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华文化的本质是多元融合不断进步的

  中华文化的发展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兼容幷包的开放系统。一方面是文化的大熔炉,古代以中原为基础不断将周边文化融入和整合的系统形成了中国早期的文明核心,在这一核心中一方面不断吸收其他文化体的先进生产力,一方面不断整合为内部统一的政治制度,以利于克服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但在文化上又能保持着多元性,各地都存在不同单元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和生产力导致的区域文化的影响,通过时间和气候的变迁产生的由北方主导的人类群体迁移造成的族群板块挤压导致文化的传播,这样内部的自建和外部的冲击不断的重新塑造中华民族的样貌基础。从个体而言文化就是反映出个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想法,用什么方式去探索和建构世界观;对集体而言就是在相同政治体系下的人群如何凝聚共同的道德价值以及行为准则。笔者认为民族国家是当前中华文化建构的主要载体,从当前人类世界的结构而言,是一个以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国际政治格局。因此当前谈论中华文化的同时必须把握这一基本框架作为本文的范畴,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思考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与形塑。当代中国的中华文化建构也是伴随着从帝国走向民族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也是从君权神授到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国不断完善作为现代国家的文化建构,而这一多元文化融合与建构的现代化又带领中国走入新时代,这一新时代在当前由于生产力与文化的结合,更将引导中华文化成为人类集体文明的探索者与开拓者。

  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并在2017年北京的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立场和主张,这代表了中国人民集体的意志,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汇聚世界政党共识 共建更加美好世界”,人民网2017年12月8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08/c40531-29693317.html.

  由此我们能看到当前中国已经鲜明地提出,自己探索和建构的国际观与世界观,这也作为未来中华文化现代化对外面对全人类共同发展的道路指南。而从对内而言,我们也能看到中国正在建构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过去的“三个自信”增加了“文化自信”,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的认识,明确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笔者认为这除了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外,也代表着当代的中华文化兼容幷包的一个文化自信。

  中华文化不止能融合中国内部不同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价值,同时也能兼容西方的文化价值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价值与马克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融合,走出一条适应中国的国情发展、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中华文化现代化道路。这一文化既保障了对传统中华文化糟粕的扬弃达到去粗存精和去伪存真的作用。同时也保障了当前中华文化的建构是与过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联系了古代中国与当代中国人民克服自然的智慧结晶与中国人民独特的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源在于中华文化,但是现代中华文化的建构也脱离不了中国人民为了自强图存而自发产生的“革命文化”的传承,无论是共和革命还是解放革命,还是对于坚决反对外国侵略战争的内涵都是当代中华文化之所以保留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些自强图存的“革命文化”,那么中华文化将早就覆灭于西方文化侵略和掠夺的洪流之中,这些“革命文化”的保留不是为了耀武扬威或是以挟武自恃,而是警钟长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文化不能退步和走入狭隘,要不断进步和加强文化多元融合发展的能力。

  当前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首先仍然是要持续解放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引擎中,互联网金融的普及是非常核心的关键要素,也是当代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成果以及特点。中国的互联网移动支付,以及互联网+物联网在高速的普及,成为中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自然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写照,令国际称赞羡慕的写照,自然也是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体现,而这方面的体现又根植于中国对待互联网的价值观,以及对互联网安全和主权的价值观体现。首先是中国对互联网安全的重视体现在互联网主权上,当代西方不断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粗暴的政治干涉,这是中国政府不能接受的。一方面中国政府防止外国势力通过互联网造成中国内部的动荡,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不利用互联网技术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不搞颜色革命和意识形态输出。在保障互联网安全的情况下,大力发展民族互联网产业,以在地服务不断优化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包括政府管理和保障为基础的理念,使得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得到人民群众以及市场机制的信赖,得以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和竞争。因此,对互联网的主权安全的正视与维护,创造了当代现代化的中华文化,维持经济稳定发展则更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以及对全球化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良好的基础。

  三、必须维护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安全发展

   鼓吹中华文化多元不融合以及狭隘的中华文化观,都将造成对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危害。笔者强调中华文化的建构来自于服务现代国家建设的需要,中华民族的认同是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的,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合汉、满、蒙、回、藏为一“中华民族”,开始建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不止是汉民族的文化而是在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文化。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在过去有更多古代的族群已经融入了汉民族,才使得汉民族得以呈现如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正式将中国过去的“民”转变为“族”,这包括将“回民”(民国时期作为汉族中具有特殊风俗的一个民系)定义为“回族”。同时,也要注意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台湾、香港和西藏的“中华民族”的认同建构都是从1950年后逐渐开始,同时又面临到地方的“地域文化认同”(包涵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道德文化)高于对大陆地区整体的文化认同,即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结构却没有融合的机制。所谓融合就是要将煤点燃将不同金属材料摆在一块练成钢达到融合,而不是只将煤和铁堆放在一起。当前“融合发展”的问题不止是对于中国内部的不同族群之间,需要进一步的文化融合以及促进各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包括解决“台湾问题”如何通过更深层次的两岸文化融合、现代化融合、制度文化融合等去弥补过去期将近100年的政治文化割裂。

