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着力打造“侨乡世界·世界侨乡”——以新高度整合转型江门侨乡文化的调研报告

  在中央号召建设文化强国、省委号召建设文化强省的今天,有感于我省江门市很有以新的高度“整合开拓”、“转型深化”侨乡文化的必要,特提交调研报告如下:

  一、以新高度作文化定位并统筹全市文化系统工程

  江门号称“中国侨都”。这是符合实际、有号召力的称号。但从文化建设而言,提法还可更具体、更明朗,视点可更高、更开阔。笔者以为,可增加“侨乡世界·世界侨乡”两句广告词,作为全市新的文化定位,则可弥补此缺陷,从“中国视野”扩展至“世界视野”,更显出新高度、新境界。

  所谓“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第一个层次:将整个江门市,包括作为江门市原城区的蓬江区、江海区,以及所辖的“五邑”(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鹤山)在内全部地域,作为一个以侨乡文化为主调的文化板块来打造,使其成为天下无双的“侨乡世界”,同时,又是一个缩影华人华侨生活在世界各地异国风情的“世界侨乡”圣地和文化乐园。这是全市性的“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系统工程意义。

  第二个层次:以江门市中心区为地块的中心“侨乡世界”,自成格局,既有独立系统,自成“世界”;又可有机延伸,另成体系。当下,打造的第一步骤或首期工程,应当是进行这个层次的中心“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的整合开拓、转型深化工程。当然,这两个层次和步骤工程是不必截然分开的,可以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或交叉进行。

  二、对已建或原有文化元素的“整合开拓”与“转型深化”

  其实,提出这个文化定位,首先就是对已建或原有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开拓或转型深化确立一个新高度。

  “整合开拓”:是对原来分散的、互不关联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化遗存、景点、建筑、人物等),以新的文化内涵或方式,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对其进行新的开拓。如:开平碉楼、良溪“后珠玑巷”、华侨博物馆、星光公园等文化遗存或景点,本来各有不同文化内涵幷且是各自独立的文化实体,如果以“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的高度,将这些遗存或景点整合为一条文化链,各个实体都作为这条文化链的一个文化元素,并从这个高度对整个文化链和每个文化元素去进行新的开拓,势必使整个文化链发出的光彩比原来每个文化实体大得多,而经过整合开拓的每个文化元素也必然以新的风貌令人刮目相看。

  “转型深化”:是对某个或某种文化元素的内涵或开拓方式有新的发现或新的思路,从而可以另行在新的层面上或用新的方式对其进行新的深层次开拓。例如,现已建成多年的“院士路”、“星光公园”,其内涵及功能只是展示这些“五邑裔”的科学泰斗和艺星风采,如果在这两个文化景点,用高科技手段将这些佼佼者功成名就之所在进行展现,或增建科技馆和影视史料馆扩展其内涵与功能,将文化之乡景点扩展为科普、艺术基地,岂不是水到渠成地转型深化。同时,又在这转型深化中,将这些“五邑裔”的人才成长史与人杰地灵的侨乡本根联系起来,作为“侨乡世界·世界侨乡”文化链中的粒粒珍珠,不是使这文化链更显示出群星灿烂的银河壮观么!

  三、对正在开拓项目更应以新高度“整合”、“转型”

  这个新的文化定位和“整合开拓”、“转型深化”,更应是正在筹划开拓项目建设的新高度与方针策略。

  例如,现在筹划建设的“历史名人长廊”(或馆、或园),在指导思想上,可以作为整个“侨乡世界·世界侨乡”文化工程的组成部分,或作为新的一期工程;幷且在入选“名人”的选择和塑像布局上,可作出无可非议的标准并把握适当的分寸,以高度的智慧与技艺,将这个“长廊”既是“承前”、又是“超前”(与星光公园比较)的规模气势显现出来。具体而言,就是:以“分”显“大”,以“散”为“整”。前者是将“历史名人”,以不同领域分类,按类分列“长廊”,如:革命家列“红星长廊”,文化名人列“文星长廊”,华侨名人列“侨星长廊”,则可以“分”而显气势之“大”;后者是将特别重量级的领袖人物,如陈白沙、梁启超、司徒美堂等的塑像分散布局于市区的重要街口或河岸,幷且与其故居或纪念馆联结起来,那就既以“散”显出其独特份量,又在全市的范围上显出这些领袖人物的“整体”雄风。如果对“历史名人”的选择标准,既以“五邑裔”为主,而又部分扩大从海外粤裔或广府裔中选入精英,会更显出“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的气势,更显出使用“整合开拓”与“转型深化”策略的广阔天地与文化威力。

  四、以新高度的视野去发现并开拓新的文化项目

  以笔者多年来多次到江门考察和参加活动的瞭解,江门的历史文化遗存或文化景点很多,尤其是具有鲜明侨乡特色的文化元素,简直比比皆是,只是未能认真注意去发现或开拓,尤其是未能以新高度的视野去挖掘、发现、整合、升华并开拓。

