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35.推动和平发展期两岸的身份认同:中华卡与中华旗

  【背景说明】在<论两岸统合的路径>与<两岸统合的实践>文中,我提出了“签署和平协定”、“推动文化统合”、“推动货币统合”、“推动经济统合”、“强化身份认同”、“建立止戈立信机制”、“国际共同参与”等七个面向拟订未来的努力方向。
  
  这七大方向中,有些有优先顺序,有的需要在和平协定签署以后才可能顺利的推动,例如两岸在政府间组织的“国际共同参与”,两岸“止戈立信机制”的建立。有的是现在即可以推动,有些是必须由两岸共同推动,有的则是北京可以率先实践。例如,在推动“华元”做为计价单位方面,北京就可以率先启动货币统合;两岸也可以针对一些低政治层次的经济民生事物成立共同体,例如“食品安全共同体”。在文化统合方面,北京可以将两岸统合学会所建议的157个简体文字先行还原,并启动繁简并用的政策,以方便两岸文化认同的接轨。两岸也可以共同编写现代史,共同使用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国、高中的国文课本可有半数课文一致,以连结中华文化推动深层的文化与教育交流,进而建构两岸文化共同体。这些工作都不需要两岸签署和平协定即可先行开始。
  
  在和平发展期,两岸还可以推动强化两岸身份认同的工作,即本文所提的“中华卡”与“中华旗”,本文即是在说明推动此两者的功能及意义。本文有关“中华卡”的说明,是我出席由两岸统合学会、大陆的孔子基金会、香港的中国评论通讯社于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宜兴大觉寺共同主办的《推动两岸文化融合研讨会》时所提的建议之一。本文有关“中华旗”部分,则是2013年7日至8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两岸统合学会在青岛举行的《两岸海洋战略圆桌会议》中结论共识部分的延伸。
  
  身份认同是所有政治统合的必要基础
  
  “身份”就是“认同”的具像表现,它是一种藉由所信奉的图腾、所使用的图案、文件,来反映自己的归属,它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凝聚全民共识所不可缺的成分。两岸和平发展期不仅要推动经贸、人员、文化的交流,也要探讨达成政治协议的具体内涵,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尝试在现有的两岸身份认同上再增加一个重迭认同。
  
  图腾或名号的改变,往往象征一个精神或政治归属的改变。两岸和平发展期是统合期,是共同缔造期,还不到统一的阶段,因此,人们不容易接受一个新创造出来的集体身份认同标的。两岸和平发展期也不是一个永远维持分治现状的局面,因此,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不同的身份认同标的,而应该共同创造一些能够让两岸人民逐渐增加彼此重迭认同的图腾、图案、文件。
  
  要创造这些新的集体认同,有两条途径可以思考。一是从传统的民族文化认同中找寻彼此的共通点,以做为两岸人民的集体认同;一是不用弱化一方的“减法”,而是增加共同认同的“加法”。本文所提的“中华卡”就是前者思维的落实建议,“中华旗”则是后者思路下的创新尝试。
  
  发行“中华卡”
  
  在国内,最具有政治性身份认同文件是身份证,在国际间则是护照。国际社会中,有的国家只容许拥有单一护照,也有的国家许可多重护照,不过,国际法对于多重护照的优先适用性也有规范。另一个则是低于护照层级的是“永久居留证”,它提供居留者一些政治权益。
  
  以香港与澳门为例,港澳分别在1997与1999回归中国。基于政治、经济与生活的多重考虑,与台湾一样,很多人拥有的是不同的“护照”,也有人拥有在其它国家可以居留的“永久居留证”或是“长期居留证”。护照代表的是“国家认同”,持有者对护照国有权利与义务。“居留证”的位阶低一点,但是也可以享受部分权益,也必须尽一些义务。无论是“护照”或是“长期居留证”,均反映出了认同的选择。对于拥有护照的人,他认同这个国家,对于拥有长期居留证的人而言,虽然不认同所属的国家,但是愿意接受该政府的管辖。
  
