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宁铁路的修建与台山侨墟的发展

  新宁铁路(又名宁阳铁路)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多的民族资本兴建的铁路。这条依靠华侨资本、华侨技术力量兴办及经营的商办铁路对台山及其附近地区的社会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其沿线侨墟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区域空间拓展的模式不仅对当时台山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推动作用,而且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华侨史和中国近代经济史上也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一、新宁铁路的修建背景和过程

  二十世纪初,在台山出现的这条由华侨资本兴办的铁路.是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东南沿海已有人出洋谋生,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小手工业者到国外出卖劳动力和充当“猪仔”华工。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台山出洋到美洲、东南亚地区的人数急速增多。据清光绪二年(1876)赴美考察的李圭记载,当时加入美国宁阳会馆(新宁旅美华侨同乡会组织)的华侨有7.5万人,加上未参加宁阳会馆的,台山的旅美华侨人数当在8万以上,约占美国华侨总人数的半数。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台山旅美华侨已达12万人。如果加上当时旅居美洲其他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台山华侨人数计有20万之众。十九世纪后半期,台山侨乡社会逐步形成。如果说台山侨乡社会的发展为新宁铁路的兴建孕育了必要的经济条件,那么,二十世纪初国内出现的争回路权运动,则成为催生新宁铁路的助产士。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一场掠夺中国铁路利权狂潮,只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前后数年间,西方列强便取得59项、总长3万多公里的铁路修筑权与借款权〔1〕。为了扺抗列强掠夺中国利权,从1903年起,全国各地爆发了争回路权的斗争运动。

  在这种背景下,同时为促进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广东新宁(今台山)旅美华侨陈宜禧集资建造了新宁铁路。这条铁路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动工,到民国九年(1920)全线竣工,历时十余年,全长138.1公里, 由斗山,经公益、台城、新会、扺江门北街,前后共分三期工程完成。新宁铁路第一期工程从公益至斗山线,1906年开建,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就顺利竣工。全长61.25公里,共19个车站。第二期工程从公益至北街,1910年动工兴建,1913年完成,全长46公里,共16个车站。第三期工程台城至白沙,1917年动工,1920年完成顺利通车,全长26公里,共11个站。这段铁路的建成对四邑地区陆路交通发挥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作为县城和铁路中枢的台城镇发展非常快。斗山则从一个仅有十余户人家的小村落发展为县的一个南部商业和交通中心,对沿线其他侨墟的兴起也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这容下述。

  新宁铁路从1909年开始经营客运和货运业务,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因客运量有限,故铁路的经济收益一直处以低迷状态。据相关统计,新宁铁路1911年平均收入仅30多万元,财政相当困难。直至1913年公益至北街段建成投入运营后,客运货运开始大增,铁路年平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至20年代,新宁铁路平均每年收入基本稳定在120万元左右。1929年到1932年,新宁铁路每年盈利都达到20-40万左右。但此后受世界经济萧条影响,加之台山、新会的公路交通发展,汽车运输对铁路运输构成了强大的挑战,又因政府和军阀对铁路权力的掠夺和压榨,铁路营业状况日趋恶化,已濒于破产。1938年10月广州沦陷时,新宁铁路被以政府之名拆除。新宁铁路尽管存在时间不长,但它对台山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沿线侨墟的产生和繁荣,台山经济轴线的兴起及其辐射效应格局的建立,都有重要历史意义。

  二、新宁铁路带动下侨墟发展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城市是经济集聚中心,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可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故发展区域经济,首先要发展壮大城市。新宁铁路建成,在台山造就了一条巨大的经济轴线,构成点——线——面一体的经济空间格局,它们发挥各自和共同经济辐射作用,带动整个台山的社会经济振兴。

  首先使台城为全县中心而繁荣,继为斗山和公益两地在几年内一跃而崛起,成为台山南北交通和商业的中心点之一,也是台山三个经济生长极之一,发挥积极作用和影响。无论在客运还是货运方面,这都有充分表现。

