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三:思系中华乃因情系中华

  建闽的自选集《思系中华——两岸关系与中国发展思考评论集》出版,请我写序,对我而言,这是不可推却的任务。

  18年前,建闽在我的鼓惑下,毅然与我一同出走,离开北京,离开熟悉的机构,更不容易的是,离开温暖的家,到香港来做未知是否成功、绝大多数人预言一定失败的事业。事实上,我们的确遭遇过人生的最低潮。《中国评论》月刊创办伊始,原来答应得好好的商人突然翻脸,弃而不顾,资金没有着落,我们两个文人一筹莫展,风雨飘摇,为了月刊的印刷费用四处奔波乞求,曾经长达一年半无法支薪。那个时候,完全可以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来形容每时每刻的心情。

  我咬着牙关坚持下去,建闽何尝又不是?为理念而战,虽败犹荣。千难万险,激流险滩,几乎令人绝望。当然,今天的结果表明,我们一起挺过来了。一本杂志演变成为一个横跨两岸的通讯社、新闻网、出版社、智库,这是18年努力打拼的成果。莎士比亚说,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我想,我对建闽的认识,尽在这一句话中。

  因为我忙于其它社务,《中国评论》月刊的编辑工作基本上由建闽承担。作为总编辑,建闽肩负重大的责任。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杂志,其必须具有沟通两岸智者思想认识的作用,是两岸共议未来走向的思想平台,以“共同缔造”为理论立足高度。这样的杂志,之前从来未有见过,因为之前两岸智库与理论界只有互相抨击的环境,难有互相理性讨论的载体。但是,建闽通过18年的努力,与中评朋友同仁一起,让一颗幼苗成长为大树。今天,《中国评论》月刊成为两岸知识精英共同拥有的智库杂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构建,立下不能忽视的功劳。于此,建闽居功甚伟。

  《思系中华——两岸关系与中国发展思考评论集》的文章,很多来自《中国评论》月刊的社论,如果要归类,当然是时评。但是,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文章的内涵与力度,不是一般的新闻评论可以比拟的。南朝·粱·刘勰《文心雕龙·铭箴》中认为好的评论文章必须是: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大意是:论说文中的说理应该像劈柴一样,贵在能按照木材中固有的纹理自然破开。我认为,建闽的评论文章达到了这个功力。汪道涵先生教导我们,《中国评论》月刊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建闽的文章,显然是这12字方针的具体实践。

  此外,通读这一本评论集,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这是民族气节的凝结之作,全书散发着浓浓的民族大气。文章立意高远,最大的特点,能够站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来审时度势。任何涉及两岸关系的人,如果没有民族大气,就不可能具有包容与理性,就不可能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指点迷津,更加不可能贡献一己之力。思之所以系中华,实乃情之系中华!刘勰言为情而造文,实有道理矣!

  宋代的范仲淹这样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与建闽本身就是民,不存在忧其民的资格,然虽处江湖,也没有忧其君的自诩。但是,忧两岸关系之忧,愁民族分离之愁,为此甘愿献出毕生精力,是我们终生不变的志向。 

  建闽在自序中形容自己“一卷编成头飞雪”,甚为形象。一是时间去哪里了?如此飞速之感慨。二是劳心劳力,聚精会神之写照。我读了这一句,却是想起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如果改成:两岸神游,心忧应是我,早生华髪。对于建闽和我来说也十分贴切。长达30年,今天还在两岸关系传播方面持之不懈努力、勤于写作的人,除了我,就是建闽了。我要对建闽说:白发自来何惧之,此生已为两岸痴。飞雪本是寻常事,冬去春来发新枝。

  这本力作出版的时候,恰是建闽六十寿辰,这应该是最好的生日礼物。建闽,俗语说,三岁不早,六十不老。你没有退休的资格,还得好好地履行总编辑的职责,继续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思考,书写新的篇章。

  2015年6月8日
  (郭伟峰为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