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冬游澳洲

  今年盛夏六月,我和太太庞秀声赴澳洲旅游,时适澳洲隆冬季节,故曰冬游。庆幸得很,全程陪我们游览的导游却是我校外语系1985年的毕业生肖志彪先生。他毕业时分配到旅行社工作,并负责澳洲导游10多年了,所以对澳洲的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民生福利和科技文化瞭如指掌。每到一处游览,他都能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详细讲解。加上给我开车的两位司机,均是广东和香港老移民,他们在饭间或休息时给我们讲述许多澳洲的情况,使我们对澳洲获得较全面的瞭解,从而感到这次冬游澳洲,确是不枉此行。今摘其点滴报导如下,以飨读者。

  一、历史短暂的世界文化遗产

  说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家都会想到中国长城、故宫;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千百年历史的文化古迹。但想不到只有37年历史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却于2006年6月28日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我们参观了悉尼歌剧院,从导游讲解及拿到资料介绍,知道该歌剧院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实至名归的。

  歌剧院位于悉尼市悉尼海湾南部半岛贝尼朗岬角(Bennelong Point)处(见下页图)。该剧院建筑有一段动人的故事。1950年代,澳大利亚国家和悉尼市政府开始构思兴建歌剧院,1955年公开向世界各地征集设计图式,一年内有32个国家233个设计图式参选,经国家政要和专家审查均不大理想,未被采用。后来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Jorn Utzon)匆忙绘制一幅草图,名曰“屏雀”,赶来应征。经审查,一致认为虽是草图,不够完整,但很有创意,很有思想。于是乌松建筑师被召来悉尼听取修改意见,然后经过多次反复修改绘制,最后于1959年以独具新颖的表现主义建筑通过采用。并于当年发行歌剧院彩券筹集资金,动工兴建;1973年竣工落成,耗时14年之久。

  建成的悉尼歌剧院,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歌剧院的外型是即将乘风出海的白色风帆(称帆造型)的建筑群,共分为三个部分:最大的两组风帆沿南北方向排列,以略呈V字形的方式在南部收拢。它们分别以三面风帆面向北部的悉尼海湾,另一面则向南迎接观众和游客,风帆张开的“嘴”上则覆盖着茶色的玻璃幕墙。另一对小风帆位于它们的西南处。整个建筑有一系列被称为“殻的”大型混凝土预制构件建成,每一个构件都取自拥有相同半径的半球体,它们构成剧院的屋顶。但这个并不是真“殻”,而是由肋状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支撑的预制混凝土嵌板。全剧院由2194个嵌板相嵌而成,每个嵌板重15吨,所以整个屋顶的重量达到27000吨,复盖着由瑞士哈格纳斯(Hgans)制造的光滑白色的人字纹路的瓷砖共1056006块。从远处看去,显得非常洁白可鉴。

  歌剧院内部主要由两个主厅、一些小型剧院、演出厅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两个主厅位于大风帆型结构内,小演出厅则位于底部的基座内。其中最大的主厅是西面的音乐厅,有2679个座位,通常是用于举办交响乐、室内乐、流行乐、爵士乐、合唱、歌剧和舞蹈等多种大型表演。此音乐厅设计时对声乐特征要求十分严格,大厅的天花板最高处距离地板25米,墙面上铺装澳大利亚所产的白桦树木板,以吸收多余的回音。此音乐厅独特之处,就是在厅的正前方处,放置一架由澳洲艺术家朗纳尔·塞帕(Ronald Sharp)设计制造的世界最大的机械木连大管风琴(Mechanical tracker aetion organ),由10500个风管组成。

  此外,还有一个拥有1507个座位、设有施转舞台的歌剧院;一个有544个座位的话剧厅;一个有398个座位的剧院;一个可容纳400人的摄影棚;一个有210个座位的多用场馆和一个録音室;五个餐厅和四间纪念品商场。

  歌剧院工程原来预算为700万澳元,但经历10多年的艰难曲折后,初步结算已耗资1.2亿澳元。由于超支甚巨,设计师约恩·乌松迫于政府和建筑工人压力而引咎辞职,并离开澳大利亚。尽管他于1998接受了悉尼城的金钥匙奬励,但他没有回到悉尼亲眼看到自己设计建造竣工的歌剧院。

  由此可见,悉尼歌剧院是一座多功能的艺术殿堂,据统计每年在此剧院举行的各种国内外文艺表演3000多场,约200多万人前往共襄盛举,成为世界最大的表演中心之一。加上对面作为背景的悉尼湾的海港铁桥和高耸的悉尼塔相映衬,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参观鉴赏,为人们展现多姿体态的风采。