  1648年西伐利亚条约以后,西方国际关系进入了主权国家为主体的时代,不同于中国人在历史上用文化与民族来界定认同,西方人用主权国家、国际法这些概念来区别国民身份的不同。在国家法律与国际法原则下,全球华人虽然都是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但是为了符合目前国际社会的规则,分别拿所属国家的护照,并接受该国的管辖及保护。虽然我们自认为是中国人,但是除了我们的面孔、语言、生活习惯、族谱外,没有一个全球公认的文件可以证明我们是中国人,在涉及政治权益时,外国人只是从拥有者的护照中来断定是哪一个国家的国民。
  
  两岸目前在往来时是不可以使用护照,因而发展出了“台胞证”或“旅行证件”等文件。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内在的思维仍然是彼此为“异己关系”,它的存在反映拥有着的不同身份认同。例如,持“台胞证”进入大陆,仍需办理签注手续,并缴付一定的金额,在大陆并无法享受某些程度的政治参与或政治上的权益。相对的,大陆同胞来台湾也是一样的待遇。
  
  两岸还停留在“身份证明”的传统思维时,全世界的互动方式已悄悄改变。欧盟成员国的护照上,都已经有了集体的共同身份标志。为了因应全球化的自由流动,某些国家间甚而采取互惠取消签证的需要。从这些角度来看,两岸必须要加紧脚步,不要再用“异己关系”的思维来处理两岸四地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两岸和平发展期,两岸是否可以思考发行认同中华民族的“中华卡”(Chinese Identity Card,C Card”)。这张中华卡如何发行?目前两岸处于分治状态,各有在国际间的承认者,理论上,“中华卡”应该由这北京与台北两个政府共同同意后核发,可是目前的政治情势,台北方面可能并不会愿意参与这一个历史的任务。因此,北京政府可以考虑先行承担此一工作。
  
  我的构想是:先成立“中华卡委员会”来承办此一工作,由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海外华人共同组成,用以强调“中华卡”之民族特性。“中华卡委员会”决策后委托北京政府相关单位处理行政事务。因此,在法律的意义上,北京政府是受全球华人委托后才执行。
  
  任何海外华人,包括台湾、港澳的人民,都可以向“中华卡委员会”所委托的行政机构提出申请。拥有“中华卡”的人民可以出入中国大陆、港澳而不再需要额外的签证。
  
  这张“中华卡”的功能取决于我们希望“中华卡”发挥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只是给全球中国人一个方便,那么它就像是一张“通行卡”,拥有它可以节省金钱与时间。如果希望给予它更多的功能,就可以给它创造更多的功能。
  
  “中华卡”的功能与意义
  
  如果希望“中华卡”是一张具有认同而且可以有权利关系的卡,那么它的功能就应该像是一张“长期居留权”的卡。在美国称之为“绿卡”,在加拿大称之为“枫叶卡”。凭藉这一张“中华卡”,便拥有在中国大陆工作就业的权利。
  
  如果我们希望“中华卡”是一张不仅有认同,也可以政治参与的卡,那么这张“中华卡”的功能将介于“护照”与“长期居留证”之间的功能,可以为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的思维逻辑是:中国大陆目前正在和平崛起,在崛起的过程中,要用更大的格局来看待自己,简单地说,要把“中国”视同为全体中华民族的“中国”,而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要把全球华人都视为是“中国”的一员,而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才是唯一的成员。
  
  以台湾为例。目前持中华民国护照进入日本、英国、爱尔兰…等国都不需要签证,但是进入北京却还需要办台胞证并缴签证费用。北京自称为代表中国,但是对于台湾人民的签证政策实在不够。台湾人民只要问,为何去日本可以不要签证,去大陆却要签证而且还要收费?两岸的认同就在这种不知不觉的行为中逐渐愈拉愈远。
  
