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咏雩诗中的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研讨会现场发言)

  谢谢主持人!黄咏雩先生的后人、各位学界前辈、各位领导,大家早上好!

  我提交给会议论文的题目是《黄咏雩诗中的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是一篇刚刚写出的文字。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说起来惭愧,之前我对黄咏雩先生的道德文章并不了解。但是我通过这段时间读他的著作,也有一些感受,我接下来将谈谈这些感想。

  我读黄咏雩先生的诗,感慨很多,但是最能打动我的还是黄先生一生当中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感怀。黄先生是1902年出生,1975年去世的,这是一个动荡的大时代,一个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时代。作为一位儒商,作为一位有追求、有信仰的文化人,他是如何感慨、感受这个时代,他如何通过文学来表达对个人经历的感怀,这中间有哪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我觉得这是最能引起我感动甚至震撼的地方。

  我觉得黄咏雩先生最难得的地方在于具有历史文化各方面的素养,还有他行商的广阔经历,所以他会对当时那个时代的时事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看事物看得很透彻。这是我敬仰先生的地方,也是先生思想深邃的表现之一。

  以往有论者指出黄咏雩诗诸体兼擅、自成面目的造诣,将其视为诗风綦盛、渊源有自的广东诗坛中一位异军突起、卓然大家的标志性人物。结合黄咏雩的诗歌创作来认识这些评价,可以说这既是对其人的高度赞誉,也道出了其诗的重要特征和主要价值。

  从个人命运与历史进程的角度考察和认识黄咏雩其人其诗,确可看到,生逢乱世、屡遭流离的诗人,在许多诗篇中表达了对于国家兴亡、朝代兴替、历史经验的思考,更表达了对于世道人心、民生疾苦、百姓境况的关注。由此,黄咏雩的学人修养、诗人才华、文人气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一种强烈的忧生念乱之感、悲天悯人之情贯穿于诗作之中,成为其诗歌的重要思想特征,也成为其诗歌格调的重要表征。

  黄咏雩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就是以湖湘地区为中心,对屈原、宋玉、贾谊遭遇的感慨和对其人格精神的崇敬,以及对其文学才华的效法推重。通过这种用意深微的内容选择和内涵丰富的诗歌创作,表现深挚的情绪和强烈的感慨。通过这种题材和方式的创作,黄咏雩的文学才华、思想深度、学问根柢、文史修养,特别是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体认与评骘,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现。

  化用《楚辞》诗句和集《楚辞》诗句,是黄咏雩诗歌创作的突出特点之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集《楚辞》诗句、或化用《楚辞》诗句所作的众多诗篇。除化用《楚辞》语句而作新诗之外,黄咏雩还采用集《楚辞》诗句形式,创作了《朝云曲》、《湘弦曲》等作品。从中均可看出诗人的创作用意和所下功夫,其学问根柢和诗学趣味亦由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表达。此外,黄咏雩还写下多首关于屈原、宋玉、贾谊的诗篇,表达崇敬之情和从中获得的思想共鸣。黄咏雩以化用、集句等方式写下这些诗作,可见对于屈原、宋玉等人诗歌的熟稔程度,表现出深厚的创作根柢和学问功力,亦可见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喜爱。同时还应当看到,这种创作方式和题材选择不仅仅是出于诗歌创作艺术的考虑,其中必定包含着黄咏雩由屈原、宋玉、贾谊所处时势、身世际遇生发而出的感情共鸣,寄托着关于国家兴亡与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包含着他对三位伟大文学家人格魅力、创作精神的钦敬向往。

  黄咏雩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以岭南地区为中心,对宋元之际动荡历史的追怀和对宋朝忠臣烈士的崇敬。作为一位岭南诗人,黄咏雩对于家乡桑梓的历史故事、现实事件不仅非常熟悉,而且特别关心,加之具有深厚的文史学问修养,遂使他能够在长期的创作过程、多变的时代处境中保持对岭南历史人物和相关事件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表达具有反思历史经验教训、思索当下与未来意义的诗篇。

