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九龙城的文人与义学教育

  商人和文化人的微妙结合,在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十分普遍。资本主义的兴起早已使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分野,转变为士商混合的精英形态在上,工农的劳动形态在下的社会格局。一九〇五年科举制度正式废止,中国经历漫长的政治动荡,士人必须寻求各种出路,其社会的流动身份与黏合能力遂更为强烈。无论士人阶层如何转化,他们的教育经验往往提高了整体社区的文化内涵,而且知识份子对家国的使命感,使他们容易由社区认同升华至国族认同的层次,重新进行文化诠释。

  如前所述,九龙城的文化圈逐渐形成,有赖华人社群对本区的认同,而商业因素又促成了聚合的客观条件。但是,九龙城自身的文化历史观重建,却是由二十世纪后新移入该处的文化人所缔造的。他们不同于十九世纪的城寨官僚仕子般,强调恪守功名、夷夏之别,但对社会善业的投入程度却无二致。这些人士多因中国受战火威胁,南来寄寓香江,故感伤家国的情怀特别浓厚,而且身负前清秀才、孝廉之名,时常赋闲聚会,畅饮咏诗,形成颇为独特的文人圈子。例如东莞文士陈伯陶,可谓来居九龙的第二代的有识之士(辛亥革命后,由一九一三至一九年间,晚清的举人、秀才等纷纷南来香港,可谓早期的知识移民,他们的旧学基础深厚,办学方式仍不离四书五经的内容。由于属汉文私校,故此受“一九一三年教育则例”严格的执照监管。及至一九二〇至二九年,中国政局南北分裂,在国内受新式教育的知识份子陆续移居港九,他们所办学校,多在政府资助下成为助奬学校,战后亦多成功改为辅助学校。详阅陈谦《香港旧事见闻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187-190。)。陈伯陶为前清探花,曾编纂《东莞县志》,晚年居于九龙城长安街,对九龙城的历史、地理,尤其南宋末皇帝驻跸九龙的遗迹均作过考证(一九一七年陈伯陶撰《侯王古庙圣史碑记》.载科大卫、陆鸿基、吴伦霓霞(合编)《香港碑铭汇编》第二册,香港市政局。1986年,页447-448。文中认为城砦西北的侯王庙,乃纪念南宋末护宋帝昺南逃的忠臣杨亮节而设,其间有关宋帝如何由福州、惠州、蓝尉而扺九龙官富场,继转赴崖山的路线亦见考述。以后罗香林《宋皇台与宋季之海上行朝》,载罗氏《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对外交通》第四章,香港:中国学社,1959年;《宋末二帝南迁辇路考》,载简又文(主编)、宋皇台纪念集编印委员会(编)《宋皇台纪念集》卷三,香港赵氏宗亲会,1960年;饶宗颐《九龙与宋季史料》'香港:万有通书公司,1959年等等,均对陈立论,进行更深入探讨。)。他与苏选楼、叶维屏、吴道熔等遗老,尝相约赋诗宋王台古迹,一时成为美谈(辛亥革命后,陈伯陶以遗民自居,曾与苏选楼等寻访宋王台、候王庙诸古迹。根据方志,重修宋王台,并泐碑记。其间陈氏等人或赋诗见志,或图绘画册,由苏选楼编为《宋台秋唱》,载简又文(主编)、宋皇台纪念集编印委员会(编)《宋皇台纪念集》,香港赵氏宗亲会,1960年。事见陈谦《香港旧事见闻録》,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页315。)。昔日乐善堂内仍保存了陈伯陶亲撰“乐以忘忧,事由发愤,善而不伐,志在安怀”的楹帖,旁有小字记为“庚午年八月二十七日为孔圣降先二千四百八十一年纪念,九龙全体民众,上慕圣道之如日月泰华,亘古不变也,敬成此联,借表瞻仰,并祝乐善堂不朽,俾斯士之民,得以长沾庇荫之尔(见陈祖泽、梁培藻(编)《九龙乐善堂特刊》重刊本,陈祖泽出版,1986年,页59。)。”

  自此,九龙城的传统文化形象逐渐深入民心,因此也吸引了爱好中国文化、关心祖国命运的知识份子移居于此。我们对陈伯陶的九龙活动所知有限,惟透过当时第三者的文人著述,仍可加深瞭解这个文人圈子的意识形态。黄咏雩(1902—1975)为近代著名的南海诗人,父亲黄显芝为广州知名粮商,曾以粮饷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其间中山先生广州蒙难,避于珠江永丰舰上,黄乃冒险运粮补给,得到廖仲恺亲发国民政府嘉奬令,称为“爱国殷商”。承父教养,咏雩认同国父自由平等、仁义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诸思想,曾出任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首届主席,二三十年代黄咏雩享誉文坛,与黄祝渠、黄慈博等南粤诸子合称三黄,他们四处游历之余,与容庚、罗雨山、张大千等名家时有过从(黄咏雩《天蠁楼诗词》,载《芋园诗稿》全四册,广州:出版社缺,1997年重刊,编者《前言》,页1-3。)。

  黄咏雩亦曾旅居香港,认识陈伯陶、吴道熔等名宿,对九龙城寨、宋王台、杨亮节庙咏述颇多(同上,第二册,《过梁砚西九龙》、《九龙宋皇台》、《九龙杨亮节庙》诸诗文,分别载页22、197、198。)。其《感怀诗》三十二首中,记陈伯陶谓:

  玉性松心洁,螭头龙尾尊;瓜庐高隐宅,天水二王邨;野史遗民泪,春风望帝魂;宋台翘首处,朱鸟怨黄昏。

  字里行间,道出陈氏身虽隐逸龙城,睹物却不免追忆国事。述另一遗老吴道熔,又盛称:

  (本文收録于:2001年5月香港赵雨乐、钟宝贤主编 香港地区史研究之一《九龙城》第116~119页。)
  (作者:赵雨乐)


  文行自不朽,吾怀吴淡公;词章太史氏,道义古人风;粤海文征在,楚庭耆旧空;题铭珍赐砚,守黑识玄同。

  一九三九年《九龙乐善堂特刊》编印,曾由宿儒朱汝珍亲自题字,黄氏对朱氏的咏赞为:

  瑚琏玉堂器,鸾凰阿阁阶;紫阳弘理学,秀水写风怀;天地方昏垫,烽烟久晦霾;千春诗社散,风雨听喈喈(同上,页41-42。)。

  黄氏尊陈、吴、朱诸人为太史,对他们咏颂九龙史迹,编撰《宋台秋唱》的雅事显然甚为瞭解,从其《天蠁楼诗词》中的《九龙盘园赋赠陈太史子砺》四首,首篇载有:“宋台秋唱西台哭,朱鸟招魂逝不还”等语,已可见一二。总括而言,陈伯陶为首的文人社群,对九龙风物赋诗吟颂,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社交知名度,幷且与乐善堂等九龙地区组织,产生长期的网络关系。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