  大陆大,台湾小,大陆的工作机会多。做为一个大国,应该有更大的胸怀包容台湾与其它各地的华人子弟。北京如果愿意放大格局,将自己视为是全体中华民族的中国,只要任何愿意拿“中华卡”的华人,在安全考虑无虞后,均应该让他们有机会凭着“中华卡”自由进出中国大陆,并且在中国大陆享有工作权,持有“中华卡”的台湾民众,也可以在国际政府间组织中工作。
  
  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的思考。现代西方国家多有给外国人之长期居留卡,不论是“绿卡”,或是“枫叶卡”,这些居留卡的发放,只是为了给外人的长期居留,或入籍前的必要阶段,除非已经入籍,拥有这些居留卡并无政治参与权。“中华卡”可以将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落实,走一条自己的认同道路。
  
  在春秋战国期间,孔子可以周游列国,寻求治国机会,卫国人卫鞅至秦国为相。在周天子的世界无国籍之差异,周天子时代的政治市场是以文化民族为基础,而当代的政治市场是以国籍为依据。由于秦国能够广纳天下英豪,秦国遂能强大。未来持“中华卡”者,虽持他国护照,亦可为两岸政府合法贡献,不受“单一国籍”之限制,两岸政府如此可广纳天下英才,共同为中华民族而努力,这不是一个足资传颂的美谈吗?
  
  “政治参与”可以强化人民对于国家认同,积极的认同者会积极地寻求政治参与,而且政治参与也象征了对于制度与国家的认同,这是政治学者普遍认知的事。因此,经由“中华卡”的方式,合法地推动两岸人民的共同政治参与,对于未来两岸的政治统合与政治统一将有绝大助益。另外,其它地区的华人参与,也等于为整个中国人注入了另一股活水,鲑鱼回流的故事在中国人政治领域上也可以为事实,让全球华人为整个中国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有关政治参与在实践上可以从国际开始。例如,学有所长、业有专精的台湾人民与全球华人,只要持有“中华卡”,都可以在国际间经由北京授权委派代表整个中国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代表整个中国维护与争取利益。在这个思维下,即使这个人拿的是中华民国或菲律宾、马来西亚,…护照,只要他愿意,他都可以代表中国在联合国或其它国家、国际组织担任职务。
  
  “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的古训,社会愈是开放、民族愈能包容,民族与国家愈易壮大。中华民族在全球拥有无数人才,两岸政府谁能够对其开放,谁将优先获利。如果两岸共同开放,那将是巩固共同认同最有意义的抉择。台湾由于较小,恐惧在所难免,中国大陆现已快速走向大国,更应该有心胸与气魄,为了整个中国的兴盛,用“中华卡”来凝聚全球华人与两岸的共同认同。
  
  “中华旗”的图案
  
  “中华旗”的构想,是诞生在2013年7日至8日,由中国评论通讯社与两岸统合学会在青岛,为推动两岸海洋战略合作所举行的《两岸海洋战略圆桌会议》。
  
  “中华旗”包括两面,分别在现有的五星旗与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上加上“中华”两字(如图)。“中华”二字的写法,选用了中国两位古代的书法家,“中”字采用了柳公权的字体,“华”字则采用了赵孟俯的字体。当然,如果大家有更好或更喜欢的选择,我也不反对,取中国两位古代书法家的字,是表示对古人的尊重,也希望透过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来凝聚两岸的共识。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图案与艺术,“中华”这两个字,对于所有中华民族而言,都一目了然,它是属于全体中华民族,属于每一个人的。
  
  中华旗的功能及意义
  
  为什么会提出这个概念?们可以想像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一艘台湾的渔船,驶出外海后,看到远方的越南、菲律宾,或其它国家可能不友善的船只,立刻将舱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拿出来挂在船上,希望图一个平安。进入台湾领海后,马上收起放回舱底,避免政治麻烦。渔民知道,出门在外,平安重要。回到台湾不能政治不正确,公开挂大陆国旗,对自己政府也不好交待。长久下来,渔民自然而然地认识到两面旗子是代表两个不同的认同,只能选择一个,而不能共同选择两个。这种场景久而久之对于渔民不好,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增加不利的因素。
  
