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需要新思维

  台湾“318太阳花”学运在占领“立法院”20余天后,终于落幕收场了。表面看来,这场学运似乎像是一场“新公民运动”,但实际分析学运诉求和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可以认为这是一场政治人物在幕后操控、有高度政治意图和目标的政治斗争。 

  此次学运反对的不仅是两岸的服贸协议,更加上了反对两岸关系正常化和反中以及反对台湾现行宪政体制的内容。学生们大都是八零、九零后的社会新鲜人,但他们却并未表现出年青人应有的开放、前瞻和包容、双赢的现代思想,仍停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冷战思维,把正常的两岸服贸协议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看成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高度夸大了服贸协议的负面效应,引起全社会恐慌,为他们的乖张、严重违法行为披上正义的外衣。而学生领袖的背后,躲藏着的却是绿营的某些政治人物,借助学运,他们一方面发泄对执政的马政府的高度不满,发泄对于两岸经贸正常往来和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焦虑,同时也借学运拉抬自己的声势,为其在民进党内的权争服务。 

  从表面上看来,这场学运以学生实现反服贸主张要求、绿色政客达到自己目的、“立法院长”王金平成功打击马英九威望,使马政府提早跛脚而收场,似乎是本土势力的胜利。但实际上,却是整个台湾社会的失败,是全体人民的失败。因为,如果不能完成和大陆签署服贸协议的法律程式,服贸协议不能生效的话,将会严重打击台湾经贸的正常发展,已经萎靡不振的台湾经济将会加速边缘化。台湾失掉的,不仅是自己发展的时间、空间、财富和声誉,更可能失掉抢先进入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市场的机会,失掉台湾未来发展的机遇。果如此,其后果在不远的将来就能验证;而最先付出代价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霸占“立法院”、冲击“行政院”的学生们。

  思维上的落差和缪误,将会在实践中产生严重的后果。今次台湾的学运,由于其主导思维的过时与悖逆,虽然表面光鲜,其内里却陈腐不堪,大都是陈旧的台独主张,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恶名。 

  在进入本期主题讨论之前说这些,是因为思想作为实践的指南和驱动力,对于实践中疑难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有了新思想和新思路指引,才能达致对于难题的合情合理开解。本期讨论的是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这是一个自七十年代初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老问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幻的新问题。按照国际法及国际社会的规则,一国只能是一个国际主体,只能由一个政府在国际上代表该国。因此,长期以来,两岸在国际上一直存在着主权代表权之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台湾失去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国际主体地位后,随着中国大陆政经实力不断上升,台湾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除与部分小国维持可怜的外交状态外,台湾已经丧失与中国大陆竞争国际主权代表的能力。部分台湾人自喻“国际孤儿”,成为所谓近代台湾“三大悲情”之一,更有台湾学者认为,台湾社会的主体意识乃至台独意识的兴起与发展,与这种悲情紧密相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的年代。经济地位的快速上升与国际地位的滑落,形成鲜明的反差,也造成台湾民众心理上严重的扭曲和压抑。这种悲情,被台独政客利用,成为他们凝聚民意、塑造抗争议题并进而想要挣脱“中华民国”宪政体制,实现台独的工具。在李登辉、陈水扁执政的十余年间,他们不断地利用这种台湾民意,在国际上冲击“一个中国”,挑战中国的主权。在零和博弈思维主导下的这种国际攻防,一方面使台湾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物去巩固和发展“邦交”,另一方面由于注定徒劳无功而屡屡失败,更加深了民众对大陆的不满与怨怼。 

  应该看到,台湾社会对国际空间问题的敏感和期盼,已经到了超高度重视和十分情绪化的程度,这是一种长期压抑形成集体心理失衡的外化表现。从“东京影展”事件到亚运会跆拳道事件等等可见,稍有风吹草动,即在岛内掀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上不容回避的挡路石。 

  对于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大陆方面多年来高度重视。由于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复合型问题,其中既有排它性的“中国代表权和一中主权”问题,又有可以包容、共存的非主权性国际组织与国际机构的共同参与问题。应该说,在“江八点”提出区分台湾的两种“国际空间”:即政治主权性的“国际空间”和民间性的经济文化空间,并表示对于台湾谋求第二种空间不持异议后,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政策表述逐渐明晰,提出了解决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两项原则,即一个中国和须依据有关国际组织章程规定。在“胡六点”中,也专门论述了大陆方面对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基本立场:“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在具体政策上,依照“尊重现状、个别处理、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 

  而台湾方面自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一改原来“烽火外交”的冲突政策,以非零和博弈的双赢思维提出“外交休兵”的“活路外交”政策。在大陆的默许与支持下,台湾的国际空间有了很大拓展,台湾民众外出旅游免签证国家达129个,台湾先后参加了WHO与WHA会议以及APEC非正式领袖会议,台湾对外双边关系除一非洲小国自行断交外,也基本维持现状。 

  应该说,目前两岸对于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已经初步形成默契,并有了具体的指导原则。但这些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台湾民众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进一步开解台湾的国际空间,使之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需要两岸解放思想,共谋新思维: 

  首先,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涉及台湾的政治定位,而两岸的政治定位,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过程。两岸政治定位越明确,两岸政治分歧解决的越快,两岸关系发展就越顺畅,台湾的国际空间也就越开阔。当前,首先要解决台湾内部对于一中架构问题的共识,确定台湾不追求台独的目标,不利用国际空间来掩护和推行台独。如此,则能消除大陆方面的疑虑,台湾国际空间问题可望大步进展。但目前来看,由于台湾反对势力并未放弃台独,短期内难以达成共识。 

  其次,要以复合型思维区别对待台湾国际空间复杂性问题。在一个中国框架下,未来也可以根据两岸关系的发展情况,如签署和平协议后,可以提前就本来应是统一后实现的主权共享,开始进行制度性安排,以更加灵活,双赢的思维和方式处理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实实在在为台湾民众争取更多的国际参与和权益。两岸可就此展开对话协商,逐个地讨论台湾的国际空间合情合理安排问题,条件成熟一个,就解决一个。在此过程中,两岸还可逐步累积合作经验,扩大共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两岸之间最重要的累积互信、增进认同的过程。 

  如同学者指出,所谓合情合理的安排,就是符合两岸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符合相关的国际法规和章程,以及符合现阶段两岸关系实际的发展水准。我们相信,两岸的和平统一谋求的应是在一中框架下的两岸双赢而不是“谁吃掉谁”的零和结局。因此,通过合情合理安排,妥善地关照台湾的国际空间,使之享有应有的政治尊严与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民心,这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 

  (原载2014年5月号《中国评论》月刊)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