性质,而不是具有某项性质。台方“教育部”要求各大学彻查,实乃多此一举。

  其次是,被指责的各大学是否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若以世新大学签署的“承诺书”为例,它是由终身教育学院院长具名而非校长、只给有需求的陆生个人,算是发给学生的形式文件,应是大陆高校及相关单位,考虑陆生来台就学面临的政治环境幷兼顾学生及家长的感受,让学生家长放心让其子女来台交换学习。再者,所谓“承诺书”约束的是台方大学对陆生的授课内容,而且是短期研修生,并非针对学位生或台生,堪称属于两岸教育交流的范畴。

  正因如此,硬说世新等大学与大陆个别大学签署“一中承诺书”,已违反《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实属牵强无理。其理由是,一则其行为不涉及公权力,也不是与大陆官方签署政治协议,再则“承诺书”并非校际合约,不能算是《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规范的校际之间的结盟行为,因此并未违反该《条例》第5之1条及第33之3条。

  最后则是,签“承诺书”会限缩校内教师的讲学与言论自由吗?事实上,世新等大学签署“承诺书”的内容,是明列来台研修的陆生之学习范围,并未要求授课的教师什么该教、什么不该教。民进党在野时大力鼓吹“校园自主”与“言论自由”,如今却用“红帽子”扣这些大学,滥用行政威权来箝制大学自主与学术交流;当蔡当局及民进党“立委”指控这些大学签“承诺书”已“违反学术自由”时,恐怕本身的心态与动机,才是真正想横加干预这些大学朝着本身设定的“政治方向”迈进,其实已难掩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要言之,近年来台湾各大学院校由于少子化,严重招生不足,争取陆生已为各校当务之急。若蔡当局与民进党硬操作“承诺书”议题,一旦陆生普遍降低来台意愿,使得陆生来台大幅鋭减,台湾高等教育将沦为“重灾区”。

  二、论蔡当局修改高中历史课纲“去中国化”的要害与困境

  蔡当局前不久借由订定“12年国教课纲”的机会,台湾的高中历史课纲中国史由一册半的内容减为一册,且由朝代编年史改放在东亚史的脉络,这样一来,将来历史教科书将没有中国史,只有东亚史,台湾将失去与中国的历史连结,堪称蔡当局“去中国化”政策的另一重大举措。联合报2017年7月5日A4版。民进党此举乃期盼经由教育的方式,彻底铲除台湾民众对“中国人”历史文化的认同。

  事实上,民进党为了遂行在文化、教育、国族等的“去中国化”运动,对于往昔发生的历史与事实已然进行有计划地扭曲。表面上,蔡当局口口声声强调“维持现状”,也宣称对大陆“承诺不变、不挑衅”,但却在文化、教育领域对台独暗渡陈仓。此种从史观层面进行的“去中国化”,究其本质,可视为“文化台独”、“教育台独”与“史观台独”的实践,亦堪称“真材实料”的台独举动。

  正因如此,蔡英文当局修改高中历史课纲,究竟所为何来?大家心知肚明。一言以蔽之,即透过类此“柔性或渐进式台独”手法,拟从根本上改变台湾人的国族认同,以遂其台湾独立的最后目的,因此其影响是恶劣的与深远的。试观修改教科书的影响,短期内可以影响教材使用者,长期而言,则有带动整个社会氛围为之转变的作用。像是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所推动的教科书改革和史观更动,即直接造就了当代的所谓“天然独”。

  尤其严重的是,蔡英文坐视其“教育部”推出将中国史“边缘化”的高中历史课纲,中国竟遭矮化或扭曲为与东南亚或东北亚各国并无太大不同的遥远他国,而非“两岸一家亲”。一旦此离谱至极的课纲正式推出,将全然刨除新世代的历史记忆,使得新世代彻底否弃自己的中国文化渊源。换言之,有识之士必须勇于出面采取具体行动来制止类此偏差之举,否则如果任其“生米煮成熟饭”定案了,等同于让“去中国化”史观,成为全台湾共识,则后果即不堪设想了。

  尤有甚者,巴拉圭总统卡提斯扺台访问,蔡英文在府前广场率官员欢迎,卡提斯以西班牙语致词时三度提及蒋介石,翻译却只字未提,造成舆论大哗,是否刻意“去蒋化”?其实,把卡提斯总统的讲稿“去蒋化”,此种以个人偏颇史观几近篡改他国元首讲稿的作为,更是严重失礼。分析应该是府方幕僚与涉外部门官员,揣摩蔡英文不喜欢听到“蒋介石”三个字,擅作主张篡改卡提斯的讲稿。复以高中历史课纲去除“开罗宣言”,强辩国际条约法律效力有疑义,尚且惺惺作态“欢迎开放讨论”。试想如果主流民意认同蔡当局的独立建国大计,则何须凭恃要让蒋介石“被消音”的伎俩来铺路。尤其蔡英文不张口唱“国歌”,不乐于听到蒋介石的名字,满朝大多是看上意逢迎谄媚者,难怪会甘冒踩涉外礼节红线之大不讳。

