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华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之钥

  楔子

  两岸和平统一的四道大门:(一)文化大门、(二)血缘大门、(三)经济大门、(四)平等大门。

  开启这四道大门的钥锁:第一把为中华文化、第二把为中华民族、第三把为“一带一路”、第四把为国民待遇。

  两岸因内战所构成政治藩篱分裂分治,终因这四道大门的开启而解构,台湾用于对抗大陆所坚持的民主与自由,会如朝雾一一散去,“台独”犹如镜花水月海市蜃楼般的虚幻破灭。

  一、前言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自清末起,因国力衰败,近代两岸人民长年处于战火的恐惧中,两岸亦源于内战而分治。但自大陆改革开放,台湾开放两岸交流探亲,解严废除动员戡乱,两岸关系逐渐改善。追求和平已经成为两岸人民的共识,两岸统一就应该建立在和平的基调上,尽一切可能避免战争悲剧的发生。

  开启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门就必须掌握四把钥匙,分别是: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带一路,以及国民待遇。他们依序代表着文化、血缘、经济与对等。这四把钥匙,有着轻重缓急之分。中华文化为第一把关键钥匙,是建构两岸和平统一催化剂。第二把钥匙就在于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同种血缘是和平统一黏着剂。第三把钥匙则是因为大陆的大国崛起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其中,“一带一路”的“五通三同”内容,正是强化两岸和平统一的重要支持。至于最后一把钥匙则是“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实际保证,唯有视台湾人如大陆人,拉近彼此关系的无差别国民待遇,纔可以逐渐突破民众心防,两岸和平统一将水到渠成。

  二、中华文化之起源、特质与最高特性

  要瞭解中华文化的缘起,就要先瞭解何谓“中华”。所谓“不偏不倚”谓之“中”,“合理”谓之“中”。河南为华夏文明中原所在地,人民最常用便是“中、中、中”,意为“合理、合理、合理”。“千变万化”谓之“华”,“绚烂绮丽”谓之“华”。“中华”合起来便是“合理绚丽”。一民族共同通过岁月积累自然孕育所形成出来,大家共同创造、认可、遵循者,谓之“文化”。中华文化便是“合理绚丽千变万化”,通过华夏民族经年累月所孕育出来,经过大家共同创造认可遵循的文明。

  中华文化又称华夏文化,中华文明又称华夏文明。中华文化正统称上下五千年,但如加上陕西考古所发现半坡文明则号称上下七千年。中华文化发源于黄土高源的黄河流域,以华夏人汉族为主而后逐渐融入其他55个民族,所孕育出来的文化。中国人喜欢讲盘古开天,即指史前文明,历史文字无可考者曰史前,文字可考者曰史后。中华文化自甲骨文记载可考者约三千多年,无文字可考者只有遗迹或传说者也约略三千年,史前均为部落文明居多。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即是黄土高原两个部落领袖,炎帝在前,黄帝在后。三皇五帝指史前文明代代口头相传部落领袖,可比炎黄更早。史前部落互相攻伐幷吞,逐渐扩大形成国家形态,管控国家的制度机构文化于焉形成,象形文字发明后便代代相传至今。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唯一不灭的文明。

  中华文化思想起源于易经,易经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科学,也是哲学。伏羲作易,一画开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干为天,坤为地八八六十四卦于焉形成,在史前文明的三千年里口耳相传,直到文字发明后,周文王整理四千多个字的文字记载谓之“易经”,号称“周易”。随后陆续演化孔子周游列国讲学,述而不作,集其大成而后创建儒家。孔子吾道一以贯之,后世人尊称至圣先师。孔子的一与伏羲氏的一,一脉相承后世尊称为道统。“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创道家,作道德经五千言也是由易经演论而来。随后孔老二子门人诸子百家,著书立论,千变不离其宗,皆脱胎于易经,不论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均是。