  二、世界第一座单孔拱型的悉尼海港大桥

  与悉尼歌剧院遥遥相对的是一座宏伟的横跨悉尼杰克逊(Jackson)海港的悉尼海港大桥(Sydney Habour Bridge, Australia)。它象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巍峨俊秀,气势磅礴,是世界第一座单孔无墩拱桥。整座大桥全部用优质钢材建造,计用钢材5.28万吨,铆钉600万个,最大最重的铆钉3.5公斤。两端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石砌成,用石达1.7立方米,用水泥9.5万立方米,漆油27.2万升。在上世纪30年代,能在大海凌空架设单孔拱桥,实为罕见。

  据介绍,悉尼海港大桥(见下图),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了100多年时间。1817年,当时澳洲还是英国殖民地时,为发展悉尼城市南北交通,已动议修筑跨海大桥。经过40年的酝酿之后,于1857年,由工程师彼得·翰德逊(Hondson)绘制出首张桥梁设计图,后经反复修改,到1923年,根据督建桥梁的工程师卜莱费(Brifen)的蓝图向全世界招标建桥,最后由英国一家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23年6月28日,举行大桥“动工破土”奠基仪式,1924年3月24日,D·郎和有限公司提交的建桥方案被采纳,正式动工。1928年10月,弓形支架钢缆定位,1930年8月弓形支架合拢,1932年4月,支架和桥面全部竣工,大桥正式剪彩通车,历时8年多。

  建成的海港铁桥,桥面宽134米,上有八排机动车道,两条铁轨火车道和两排行人道(其中步行靠东,骑自行车靠西);桥长502.9米,桥重52800吨,桥拱离水面134米。设计时车流量为每小时6000辆,现在高峰时刻可达到15000辆。桥呈大衣架形,所以悉尼人有人称别名“大衣架”,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无墩大拱桥。参加建桥的工人1400名,其中有16人因不幸的工伤事故而丧生。

  参观海港大桥,可以在桥上行人道自由漫步,向桥下看到海底礁石区,平看可以环顾悉尼湾,一片深蓝海水使你感到心旷神贻;也可以看到对面的悉尼歌剧院;更可以登上靠市区的桥塔瞭望台,居高临下鸟瞰悉尼市市客;下到桥塔基部可以参观大桥博物馆展出有关大桥建筑的图文资料。还可以经过登记申请及交款,攀登参观大桥的弓形支架。这项活动要求绑上全副武装的保险带,由一名有经验的专门导游带领沿轨道向上滑行,登至高于水面134米高处,以满怀征服者的豪情,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和检验你的勇敢和胆量。这项攀桥活动历时3.5小时。无数青年人都去试试自己的胆色。

  三、分不出穷人和富人的社会

  澳大利亚是经济发达的国家,2009年GDP为9972亿美元,人均GDP为42553美元,接近美国的47600美元。全国2200万人口,90%住在城市。据瞭解,计住在悉尼市有450多万人,布里斯班180多万人,黄金海岸50多万人,首都堪塔拉50多万人,墨尔本90多万人,凯恩斯15万人等等。所以在澳大利亚,没有城乡差别,只有城市规模大小差别而已。

  澳大利亚人民的劳动收入比较均衡,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大致在3000-10000澳元左右。两位司机说,他们的月工资在3500澳元左右(1元澳币相当5.7元人民币)。这样的月收入在澳大利亚生活就不错了。因为这里的物价指数不高,就伙食而言,每人每月150元,就生活很好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生活,没有过大的负担,因为医疗全部免费,孩子出生至16岁由国家补贴生活费,生孩子国家奬励3000元,孩子上学全部是义务教育。老人退休后,除了退休金(Allocated Pension),还有政府发给的养老金(Centre link Aged Pension)。养老金根据各人退休金不同而决定其享受的金额,一般在300-1100澳元左右,所以一般老年人的生活均属富裕程度。司机很有风趣说,澳大利亚这里分不出穷人和富人,可以说是一个只有富人没有穷人的社会,譬如,人人都可住House(别墅),差别是富人可以买10万平方米的大庄园居住;穷人则可买500平方米的别墅居住:富人可以买100多万的奔驰汽车;穷人可以买数万元的汽车;富人可以拥有一个象大军舰的游艇;穷人也可以拥有一个足够全家人乘坐(住)的游艇。你说,这样的生活,谁穷谁富?其实大家已经都是富人了。只是拥有财产多少的差别而已,不存在贫富差别了。

  2010年7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