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实践“和谐世界”的经济注脚

  2006年11月26日,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她却注定要载入中国经济发展史册:就在这一天,中国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巴基斯坦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暨海尔-鲁巴经济区正式揭牌,宣告中国迈出了在海外共同发展经贸合作区的第一步。

  据商务部透露,中国计划在未来十年左右,在海外设立五十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首先是设立在中国周边国家;其次是在非洲及拉美国家建立经贸开发区:2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中国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经贸合作区——尚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揭牌,标志着中非经贸合作跃上新台阶;第三步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高科技合作区。

  中国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意义十分重大:她不仅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贸易不平衡以及实施贸易转型、解决贸易摩擦,并为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走出国门,开辟海外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的平台;更是贯彻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社会积极提倡建构“和谐世界”构想的具体实践。按照中国对于“和谐世界”的解释,其主要内涵为“持久和平,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就是实践“共同发展”,以达至“共同繁荣”的目标,为构建“和谐世界”打下经济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构想与具体做法,完全不同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对外经济援助的模式。中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以企业为主导,而国家只对投资环境与项目实施审核并提供一定的开发启动资金与专案贷款。换言之,就是基本按市场化要求进行运作,以有利于东道国及中国企业的利益为原则,真正贯彻“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以达致双赢的结果。

  建设经济开发区乃至经济特区,是中国经济大获成功、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保持至今高速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举世推崇的“中国模式”精华所在。在海外设立经贸合作区,既是“中国模式”的全球推广,又是中国负责任大国表现的具体作为。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透过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方式与东道国分享,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尽快调整自己的发展政策与策略,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尽快提升自己的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以融入全球化发展大潮之中。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古老的东方哲语,道出了中国为何要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奥秘。相信“境外经贸合作区”带给东道国的不仅是资金、技术和合作专案,更能带来一整套具有现代意识的开放观念和管理方法、规章制度。这才是中国设立“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中国领袖毛泽东所言“中国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伟大实践。

  (原载2007年3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