  上世纪20年代,新宁铁路全路每年的客运量约为300万人次,货运量约为10万余吨。客运与货运收入的比例是4:1。新宁铁路运输业务以客运为主,反映了当时台山县侨乡社会的现实。因当地工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全县几无工矿企业,可供外销的农副产品很少,也无大宗的原料与产品需铁路运输〔2〕。但当地的华侨与侨眷很多,过去他们取道江门回乡或外出,通常步行或坐轿,不仅耗时长,且途中安全无保障。铁路通车后,华侨由香港回乡,首扺江门,在北街搭火车,半天即达台山,消除了途中被匪徒抢劫的风险,给华侨和商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据统计,1932年,新宁铁路全月运输的旅客达25万人次之多〔3〕,明显地加快了社会成员的流动,活跃了社会风气和人际交往,其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台山作为一个侨乡社会,资金流动不可或缺,且数额巨大,也是社会发展一个强大动力。据统计,台山每年侨汇收入常达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成为强大的购买力。而台山县物产不足,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须仰求于外县、外省和外国的粮食、副食品、纺织品、日用百货、建筑材料等商货,从水、陆两路运至江门、公益等地,再通过新宁铁路大量运进台山各个墟镇,以满足当地需要。这需要通过侨汇流动才能实现。据有关统计,从1910年至1940年,由新宁铁路输入的货物总值在国币十亿元以上,但输出总值却不及三千万元,输入总值远远大于输出总值〔4〕。随着大量侨资汇入,侨眷盖新房,建高楼,所用的建筑材料,全部依靠火车的运输。大量外来商品通过新宁铁路不断地输入台山,把台山卷入了世界市场,使以外购内销为特色的台山商业出现了畸形的繁荣。

  铁路运营和客货流通势必促成沿线墟镇应运而生。新宁铁路所通过的地方及沿线附近,新墟镇接踵而起,包括白沙、水步、冲蒌、大江、四九,五十、三合、大塘、沙坦等许多墟镇即先后兴起。这些墟镇店铺林立,商业繁盛,茶楼、饭店、

  旅馆、布匹百货店、杂货店、金铺、钱庄、烟馆、赌窟等一应俱全,形成一个个消费中心。邻近六村车站的沙坦市,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便有杂货铺17间,礼饼铺4间,猪肉店10间,糖烟店6间,布匹百货铺8间、茶楼、旅馆10间,药材店9间,木料、缸瓦铺7间,医务所8间,金银铺票号11间,水果店5间,理发馆3间、妓院6间、鸦片烟馆14间〔5〕。台城作为台山县城所在地和新宁铁路的中枢,发展尤为迅速。上世纪20年代初,台城开始拆围墙,修马路,新建大批店铺楼字,特别是人口增至2万以上,金铺银号多达50余间,茶楼、饭店、旅馆共达300多家。随着新宁铁路的修建,催生了公益、斗山两大墟镇。据1893年修的《新宁县志·建置略》所列新宁全县的村庄、墟镇,当时尚未出现公益、斗山名称。在1905年新宁铁路兴建之前,位于潭江之滨的公益,还是一片稻田,只有两户农家居住。据《旧金山稽查者报》报导,到1908年,公益已成为拥有2.5万人口的市镇。这个数字可能包括了参加建筑铁路的临时工人。但在几年内,公益确实已迅速发展为拥有数千居民的全县第二大城镇。新宁铁路公司在这里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公益铁路分局大楼,机器厂、停车场、电灯厂、码头、长堤、工人宿舍、铁路巡警房等,还购置了大片土地。公益不仅是新宁铁路的后勤基地,而且成为台山对外交通的重要门户。这里有铁路北连新会、江门、南接台城,斗山,沿水路有轮船直达广州、新昌各地。铁路公司的大量投资和交通的发达,使公益商埠日见繁盛,由交通中心一跃成为台山一个重要经济中心,令五邑地区乃至整个珠三角刮目相看。斗山也是伴随新宁铁路的修建而兴起的新墟镇。新宁铁路修建之前,斗山原是一个荒僻的村落,只有十来户人家(当时称为大兴)。铁路通车后,不到10年间,便新建50多间店铺。从20年代开始,斗山修筑太平街、蚧岗埠,新建商店近260间,成为台山南部商业和交通的中心之—〔6〕。这完全是由于新宁铁路而勃兴的另一个新侨墟镇。其他沿线兴起的侨墟如大江墟、白沙墟,也如公益、斗山墟一样,一改以前社会经济面貌,已成为沿线经济中心,发挥各自效应,兹略。