  另一个必须警惕的就是一些外国势力刻意传播的极端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现代化造成割裂和破坏。无论是极端宗教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以及恐怖主义,都是要分化中国内部的民族团结,造成中国的民族矛盾,破坏中华文化的融合龢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本质是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良好的科技和制度,成为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的一部分,而不是机械式的照单全收,也不是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当前复兴中华文化也不是将过去已经去除的糟粕又全部恢复,这点我们必须要认清楚,中华文化必须要不断的进步,唯有不断的现代化才能适应当代人类文明发发展需求。这点笔者在研究两岸问题中经常发现到台湾香港部分的认识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是非常狭隘的,例如反复强调使用“繁体字”(或说正体字)就是正统中华文化。进而否定了大陆方面对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贡献,或希望大陆开倒车,殊不知即便繁体、简体、甲骨文等各种字体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规范文字体系本身的第一功能就是为国家政治服务。从笔者的角度而言当前两岸文化的比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字体差异,核心在于互联网讯息的产生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影响,包括输入法的通用性、便捷性、前沿科技、新兴行业的中文词彚的描述,中文专有名词的订定等等,这些才是更有助于中华文化延续自身逻辑,以及推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指标。而我们要维护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那就必须要避免狭隘的停留于“正统中华文化”和狭隘的“大汉族中华文化”,要认识到中华文化必须融合先进的文化,不论中国内部民族的文化现代化,或者世界先进的理念的融合吸收,都坚决不能使得中华文化狭隘化、僵尸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须要依托中华文化现代化的安全发展,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推进自然也将实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中华文化的融合发展与两岸关系新局势

  当前形势下的两岸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面临一个合流的问题。台湾与大陆人缘、地缘、文缘是一脉相传,甚至在1949年后还出现了中华文化的重新建构,而这样的建构使得中华文化在台湾岛内的发展又有别于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交流逐渐紧密,但我们也能看到大陆方面秉持包容态度,新的文化建构中对于台港澳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是非常重视,保障这些地区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现代化的一部分;反观台湾一方面走入狭隘的中华文化正统论,使得在民主化后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停滞,而又受到政治的影响出现了“去中国化”的浪潮。而这一现象在台湾其实并不是使得“本土文化”现代化,而是寻找西方或东洋的替代东拼西凑的结果,既不像西方也不像东方,更难找到推进文化现代化的方式,尤其是传播文化的现代化服务平台,台湾完全丢失了自我创造和发展的空间,互联网系统的选择一边倒地偏向西方,甚至无法控制,这等于将自己的思维和大脑拱手让人。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重新恢复台湾岛内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以及生机,必须要加强和重视互联网设备平台对岛内的开放和适用性,如此才能避免岛内人民只受外国媒体影响,而失去两岸之间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紧密链接。

  另外在这次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们也能见到关于对台湾的论述,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我们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里面提到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全文”,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7年12月8日,http://cpc.people.com.cn/.,这对于将来的两岸文化融合进程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爱祖国,能够通过制度上的开放和融合将台湾同胞纳入当前大陆高速发展的环境中,如此整合机制也将使两岸之间新的文化发展更加心灵契合,两岸人民有更多机制共同参与创造中华文化的现代化成果,为当代和未来创造和谐与安居乐业的生活方式。这点来看我们能确定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大陆不能缺少台湾这一块的经验,台湾不能隔絶于祖国大陆闭门造车。两岸共同推进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中国脱离不了世界的变化与发展,世界的发展也脱离不了中国的影响。在追求融合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它有经验、有能力保障内部的文化多元性和政治一体性,也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在普世价值和法律底线之上的特殊文化风俗传统,甚至这样的文化内涵更是有利于借鉴参考,为少数民族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经验指南等等。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就能明白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为何如此生机勃勃,为何中华文化能得到这么久远的发展而不间断。

  最后笔者认为文化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选择,文化是人们对世界观的建构,文化是凝聚共同价值观的准则。文化更是民族国家维护统一的重要粘合剂,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建构是从我到我们之间关系的建构,也是我们走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共同生活方式共同价值观及民族国家发展方向的康庄大道。



  张立齐: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台籍博士研究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