  黄咏雩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的又一种表现方式是以北京等地区为中心,通过对明清之际的历史遗迹和政治人物的歌咏追忆,通过对流传保持至现当代的某些历史遗迹及其变化、相关人物与事件、意义与价值的变化的描绘,表达对于历史兴亡与个人命运、民族兴衰与世道人心、现世境遇与青史评价的长远思考,寄托浓重的历史沧桑之感和忧生念乱情怀。这种表现内容与思考方式,表现了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的黄咏雩的现世情怀和入世精神,尽管他所能够做到的只有文学创作和学术著述而已。

  在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文化观念中,首都向来是政治统治中心、文化思想中心,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征和最高水平都经常集中反映在首都之中。同时,首都也是最集中地反映治乱兴衰、国家兴亡的所在。因此在黄咏雩的诗歌中,经常以历代首都及相关地区为中心,如北京、南京、西安、开封、杭州等地,都是他经常关注的地区,通过描述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现对于朝代兴替、治乱兴衰的认识与评价,从而形成了黄咏雩诗歌创作一个明显特征。

  黄咏雩还有个别诗篇,从其他角度或以另外的方式表达一以贯之的兴亡感慨和家国情怀。为表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欢欣鼓舞,诗人写有七律《凯歌八首》(1945)。《行路难》(1962)则是体现黄咏雩另一种政治关怀和时局感受的诗作,显然这是一首结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内局势、国际关系、中外首要政治人物的命运遭遇,表现诗人外在观感和内心感受的作品,同样具有反映当代中国政权变化、政治局势的用意。诗人对于历史故事、朝廷更替、兴亡成败、国家局势、民族命运等重大问题的一贯关注,也寄予于其中。黄咏雩这位从旧社会走进新时代的诗人、学者的入世情怀、家国之感和晚年心境由此也可以窥得一斑。

  黄咏雩晚年还写有一些对当时中国政治状况、国家局势、时事人物、历史古迹进行思考和评说的诗篇,虽用语较为隐晦,用意颇为深微,创作态度相当谨慎,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诗人晚年所处所思、所念所感的一些方面,同样表现了诗人的入世精神和家国情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诗作中运用曾流行一时的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名词术语和由此引起的中国传统诗歌话语体系的重大转折中,可以分明感受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政治文化气氛的某些方面。

  总之,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入世精神和淑世情怀为思想底藴与精神动力,以深厚的历史修养和深刻识见、杰出的诗歌才华和丰富的创作实践为基础,黄咏雩一生创作了为数众多的以朝代更替、国家局势、民族兴亡、个人处境、政治选择、命运评价等为中心内容的诗篇,表现出对于古今沧桑、是非成败、忠奸善恶、历史经验、时代忧患、未来可能的深刻反思,表现出独特的思考角度和思想深度。通过这些诗篇,黄咏雩诗人兼学人于一身、性情才华与学问根柢并重的致思方向和创作观念,格调高古、刚健猷上、厚重深沉的诗歌创作风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黄咏雩一生诗歌创作丰富,多达一千二百多首,且擅词作与文章,兼及学术著述,但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应当将表现兴亡感慨与家国情怀的诗作视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个人的思想历程,因此兼具时代诗史和诗人心史的双重价值。

  我觉得黄咏雩先生诗的厚重丰富并不是我可以完全理解的。但我们会产生很多共同的感动,因为他传达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危险的时候,一个儒商、一个爱国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信仰。这是到今天,也是最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的方面,也是我们最应该去继承的方面。

  今天参加这个研讨会,我还有一点感想。在这个黄咏雩先生诗歌研讨会召开的同时,中山大学正在召开一个纪念詹安泰先生的会议。我不愿意把这两个会同时召开理解为偶然的巧合。大家知道,历史既是一个不断遗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引起我们感怀追忆的过程。在岭南文化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像黄咏雩先生这样具有文化标志意义的先辈,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今天纪念他们,是为了继承一些文化传统。一个忘记传统的民族,一个忘记传统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作为在广东高校工作的教师,作为文学、文化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我们愿意通过我们自己、通过我们学生的努力,推动包括黄咏雩先生在内的历史人物的研究,以此作为对这些文化先贤的纪念和感怀。

  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文于2013年3月9日经左鹏军教授本人修订。)
  (作者:左鹏军)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