  三、侨墟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侨墟因新宁铁路而兴,因铁路而旺,而它们的崛起和辐射作用又扩散到各自腹地发展,即由点到面,这些辐射面相互交迭,联成一片,从而带来整个台山社会经济的进步。在实业和社会发展方面,《宁阳存牍》载:“自同治年以来,出洋之人日多获资回华,营造屋宇,焕然一新。”〔7〕时人称“近年籍外洋之资,宣讲堂,育婴堂、赠医院,方便所,义庄诸善举,所在多有。”除了赡养家属之外,有些在海外勤俭致富的台山华侨,亦纷纷投资回国经营商业和一些工矿企业。在台城和各个墟镇由华侨经营并以侨眷为主要顾客的“金山庄”(钱庄),金银铺,杂货店,布匹百货铺、酒楼饭店、建筑材料店等迅速发展。全县的墟市,道光年间(1821-1850)仅53个,而到宣统年间(1909-1911)便增至72个〔8〕。十九世纪末,台山华侨投资在香港、澳门、广州、江门等地经营的工商业已不下数百家。华侨黄秉常集资40万元在广州开办电灯公司,侨商李佑美等集资三、四十万元,在山东开采金矿。据估计,在20世纪初,台山华侨每年汇回之款约达几百万元。其时,新宁铁路公司投资13万元兴建的公益机器厂、拥有二,三百名工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相当雄厚、能维修车头和客、货车辆,1926年还装配过两台小火车头。这类工厂当时在全省来说也是罕见的。新宁铁路开办的印务局,开创了台山现代印刷业的先河。到1926年,台山已有9家印务局。可见,在台山华侨中筹集资本兴办较大型的企业,已具备了经济条件,这又离不开新宁铁路的作用。

  台山新宁铁路又带动公路运输业出现,两者互为补充,促进台山区域发展。随着台山侨乡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华侨和侨眷回乡与外出的渐多,台山在经济上对外地的仰求不断扩大。十九世纪末,全县“岁入粮食,仅支半年”,不敷之粮,均靠外地输入,但其境内山岳横亘,河流短浅,交通全依赖道路。故要求改变台山交通闭塞的呼声日益强烈。但直到十九世纪末,台山还没有公路,运载则用手车,行旅则靠肩挑。当时阳江人在台山以肩挑谋生的有数千人。台山华侨对西方先进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交通有切身的体会,他们深感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是促使家乡经济繁荣的重要条件。尤其是那些参加过美国、加拿大铁路修建的人,更有改变家乡交通落后状况的强烈愿望。新宁铁路的修建,带动了台山某些现代化工业的建设,也推动了台山公路、航运交通的发展。1920年台山成立公路局,开始筹划修建公路。到1932年,全县有公路65条,其中长途汽车17条,初步形成了以台城为中心,连结县内各大墟镇的公路网。与此同时,公益至广州,三埠至江门、广州、澳门,这几条航线也相继通航〔9〕。反过来又成为新宁铁路强大的竞争对手,促使新宁铁路和台山公路改善经营和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效益,无疑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侨墟由此获益匪浅。如1924年江门新会公路建成通车,汽车可直开入城内。这影响了新宁铁路的客源和收入,为改变这种状态,新宁铁路公司于1927年增置有轨汽车,来往于江门和新会,同时降低票价,给铁路运输带来压力,不得不降低票价,形成汽车、火车运输竞争局面,受益的应是广大乘客。客流量增加,对活跃侨墟经济,是一种重要推动力。

  侨汇增加和新宁铁路、公路、水运发展,加速了台山城镇化过程,侨墟和一般村落也由此进一步发展,推动了台山建筑业的振兴,其作用也是显着的。华侨在海外艰苦劳作,希望回国后办成三件大事:买地、建屋、结婚。早在十九世纪后半期、台山华侨已陆续有人汇款同家乡修建华洋合璧的楼房供家属居住。但是在侨乡大批地修建新房,却是20世纪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这30余年间,即新宁铁路从通车到拆毁的时期,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这主要是这个时期侨汇较多,另外,其时修建楼房所需用的大量建筑材料,如从香港进口的水泥、钢材、从海外和邻近阳江、阳春等地输入的木材,都可由新宁铁路运输,省时省钱,故这个时期台山的建筑业一片繁荣。据有关资料,白沙侨墟的望楼岗、双龙、塘口,李井、牛路等33个自然村兴建的266座楼房〔10〕,大都是这个时期建筑的。三合侨墟的20多个华侨新村,其中不少竣工于这个时期。陈宜禧家乡的美塘新村,全村十多幢房都是修建于这个时期。台山县五千座碉楼,也是在民国初年至十五年间建造的,台城和斗山,公益、大江,白沙、沙坦、四九,五十、冲蒌、水南等侨墟,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大规模扩建的,所以台山的碉楼数量超过开平,建筑文化景观和风格也不在开平之下,幷且很多集中于侨墟,这对提高台山碉楼作为文化遗产价值,也是一个很有利因素。当然,要发挥台山碉楼这方面的优势,仍须倾注很大努力。