  中华文化展现出如下几项特质,包括:天人合一、泰然自足、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问心无愧、勤劳节俭、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公无私、明理守法、大是大非、舍生取义、委曲求全、是非分明、讲情理法、忠孝节义、大义灭亲、移孝作忠、以人为本、仁民爱物、己所不欲勿施以人、民以食为天、事缓则圆、正德利用厚生、天生我材必有用、老二哲学、深藏不露、通情达理、以退为进、不争是争、和而不同、合而不群、亲疏有别、求神不如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居安思危、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求同存异、愿赌服输、利人利己、济弱扶倾、人溺己溺、师法自然、天理良心、阴阳和谐、人定胜天、孝道为先、实事求是、当机立断、知行合一……等。

  由此反映出如下的最高特性:

  (1) 中华文化之图腾  龙。

  (2) 中华文化最高智慧  趋吉避凶。

  (3) 中华文化演化结果  百家争鸣,却独尊儒术。

  (4) 中华文化之特长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壮大自己。

  (5) 中华文化之精髓  象形文字。随意组合千变万化。深浅意境随心所欲。

  (6) 中华文化之追求  真善美。

  (7) 中华文化之内函  博大精深。

  (8) 中华文化之导师  道法自然,师法自然。

  (9) 中华文化之精妙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10) 中华文化之总源头  易经。

  (11) 中华文化之起源 黄河流域。

  (12) 中华文化之灵魂 诗词歌赋。

  (13) 中华文化之武德 少林禅武。

  (14) 中华文化之独有 书法、国画与雕刻。

  (15) 中华文化之霸气 紫禁城。

  (16) 中华文化之温柔 玉与丝绸。

  (17) 中华文化之俊秀 林园与建筑。

  (18) 中华文化之包容 宗教与信仰。

  (19) 中华文化之守成 万里长城与安土重迁。

  (20) 中华文化之本  民以食为天,亦即人与自然。

  (21) 中华文化最吸睛  中华烹调美食。

  (22) 中华文化之天命 天下大同。

  ……等,无法一一列举。而中华文化体现在人格要求为:

  (1) 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

  (2)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3) 三省吾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乐天知命,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华文化体现治国的精神为:

  (1) 民为本,君为轻。

  (2) 治大国如烹小鲜。

  (3) 推崇王道文化,排斥霸道文化,以德服人,不以力服人。

  (4) 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捧礼运大同篇。

  (5) 爱好和平,推行亲邻睦邻富邻。

  三、中华文化之内涵与传承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涵盖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瑶族、壮族、维吾尔族等56个血缘不同民族在内的庞大民族,每个民族最终可以融合成中华民族,就在于都中华文化的共通性、包容性,将彼此凝聚在一起。中华文化影响力超越血缘,自古统治中国的历朝历代,都以拥有中华道统自居。包括五代十国、元朝、清朝等异族统治时期,遇到中华文化就不断地被融合进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造就了中华盛世与中华文化圈,分述如下:

  (一)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非汉字莫属。《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中国社会科学网2017年1月15日,网址:https://kknews.cc/zh-tw/culture/48yojjg.html.

  汉字的演变很难以一刀切,但基本上可以确认秦始皇“书同文”规范了汉字的结构,使得汉字走向定型,深深影响汉字后来的发展。韩复智:《对“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新评”的新评》,《台大历史学报》1992年第17期。

  与西方如欧洲听觉型的字母表意文字迥然不同,汉字是主要以形为主的视觉型表意符号。崔丽娟:《汉字与儒家文化思想》,《汉字文化》2007第2期。

  (二)国学:“国学”一词不是自古有之,而是源于19世纪西风东渐,有志之士为保留国粹始现。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国学”从时代演近来看,可上溯自殷商西周的史官之学、春秋战国的百家之学、汉代儒学经学、魏晋玄学、南北朝隋唐佛学,下至宋明理学、清代汉学,到近现代的新儒学等等学说皆属之,涵盖广泛。董恩林:《大陆“国学热”现状的分析与评价》,《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24卷第1期,网址:http://140.109.24.171/home/publish/PDF/newsletter/93/93-33-54.pdf.

