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中国

  二○○四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再创佳绩,国民生产总值增幅高达百分之九点五,进出口总额超过一万一千亿美圆,成为世界排名第三的贸易大国。 

  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这些骄人的成绩后面,也隐匿着许多问题与矛盾:中国每创造万圆GDP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三倍,德国的五倍,日本的六倍。持续多年的发展模式还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监测的三百四十个城市中,达到国家环境空气品质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的城市仅占百分之四十一点七;而全国四百多个存在供水不足问题的城市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一百一十个。学者指出,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百分之十八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造成许多隐忧。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快速发展与人口众多、可耕地不足以及基层官僚体系执政水准低下、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等纠结在一起,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因为经济开发而引致的大规模群体性抗争事件,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建设。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显示,人均所得在一千美圆到三千美圆时期是多事之秋,刻下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将决定中国能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决定中国能否进入一个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新一代领导对此深有领悟。早在前年,已经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来取代以往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中国未来发展勾画出具体的蓝图。 

  路线正确并不等于不会走弯路。贯彻执行中央的发展蓝图,关键在于各级官员。“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是一个总体理念,具体细化实施,要求每一地方、每一部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判断、总结、实践,提炼出一套适合当地情况的发展模式。如杭州提出“和谐创业”模式,以建设“天堂硅谷”和“东方休闲之都”为发展目标,将杭州的自然历史文化融入现实的发展中,以人文精神推动生产力。而廊坊的“和谐廊坊”模式则更注重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治安、和谐的社会氛围吸引投资者,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安定。 

  未来的中国,应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中国,应该是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人际和谐的中国,这才是我们希望的全面小康社会及现代化的愿景。 

  (原载2005年3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