  第二个场景:台湾民众在国际运动赛时挥舞国旗为中华队加油时,大陆代表经常一个剑步冲上去,把中华民国国旗扯下。他们认为理由很正当,因为依照奥会规定,台湾民众不能挥国旗,只能拿中华台北的奥会旗。台湾的电视二十四小时反覆报导这个大陆人士扯中华民国国旗的新闻。台湾民众的感觉应该不会好受,心想,大陆为何总是要打压我们。这样的情绪久了,心结就深了。
  
  全世界的选手在奥运国际赛中得到奖牌时,都会升起运动员所属的国旗,只有从台湾来的选手,即使得到金牌,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国旗,而只是向“中华奥会旗”来敬礼。大陆朋友可以想想,如果大陆运动员拿金牌,却无法升国旗的感觉是什么。大陆朋友也可以想想,长久下来,台湾民众会什么感觉,他们会觉得大陆方面打压他们,这样的感觉对两岸的认同与发展都不是好事。如果一天,可以同意台湾在得奖时可以升有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旗,如此,既没有违反奥会规定,又可以让台湾民众应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两岸是整个中国内部的两个政治实体,台北方面的国旗是早在1949年中共建政以前就有,这面旗子曾经带领中华民族赢得了八年的对日挑战,也不是为了搞台独设计出来的。可是由于两岸目前仍处在内战的遗绪,大陆官方却容不下这面旗帜,且不容许台湾在国际场合挥舞。如果大陆有困难,那么,可否接受中华旗呢?
  
  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很可惜,在海洋问题与国际运动实事上,双方的心底仍然是用“国家”的思维相互看对方。这个问题不解决,两岸的重迭认同难以建立,因此,我们是否可以用包容的心,站在民族的角度来处理这些问题?
  
  在处理两岸关系时,我们不应该用“排除法”,而是应该用“加法”,也就是以“民族认同”为两岸的最大公约数,在两岸关系上,最大的民族认同自然就是“中华”两个字。
  
  我们用“给人欢喜”的心与包容心,也就是用“加法”来设计“中华旗”。“中华旗”的背景虽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华民国的国旗,但由于加入新图案的设计,所以就不再是国旗,而只是一面带有民族认同,也是两岸同为“一个中国”认同的新旗帜。
  
  为何用“中华”二字命名?我认为,两岸应该从民族的角度来寻求最大的公约数,“中华旗”是民族的旗帜。希望以后不论任何的渔船、商船,当他们挂上这两面旗帜的任何一面或两面时,两岸政府都应该公开地、主动地把它当做是中华民族的船只,积极地去协助维护他们的安全。
  
  再者,我认为,由于目前的国际运动赛事,不可挥舞中华民国国旗,并发生大陆朋友拉扯中华民国国旗事,造成大家不欢喜的现象。将来两岸在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队的代表队,两岸人民、海外华侨都可以挥舞这两面“中华旗”,为两岸的队伍加油。
  
  透过这样的旗帜,就能凝聚大家共同的认同,这是双方面政府还没有开始,而民间就可以做的事情。
  
  在推动方面,我们将会分别拜会台湾的渔会组织,与他们沟通,并向他们建议,未来出海时,可以悬挂属于两岸的“中华旗”。我们也将与海外各侨社联络,鼓励他们未来在举办侨界活动时,可以共同挂两面“中华旗”,让所有的侨胞都可以共同参与侨界的活动,彼此不要再因为国旗的事而闹得不愉快。
  
  另外,我还希望我们能够鼓励观众在为两岸运动员加油时,可以挥舞中华旗,台湾朋友可以挥舞有五星图案的中华旗,大陆朋友可以挥舞青天白日满地红的中华旗。在国际场合,两岸应该是一家人,共同为中华儿女加油,我们希望可以透过挥舞中华旗凝聚彼此的认同与共识。

  (本文原刊载于《中国评论》,2013年12月号,总第192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