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中华文化在“促进心灵契合”中的作用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家园,既是两岸同胞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的深厚根基和精神追求,也是两岸同胞团结一心、携手前行的共同根脉和内在动力。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对台工作重要思想,深刻认识中华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的独特重要作用,围遶促进心灵契合的目标要求,两岸同胞应共同担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责任。

  一、中华文化在“促进心灵契合”中的独特作用

  心灵是人类生命场、能量场和情感场的体现。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心灵/992322?fr=aladdin.心灵契合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缘分和认可、意气投合的境界,是心与心之间的交融。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源自共同的血脉相连和共同的中华文化传承,在这个根基上有了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认同,进而也就有了一家人的认知和情感。中华文化成为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内在基础和动力。

  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的讲话中,首次集中阐述了对实现和平统一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他强调:“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他进一步指出:“1949年以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习近平接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讲话”,中国新闻网2014年9月26日。

  这就从两岸本是一家人的源头上,揭示了两岸关系的本质所在和实现统一的根本要求,为我们团结广大台湾同胞共同致力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明瞭正确方向。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华传统文化/7723801?fr=aladdin.

  它既形成于历史又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沃土中,体现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下汇聚起来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涵括各种不同的外来思想文化内容,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优良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五千年从未中断的华夏文明成就;也体现着这些文明成果,它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仍旧给当代社会以滋养,固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成为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传统文化对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巨大作用,在于积淀和固化于两岸同胞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内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本身的“教化”作用。 “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潮、风俗习惯,是人们的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文化就是文化,它不是经济本身,不是政治本身,更不是物质本身,但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物质又具有文化的内涵,体现着文化的独特的社会作用。”“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属于精神领域,但文化的作用并不限于观念形态、精神领域,人们的经济活动、制度设计、行为方式、日常生活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文化的作用。文化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凡是有人的地方,凡属人的活动范围,文化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中华传统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的内在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其一,是它巨大凝聚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灭,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强大文化力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之中,把这个中华大家庭紧紧地凝聚起来。中华文化在台湾薪火相传,不仅与祖国大陆保持着一脉相承源流,而且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统治斗争中发扬光大,在宝岛台湾的沃土中根深叶茂,这是中华文化能够担当起团结凝聚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与生俱来优势和不可替代重要作用所在。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藴含的大一统国家观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情怀,成为两岸同胞共同赴使命的最深厚的思想基础。

  其二,是它独特亲合力。中华传统文化多元一体、兼收并蓄,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同的民族心理,是促进两岸同胞由“融合发展”走向“心灵契合”的内生动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持中贵和”,崇尚中庸以及忠君重民的传统,形成了两岸同胞共有的内在素养,是两岸同胞“融合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中华文化集多样性、广泛性、包容性于一身,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是两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文化基础。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以积淀在两岸同胞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华文化为基础,拉近情感距离,化解歧见,消除误解,增近共同认知,是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有效途径。

  其三,是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文化属于观念形态,以其对全部社会生活的渗透力、凝聚力、引导力,在经济生活、政治过程、社会活动中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文化在“促进心灵契合”的巨大作用在于它的“教化”和引领作用。“文化归根到底也就是‘人的生活样式’”,“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李德顺:《什么是文化》,光明日报2012年3月26日第5版。

  “塑造个人,引导社会。”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中华文化的历史积淀,汇聚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为两岸同胞携手奋斗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软实力。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力,在于它如空气般的无时无处不在和时空的穿越,以真理的力量和审美的魅力影响人。中华文化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和精神风貌,给两岸同胞以积极的思想导向,进而增强了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认同感和内动力。

  其四,是它无比的感召力。文化的作用对象是人的思想、心灵和情感,既“以文化人”,又承载着情感,释放着精神的能力,汇聚起巨大的感召力。中华文化凝结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个政治学上的国族概念”汪毅夫台湾演讲,东南卫视2016年3月22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民族精神,正是借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上永续传承、弘扬光大,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这一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独有的符号,对于两岸同胞共担大义、共赴使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积极的激励作用。中华文化凝结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以共同文字和语言为主要特征的两岸中华文化,积淀了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寄托着两岸同胞深厚的共同民族情感,是解开两岸同胞心结的钥匙。在共同中华文化基础上,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这是两个同胞走向“心灵契合”的正确选择。