  就是因为这些诸子百家思想的发展,开启了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

  (三)宗教: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反映在儒释道融合一体的包容性。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政治行动引发的“三武之祸”外,从未发生宗教之间的战争,充分揭示宗教自由的精神。

  (四)风俗习惯:风俗和习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社会成员之间约定成俗的生活准则,然后逐渐形成共识而固定延续下来,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主要涵盖嫁娶喜庆、时令节日、拜祭祖先、烹调饮食等各个生活层面。爽通识:《传统习俗静起变化》,苹果新闻,2012-10-9。网址: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21009/18036170,以及。林荣娇:《论中国风俗习惯》,2012年10月21日。网址:https://wenku.baidu.com/view/3c56600d79563c1ec5da71f0.html.

  其中,除夕春节、端午、中秋为家人团圆的三大节日,清明、中元、重阳则与慎终追远和祭祀相关。而且不论婚丧嫁娶、走亲访友,总是以吃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对于饮食也形成独特的讲究。同上注林荣娇一文。“烹调”二字就体现出对于食物料理上重视,前者强调熟食,后者着重美味,呈现出与日本或西方重生食,以及筷子文化同西方刀叉文化的极大差异。

  (五)建筑与艺术:建筑是人的“衣食住行”四大物质条件之一,与环境密切相关,最直接的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征,相较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战胜自然,中华文化更重视伦理秩序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在建筑的空间布局上,则是类似“院子”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与宗法礼教制度,而不像西方建筑是以单体往高空发展,“体量”不断迭加,最终形成壮观的整体,以彰显神的崇高和对神的崇拜。高源:《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2011年3月7日,网址:http://big.hi138.com/wenhua/wunhuayanjiu/201103/292214.asp.

  中国建筑源于空间布局的重视,因而风水之学盛行。除了建筑之外,中华文化在音乐、美术、工艺偏重婉转隐喻风格,也与西方强调直接明示大异其趣。

  (六)伦理与政治:“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甚至有直接视中华文化就是孝文化,其真正内涵与理论建立于孔子。谢居宪:《孝的精神与中华文化》,《一贯道研究》2011年,网址:http://www.iktcds.edu.tw/Chong-De-School/img/research/201111-09-%E5%AD%9D%E7%9A%84%E7%B2%BE%E7%A5%9E%E8%88%87%E4%B8%AD%E8%8F%AF%E6%96%87%E5%8C%96.pdf

  中国人的伦常,就是基于孝而展开,最终从个人、家庭逐渐向外扩展至社会、政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一套迥异于西方强调分权制衡的独特政治与行政伦理观点。

  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更是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传承有主流与支流,其中主流就是以孔子创建的儒家文化为代表。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和精神有以下四个重要的阶段:

  (一)百家争鸣时代:主要是指春秋时代中的儒、道、法、墨、名、阴阳等六家思想,从此开启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二)独尊儒术时代: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三)转折发扬时代:宋朝开启儒家理学,在开山鼻祖周敦颐后,经程、朱发扬光大。

  (四)集其大成时代:明朝王阳明之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主张,创儒家心学而集大成。

  儒家思想最终盛行亚洲主要地区,包括: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历经千年,中华固有文化千锤百炼,去伪存精,已超越血缘、民族意涵,各族因认同中华文化而融合成中华民族。

  四、中华文化在台湾

  台湾是个海岛,早期因海上交通不便,长时间与世隔絶。但随着海上交通工具的改良创新,台湾的海岛特性,反而更容易与外界接触,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响。再加上台湾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更造就了台湾在东亚航线上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全球在15、16世纪,陆续开拓新大陆、新航路后,进入了所谓的“大航海时代”。这个时代所发展的海洋型文化,相较于大陆型文化,更具有流动、开放、多元等特质,包含有海权思想、国际贸易、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与多元文化。庄万寿:《台湾海洋文化》,载《台湾文化论》,台北:玉山社2003年。