  四、新宁铁路对台山社会结构的影响

  新宁铁路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仅作为先进生产力,推动当地新经济形式和技术进步,而且它也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改变了当地原来以自然经济为主经济格局。

  新宁铁路的建成,直接影响到台山的社会阶级结构。新宁铁路的铁路工人(包括新宁铁路属下的机器厂、印刷厂的工人)共达1600人,构成了台山县第一支近代产业大军。这支工人队伍集中在侨墟,和外界的接触频繁,易受国内外先进思潮的影响。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农民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加之他们的经济地位低下,政治上又毫无民主权利,是当时台山社会政治生活中一支最激进的革命力量。1919年11月,公益学生发动的扺制日货运动,便得到新宁铁路工人的大力支持。铁路工人主动援助学生在公益车站搜查和焚烧日货。1921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掀起了现代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新宁铁路工人接获这个消息后,立即举行集会与募捐,大力声援与支持香港海员工人的斗争,仅新宁铁路公益火车头厂工人的捐款便达1000多银元。1923年“二七”惨案发生后,新宁铁路1000多名职工为了支援京汉铁路工人的正义斗争,抗议吴佩孚屠杀铁路工人的血腥罪行,举行了台山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罢工,“打倒军阀”、“工人联合起来”的口号响彻台城。罢工代表到台山县政府请愿,县长被迫表示支持新宁铁路工人的正义行动。1925年省港大罢工爆发后,新宁铁路工人更积极配合罢工委员会派来台山的工人纠察队,进驻台山的主要港口,封锁和断絶对香港的交通,一直坚持到1926年10月。192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铁路职工联合会还发动和团结工人开展缩短工作日和增加工资的合理斗争,迫使公司同意将职工工作日从十小时减为八小时,并增加工资25%。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新宁铁路广大职工面对严重的白色恐怖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英勇机智地掩护中共广东省委派到台山领导工运的共产党员安全转移,掩护广东铁路工人武装纠察队顺利撤出公益,保存了革命力量〔11〕。

  举凡近世台山发生许多革命运动,新宁铁路工人是一支先锋和重要力量。他们主要又生活在铁路沿线的侨墟,侨墟实际上成了近代台山民主革命的一个基地,由此燃烧起来的革命之火种,沿铁路燎原到沿线广大农村,从而带动了全县革命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台山侨墟对台山民主革命斗争和胜利,也功不可没。

  五、小结

  新宁铁路建成和通车,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件大事,对江门五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其中在这条铁路主要经过地区台山,产生的各种效应最为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在最为地方社会经济活动中心侨墟的变化上,不但数量增加,而且引起近代产业、商业振兴、社会结构改变等。此外,侨墟作为一个经济增长点和生长极,藉助于新宁铁路,形成经济轴线,发生双向辐射功能,由点到线到面,推动整个台山社会经济发展。新宁铁路后来虽然被拆除,但它的历史作用,并不因此泯灭。在当今新背景下,应充分利用这个历史文化遗产为侨乡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注释:
  〔1〕 陈晖:《中国铁路问题》,三联书店,1955:30-31,39-40.
  〔2〕郑德华、成露西. 《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68.。
  〔3〕同上〔2〕88。
  〔4〕同上〔2〕89。
  〔5〕据郑德华、成露西实地调查。
  〔6〕以上参见郑德华、成露西. 《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89-90。
  〔7〕李平书:《宁阳存牍》,粤东省城印,光绪二十四年(1899):65。
  〔8〕司徒尚纪:《珠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网络的嬗变》,见《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106
  〔9〕参见郑德华、成露西. 《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90。
  〔10〕同〔9〕,95。
  〔11〕参见郑德华、成露西. 《台山侨乡与新宁铁路》,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96。

  参考文献:
  [1] 戴永洁:《陈宜禧和新宁铁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
  [2] 光绪《新宁县志》。
  [3] 肯德着,李抱宏等译《中国铁路发展史》,三联书店,1958年。

  (许桂灵,广东省委党校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