  二、“促进心灵契合”的文化自信

  推进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我们不仅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促进心灵契合”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

  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坚持文化自信,在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它在两岸同胞中所具有的与生俱来、浑然天成、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中华文化在台湾世代相传,形成了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包括客家文化、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共处融合的独特地域文化。中华文化在台湾书写着中华文明,固守着中华传统,弘扬了伟大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台湾同胞在长达50年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中牺牲了65万之众;有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有数以千计的热血青年冲破阻挠投入保钓运动,拉开了中国和平统一运动的序幕;过去30年里,广大台湾同胞冲破阻力,一往无前地投身于两岸交流合作的滚滚洪流,这一切都源自共同文化心理、共同民族情感基础之上的祖国认同。这是我们坚持以中华文化为引领,做好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工作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当前,坚持文化自信,发挥好中华文化在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的重要作用,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三个关系:

  其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关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它可以超越两岸意识形态差异,在更深广的时空中满足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需求和思想交集,给人以鼓舞和启迪,是两岸同胞增进团结,携手前行的巨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祖国大陆当代优秀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1页。

  这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带来了蓬勃生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宣传祖国大陆当代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机地结合起来,搞好广泛而有时效的宣传交流,特别是让更多的台湾同胞客观地瞭解今日真实的祖国大陆,客观地瞭解祖国大陆富起来、强起来的深层内因,更有助于增强其民族自毫感和自信心,增强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的使命感和自觉性。我们应有这样一个坚持文化自信的定力与信心。

  其二,正确认识和把握两岸文化的异同和源流关系。首先,承认两岸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1949年以来,两岸在中华文化传承上走了不同道路,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构建起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包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文化中保留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外来文化因素。台湾则从两蒋时代起,走上西化和反共的意识形态。天主教、基督新教在台湾广泛传播,欧美教育成为台湾教改追求的典范。两岸文化除了政治因素、意识形态、外来文化影响等呈现的诸多不同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立场也明显地呈现出差异性。大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台湾则是全盘继承。其次,承认两岸文化同一性是絶对的,差异性是相对的,认识两岸文化差异性以坚持两岸文同一性为前提和基础。两岸中华文化,同根同源,一脉相承,台湾文化本就是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第三,同一性与差异性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应以“和合”的理念推进两岸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理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是中华文化生命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坚持中华文化的和合精神,以“和而不同”的原则推进交流,既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客观对待两岸文化的差异性;既求两岸“一中”的同,又存两岸现行体制、意识形态的异;既坚持发展的正向趋势,又不能超越实际搞一厢情愿。以“兼收并蓄”的精神相互学习和借鉴。以“天人合一”和“中庸”的理念促进和谐。第四,认识把握两岸文化的异同关系,应旗帜鲜明反对“去中国化”的“文化台独”。

  其三,正确认识和把握“促进心灵契合”中的文化因素与政治、经济等其它因素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基本属性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是有效发挥其在“促进心灵契合”中的独特作用的前提保证。文化是通过观念形态实现影响和作用的。人们在社会的经济、政治等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文化观念,又反过来渗透和熔铸于经济活动、政治制度,纳入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上看,“不是文化决定经济、政治和社会,而是社会的经济以及政治决定着文化。现在常说文化‘软实力’。实际上,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软实力’,靠的不是文化本身,而是文化之外的‘硬实力’。换言之,文化的‘实力’实际上是在文化之外。”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

  “我们应当明白,文化及其作用不可能单纯地从文化自身得到解释。文化命运的背后是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社会走向的问题,文化争论的背后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制度的竞争,文化变革的背后是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近代中国的文化争论、‘五四’时期的文化变革,不是单纯的文化争论、文化变革,其实质是政治变革的辐射,是社会变革要求的折光。”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第13版。因此,文化在“促进心灵契合”的独特重要作用,是建立在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影响力,是以政治诉求为基本,以经济实力为依托,不可脱离社会的经济政治而夸大其影响,这是我们对文化在“促进心灵契合”中作用的正确把握。



  陈立谦:作者系全国台联会研究室主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