  台湾在经历荷兰、西班牙,尤其是日本的占据后,吸纳并保存了许多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再加上台湾岛内的不同族群文化,使得台湾今日的文化风貌更见多元。

  正如布鲁克斯·彼得森所言:“文化是国家或地区内的一群人所普遍认可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内在的价值观和信条,以及这些价值观和信条对这群人的外在为以及环境所产生的显着影响。”布鲁克斯.彼得森:《文化智商》,良品文化出版2005年。

  台湾现有的住民以汉人为最大宗,约占总人口97%,包括:闽南、客家与其他省籍等族群;其他3%则为16个原住民族与来自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大陆港澳配偶及外籍配偶等。在台湾多元文化中,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正因汉人为主的人口结构而更加巩固。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9年时国民党政府来台,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深根台湾的中华文化更为繁荣兴盛,成为继承传统中华文化的保留地。直至今日,台湾还是华人世界中使用正体中文字人数最多也最主要的地方。无可置疑的,在台湾众多的文化元素当中,中华文化所占的比例最高,也是台湾文化的精髓。王伯元:《“文化台独”之我感》,联合报2016年8月7日,网址:http://udn.com/news/story/7339/1878450.

  如同黄光国所言:“……把台湾的民间社会塑造成一个‘比中国更中国’的‘文化中国’”。黄光国:《文化中国论述 破解政治僵局》,联合报2016年9月6日,网址: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46064.

  今日走在台湾各地街头,每每可以看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路名印入眼帘。到了端午,人们一样吃着粽子看着龙舟比赛。每逢中秋,人们依然吃着月饼赏着明月。上馆子吃饭,一样拿着筷子。存了点钱,一样习惯买房置产。装潢房子、居家布置,照看风水。婚嫁入厝,还是会翻看黄历。过农历新年,红包压岁钱一样令人期待。这些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民俗节日、饮食等都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传统,一如过往处处在台湾人的生活中继续具体的实践着。

  五、中华文化开启两岸和平统一大门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共通性使其影响力远超越血缘,而将中华各民族紧密的圈在一起。如同“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除了以汉人为主体,由台湾、大陆、港澳,以及新加坡等所组成的社会,以及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所建构的社群外,最重要是和大陆不必有血统或婚姻的关系,但却通过学术、媒体、企业、外交等渠道接触参与其中,如:瑞典的马悦然、英国的李约瑟、美国的狄别瑞,以及法国的庞德迈,杜维明:《文化中国》,《天下》杂志第137期,2012年6月28日,网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7164.

  彰显出文化高于血缘所展现出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台湾光复,随国民党政府来台的除了60万大军、近140万的各省市民众之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全大陆各界的精英也汇聚于台湾。国民党政府并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以发扬传统中华文化与伦理道德为使命,中华文化精髓予以保存与发展。

  至今台湾人依然崇尚伦理孝道,重视慎终追远。台湾人自小就被教导礼义廉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政治上,更讲究“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素养。农历九月初九“重阳”定为敬老节,各地多举办敬老大会、慰问赠礼,以弘扬敬老崇孝的美德。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是中华传统重要的活动,表现出不忘本的传统。在宗教信仰上,为纪念妈祖升天的妈祖绕境巡游,仍是台湾传统阵头规模最大、自发性参加人数最多的宗教活动,并被列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在大陆经历文革十年浩劫后,台湾开放老兵赴陆探亲,台商赴陆经商……,两岸间的交流将台湾保留的中华文化精髓又带回大陆,使得中华文化在大陆获得重生,兹举例说明如下:

  (一)语文思想

  “唐山过台湾”一句话就是形容早期渡海来台的大陆汉人在台开垦的历史。当时以福建人、广东人为主,因而闽南语成为主要使用语言。自国民政府来台后推行国语,是以两岸人民语言能够相通无碍。现大陆中华书局更正式引进台湾高中“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修订出版“中国文化基础教材”,并与北京四中、华南师大附中等大陆中学共建中华传统文化(高中)教学研究基地,逐步建立全大陆中小学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大陆引进台湾中华文化基本教材》,中央社2013年5月20日,网址: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30520004263-260409.