  例如,早在2006年10月,笔者首次率队考察江门侨乡文化的时候,在台山市发现有一种“侨墟”文化,具体是该市有一些以墟日取名的乡镇,如三八镇、四九镇,据说过去尚有一六镇、二七镇、五十镇等。每逢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或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九(十九、二十九)为墟日。墟日为中国传统性集市,而台山独特之处,除以墟日定乡镇名之外,在其墟集的场所及建筑风格具有西洋文化的韵味。例如,端芬镇汀江墟,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兴建的集商贸、居住于一体的墟集,占地30亩,位于大同河畔,今仍存船舶码头和小桥,整个墟由94栋各有特色的三、四层骑楼式建筑,从四面环抱一片广场而构成,建筑多用当时进口的洋材料,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同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侨乡文化建筑结晶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十分珍贵。据该市文化部门考察统计,仅台山即有70多处遗址。笔者以为,如能将其纳入“侨乡世界·世界侨乡”工程项目进行开拓,江门势必会再增添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起码会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如果以此发现为例,进一步做好侨乡文化普查工作,并以新的高度去挖掘、发现、整合、升华尚未受注视的文化遗存,必会使江门的侨乡文化增添更多更灿烂的明珠。

  五、以高科技和多功能的理念对新旧文化元素进行综合开发

  当今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作为“第一经济大省”的广东,尤其如此。从文化建设而言,也同样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前些年先后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和在广州举办的亚运会可谓首开先河,做出了“文化引领科技,科技彰显文化”的范例,分别以传统黄河文化和现代珠江文化的风采震动全球,为和谐世界、和谐亚洲起到积极作用。这两个文化经典,对于打造“侨乡世界·世界侨乡”工程是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无论是对新或旧的文化元素的开拓或改造都是如此。其要旨在于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在于文化载体与实用功能的综合。前者是要在开拓改造文化项目或实体中注入或增添现代科技元素;后者是在每个文化项目中,不仅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深广度,还要注重其实用功能的综合度。其实用功能包括:商贸经济、孵化产业、生活需求、精神享受、人际交往等,也即是通常说的企业、购物、旅游、休闲、会展、联谊等功能。江门文化链的建设,尤其是对旧元素的开拓改造,应当特别注重高科技和多功能理念的注入和指引。

  例如,前些年由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学者考察、研究、宣传的良溪“后珠玑巷”,在“一举成名”之后,如何进一步开发这块文化资源丰厚的“风水宝地”,显然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必须以新的高度,进一步挖掘整合其文化内藴,即从其代表中原人南迁珠玑巷后、再南迁开发珠江三角洲的中转站之文化内涵,进而升华为广府人从珠三角再迁海外的跳板之文化意义,从而成为粤裔华人华侨之祖地,而将其开发建设项目纳入“侨乡世界·世界侨乡”系统工程中。另一方面,则以高科技和多功能理念对其进行综合开发,即从“文化引领科技,科技彰显文化”和多功能开发理念,进行文化创意的策划,如可考虑用科幻或动漫影视,再现当年珠玑巷领头人罗贵南迁良溪的苦难历程,亦可谱写其后裔从江门启航漂洋过海开金山的创业史诗;或者在良溪建现代科技孵化园,吸引以“侨乡世界·世界侨乡”为题材或主题的科技文化创作团队或公司进驻;或者建立罗贵南迁36姓氏族谱馆及其后裔联谊基地,以组织促进海内外姓氏交流为经常性工作,从而使这个文化圣地,不仅是供人怀旧观光的旅游点,而且是使人流连忘返的科技乐园、使人发家致富的创业温床、供人寻根问祖、联谊交流的祖地。其他文化圣地亦可参照此思路,开拓更宽更大的发展空间。

  六、以“转型升级”的举措将侨乡教育与学科建设推上新高度

  改革开放后的江门市教育,最大的特色是华人华侨的“募捐”教育,从办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以至出国的留学金,都有热心的侨人热心相助,这是侨乡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侨乡教育的优良传统,今后还会继续发扬下去。但从最近实地考察上看,以“募捐”为特色的侨乡教育,虽仍在继续,但已不是热点,开始淡化或走向正常化,似乎正在酝酿新的“转型”。由此,当以参照经济上的“转型升级”的思路,以新的举措将侨乡教育与学科建设推上新高度。

  例如,在一些侨乡,因人口移动而生源短缺,致使有些侨资赞助的学校难以为继,只能采取并校方法解决,这又造成部分侨资校舍空废,并会影响侨人资助办学的积极性。的确,这种现象难以逆转,有消极面,但也可从另一角度去解决此问题,即可将侨资校舍改造为文化科普活动场所,或作为侨乡文化传统教育基地,甚至可以作为侨乡文物保存,为将来申请“侨乡办学文化遗产”留下文物。同时,不应因校舍空废而将募捐者的热心和功劳埋没,当以适当方式为其留下历史印记,其中包括将其人其事写入乡土教材,在学校中代代传教。这些举措的成果,必将源源不断地为建设“侨乡世界·世界侨乡”增添新的亮点。

  位于江门市中心的五邑大学,是改革开放后全国唯一由侨资创办的侨乡大学。它的兴办历程、校址选择、办学宗旨、校区建设、资金来源、校董组成、教学体制等等,都体现了侨乡办学的独特风采,完全是“侨乡世界·侨乡世界”的产物和典型体现,也应当将其建设和发展,纳入这项系统工程的规划和进程之中,以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与光辉。从教育和学科建设上说,也当以“转型升级”的举措将其教学与科研推上新高度。具体而言,就是突出侨乡文化的教学和研究,作为自身的强项和品牌,加强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希望省市领导对其加大投入,扶持其学术升级,从组成教学梯队、科研团队,到申办硕士点、博士点,到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建设,一直将侨乡文化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研究深化下去,使其形成学术体系,成为全国性、世界性的学术命题,从而在学术上为建设“侨乡世界·世界侨乡”做出不可替代的光辉贡献。

  (本文原载《广东参事馆员建议》2012年5月18日第15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