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求同存异坚持和平发展不动摇

  2010年10月23日,第23届东京影展发生因不满主办方违反惯例介绍台湾,致使中国大陆电影代表团退出电影节的事件。事后,日本方面向中国大陆表示道歉,但此事却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选举压力等诸多因素的主导下,蓝、绿阵营及媒体空前一致,炒作“被大陆打压”,煽动台湾悲情及本土意识氛围。所幸两岸有关当局头脑冷静,以大局为重,未让事件扩大发酵。但该事件不可避免地给正在加速和平发展的两岸关系造成阴影和阻碍;同时,也令人警醒到两岸关系的错综复杂性以及固有结构性矛盾的深刻性。 

  东京影展事件决非个别事件这样简单。其背后,凸显的是近20年来台湾对所谓“国际地位”和“国际生存空间”的追求与躁动。事实上,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两岸在此问题上争拗不断,类似的相关事件也多有发生。在岛内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和政治势力的操纵下,这种争拗与冲突很容易成为煽动民粹情绪的导火索,成为台独势力的“动员令”与“被打压”的悲情题材。 

  究其根本,就是经济上逐渐富裕起来的台湾民众在获得政治民主后,自信心高度膨胀,强烈追求自身的国际地位和政治身份所致。而这,又涉及由于内战等历史原因造成的两岸分离分隔和政治对峙,以及两岸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权博弈等复杂因素。大多数台湾民众难以理解或者说无法全面了解这种错综复杂的两岸及国际政治博弈的内涵,在政客及政治势力的煽动下,简单地认为既然旧政体无法突破现有的国际政治体系,无法使台湾得到所谓“主权地位”;不如另起炉灶,以“台湾”的“主体新衣”来破解国际政治难题。这也是进入新世纪后,台独势力能够上台执政以及近年来台湾主体意识在岛内不断高涨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两岸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及其内涵决非台湾的政客和政治势力表述的那么简单。即使在台独势力当政期间,欲以“台湾”作为新的政治主体挤入国际社会的企图,经多番尝试,最终还是无法得逞,只能碰得头破血流,落得国际社会“麻烦制造者”的恶名。陈水扁的名言“台独是自欺欺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就是最好的历史表证。 

  事实证明,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是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坚定拥护的。台湾欲独立,其结果只能是破坏现有的国际格局,在亚太地区制造动乱和战端,这无疑是与和平发展的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也是绝无可能实现的。 

  但与此同时,大陆方面也应该考虑和照顾台湾民众对于国际空间的合情理的要求。在台湾政局发生逆转,支持和平发展的泛蓝势力上台后,大陆方面很快就以最高领导人发表纲领性文献的方式予以回应。在“胡六点”中,就此列出专条,指出:“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并就具体做法表示,“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正是在这样的方针指导下,台湾实现了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会议(WHA)的夙愿,两岸也达成“外交休兵”的默契。这些无疑都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也是两岸民众所乐见的。 

  但由于两岸之间的政治问题悬而未决,结构性矛盾势将长期存在,涉外领域将是最容易体现这种矛盾和冲突的场所。对此,两岸有关方面均应以和平发展大局为重,体认、照顾对方的核心关切,不做、不说或少做、少说可能伤及对方的言行,妥善处理摩擦和纠纷,以“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双方均应加强宣导教育,使民众和各级公务人员了解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在未来两岸政治谈判未达成之前,求同存异,相互忍让,不要故意冲撞已有的两岸默契及国际惯例。 

  2.尽快建立两岸之间的“危机控制机制”,将各种可能伤及两岸关系的突发事件管控起来,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灭危机于火苗阶段,不让其蔓延、发酵。 

  3.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还未达到解决政治议题的阶段,一方面努力创造条件,一方面应主动着手准备,未雨绸缪。具体而言,即是两岸学界先展开理性探讨,从理论上构建和平发展以及未来过渡至和平统一的框架。这个过程,既是广泛听取意见,思想交流、交锋、交集的过程;也是引导舆论,说服、争取、凝聚民意的过程。 

  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不动摇,是两岸之间最大的政治,也是两岸民众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两岸执政当局需时刻警惕,切莫掉以轻心! 

  (原载2010年12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