  诗词歌赋唐诗宋词也开始重新重视并倡导。

  (二)宗教信仰

  台湾的众多神祉都是来自于大陆,包括关圣帝君、开漳圣王、保生大帝....等,其中,妈祖更是台湾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之一。湄州妈祖祖庙的重建修复与后续恢复祭典仪式的过程中,台湾的信仰社群就发挥很大的支撑作用。吴介民、蔡宏政、郑祖邦主编:《吊灯里的巨蟒:中国因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左岸文化2014年4月7日。

  2017年10月睽违20年之后,大陆湄洲祖庙妈祖再次莅台巡安。妈祖绕境活动正彰显出两岸共同文化的传承。白鹤阵也是由大陆宋江阵为基础演变而来,后又回流大陆的代表。由于当时台湾政府推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让宋江阵得到很大的发展空间。个人就曾于2012年6月率领七股树仔脚宝安宫白鹤阵前往厦门进行武术艺阵巡逥表演,将地方武阵传统表演艺术重新带回大陆。

  (三)饮食服饰

  当国民党政府率两百万大陆军民来台时,一时间来自大江南北的鲁、川、粤、闽、苏、浙、湘、皖等8大菜系汇聚于此,对台湾饮食带来重大影响。张琼方:《台湾美食华丽上菜》,2011年12月,网址: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f9abad93-3c8f-481b-a9e3-182121dce7ed&CatId=5.

  豆浆、烧饼、牛肉面等许多来自大陆的饮食,在台湾扎根后,也因为两岸交流,重新将精致化的饮食带回大陆。又如服饰,文化大革命时期,旗袍在大陆彻底衰败,反倒是台湾还保留了旗袍,并将其予以改良,随后旗袍才逐渐在大陆回归。

  中华文化从大陆输入台湾后,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特质,使得饱受风霜、历经沧桑的台湾成为保留中华文化传统的最重要的据点。随着两岸关系改善,交流互动频繁,中华文化又从台湾输回大陆,中华文化是两岸最重要的共通点,成为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石。

  中华文化作为两岸和平统一的第一把钥匙,其重要性如下:

  (一)中华文化在两岸具有共同性、普遍性、共识性、生活性、执行性。深入到政府与民间社会各阶层。上至达官显要,下至贩夫走卒,无一不认同与遵循。

  (二)中华文化在两岸具有交流性、互补性、共享性与共通性。尤其在民生、民俗上应用更广,深入至食衣住行育乐宗教医疗保险互助……等各领域。

  (三)中华文化在两岸分裂分治的过程,分别扮演 弘扬与传承的功能,推广至全世界,影响所及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异彩,全世界均派员至大陆留学学习效仿,华语与华文全球化。

  六、结论

  两岸关系最大的根基就是中华文化,文化的力量是超越血缘。1949年中华文化大规模入台,影响广泛。1966年大陆文革破四旧,中华文化传统在陆遭遇空前的十年浩劫。1987年开放两岸探亲重启交流,台湾将保留下的中华文化传统回流大陆,中华文化在大陆复兴。反观今日的台湾,民进党政府正以粗暴手段强势推动“去中化”,日前通过的“促转条例”正式发动了台式文革,为的是斩断两岸关系,以遂其政治野心。台湾社会将因不断内耗而向下沉沦,成为失根的浮萍。

  纵然如此,随着大陆大国崛起,中华文化正逐步恢复,海外孔子学院也蓬勃发展。中华文化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是两岸共通的基础,无法抹灭。无论民进党如何以政治斗争方式极力“去中化”,未来中华文化必将再次回流入台,这是民进党无法改变的历史进程,两岸和平统一的大门必将因中华文化而开启。


  谢明辉:作者系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