  要言之,蔡当局在教科书问题上必须悬崖勒马,否则将加剧两岸的矛盾。尤其当緑营倾力要“去中国化”时,蔡当局将中国史列为东亚史,蔡英文却去天后宫参拜妈祖,堪称四处礼拜“中国神”,真是矛盾之至。因为切割历史如果不切割宗教信仰,将是徒劳无功的。民进党强行切割中国史与台湾史,将沦为剪不断理还乱、治丝益棼的困境。

  三、论“文白论战”本质实为“去中国化”之角力攻防

  台湾的高中国文新课纲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论战,经过激烈攻防,本来已决定维持课发会研修小组规划的45%到55%;中国时报2017年9月11日A3版-A4版。后经政治力强行介入,文白之争出现逆转,文言文比例降至35%到45%,对此高中国文教师大多认为此举已无法挽救学生日益低落的语文能力,是现阶段最糟的结果。

  中国时报2017年9月25日A3版-A4版。究其本质,是台湾有人从本土意识出发,挟其“去中国化”偏狭情结,欲将中国国学乃至文言文去之而后快。

  此次论战,源自一名大学生课审委员批判唐宋八大家是“造神”,从而揭开了连串攻防的角力战。主张调降文言文比率者坚持的主要观点,包括:一是文言文教材,乃是守旧主义的依赖,而且所传达的价值观,也已不合时宜;二是文言文的实用价值低,“学了也用不上”;三是许多国文教师填鸭式教学,只让学生背诵,文言文徒增负担。

  事实上,文白比率的论战,实质症结在于意识形态而非在于文体本身,换言之,这是另一场的统独争议,而非真的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冲突。只要查看“联署”主张调降文言文比率的名单,即可清楚明瞭一个事实,与其说是针对文言文而来,还不如说是文言文作者的“中国血统”。对这批人而言,无论《出师表》、《滕王阁序》或《岳阳楼记》等名文,文词多么优美、意境多么脱俗,但其作者如孔明、王勃、范仲淹等均是“中国人”,台湾学生能少读就少读,可见文言文无法见容于主张台独的本土派与蔡英文当局。

  再看看这些具本土派背景的课审委员,无视其原要求之“程序正义”,反而透过“黑箱”产生10篇选文,台湾古诗文即占6篇,究其动机与目的,其选文在文学上不一定要正确,但必须追求政治正确,诸如:以台湾为主体,思考属于台湾的监狱文学,但却轻忽所推荐选文虽具反殖民励志,惟其文笔并非很好;又如:刻意遮掩其媚日之政治理念及传播殖民现代性之事实。

  由此可见,文白论战只是表象,究其本质,堪称掩饰了一场从“本土化”出发而企图达到最后“去中国化”之目的文化意识形态斗争。本来经历百年之久的文白之争,本质上应该与统独无关。但自蔡英文上台以来,以强烈的“排他性”作法,强调并宣扬本土意识,在文教领域尤具争议性。试观一年多以来,蔡当局借课纲审查“自导自演”,从历史到国文力推目的在加速“去中国化”的所谓“改革”,不仅打算调降高中古文课量,并在现行高职历史课本强化意识形态的灌输,教育部门还规划要将中国语文与华语文合并,使中文丧失“国语”的地位,种种倒行逆施的政策作为不啻为“文化刨根”,不仅将促使台湾丧失传承传统文化的能量,进而阻絶于中华文化本位之外,更会配合其自说自话的“以利于台湾的‘国家’重建”,裨遂其“文教台独”的目的。

  总之,美国哈佛大学以中国国学作为通识教材,反衬台湾“文白争议”之吊诡与荒谬。诚如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日前强调,台湾有股势力一直在课纲与教材等问题上动手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搞“去中国化”,图谋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他进而批评,这实际上并非一场单纯的“文白之争”,而是又一次“去中国化”的动作,实质就是要“灭其文”、“灭其史”,磨灭台湾年轻人心中中华文化的痕迹,这种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吾人深表赞同。

  四、结论

  如何对此拨乱反正?实为当务之急。事实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在大陆,中华文化生机勃勃,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东方与西方彼此借鉴,内容不断创新,影响日益扩大;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尤其,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关系根基的重要纽带。在两岸三通之后,更重要的是实现心灵的沟通,深化感情的融合。因为文化的交流要比其他任何领域的交流都更为深刻,更为长久。只有不失时机地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岸关系的基础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

  总之,蔡英文当局的政策宣示和行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与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连结,尤其不承认“九二共识”与进行“文化台独”,已是民进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突破的障碍,否则两岸的联系沟通与协商的机制将难以恢复运作。最后,两岸可透过文化交流,阐述并体现中华文化藴含台湾文化精髓之融会贯通,并构筑互利双赢与共同发展之平台,增进双方互信基础,进而创造和平发展新局。


  潘锡堂:作者是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教授、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副理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