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府文化与百越族文化的关系

  此次有机会参加广东广府学会成立大会,暨“广府寻根、祖地珠玑”学术研讨会十分高兴,为此我想谈几点感想。

  一、从古百越族起源谈起

  有一天,我翻阅资料时,看到上海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金力教授和李辉博士在一篇研究论文《百越遗传结构的一元二分迹象》中明确地指出,他们运用最新的分子人类学材料——染色体(DNA)技术对民族系统进行精细的分析,发现百越系统与中国的其他民族差异很大,而与南岛语系民族(马来系统)特别是台湾语族群体相当接近,同时他们也已经研究出百越族群体显示出遗传发生关系和语言文化类型的差距,这点十分重要,因为这与百越的整体认同和地域分化有关。根据数据的主要成分分析,可得到百越族系统遗传结构的三个特点:(1)百越有单起源的遗传学迹象,可能大约于三、四万年前发源于广东一带,而后慢慢扩散开来(图1);(2)百越二分为以浙江为中心的东越和以版纳为中心的西越;(3)百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由广东向东北(东江及东海走廊——本作者按)、西北(北江、贺江及其支流——本作者按)、西南(西江流域——本作者按)三个方面辐射迁徙。在此过程中百越族接触过的许多族群也涵入部分百越族的遗传类型。百越族由广东经江西浙江的扩散可能发生于很早以前,福建与浙江的越族群体是沿不同路线迁走的,所以在台湾原住居民的遗体结构中同样表现出这种二元性。西部傣族类群是很晚才从广东迁出的。百越民族所谓一元二分性就是指起源于广东一带,然后分化为东越和西越的二分(图2)。

  图1 百越族的起源与辐射(依李辉,2004)(略)

  图2 百越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依李辉,2004)(略)

  但研究者说明一点,遗传学上界定的百越范围与语言学龢民族学不一定完全相同。血统上源于百越而语言文化已经改变的群体也完全应当纳入百越研究范围。东部的越族群体多属于此。台湾语族也可能是这一类。另一方面,语言文化上被百越族同化的外源民族都不应属于百越遗传研究对象。比如湘桂黔交界的草苗是讲侗语的群体,但是遗传上明显是汉文苗母,侗族的成分很少,不应看作百越族血统的群体。因此,传统研究的百越范围至少还应包括侗傣语系的僮傣语族,侗水语族、仡央语族、黎语族,以及东部地区的越裔群体,也包括台湾几支原居民。由此可见,血统和语言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在特定环境的影响下会有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上述的情况可清楚地看到,在整个珠江流域内,由此向外扩展成为当今生活在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的众多民族的发源地,同时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古百越族这是一个族群的例子,在珠江流域中还有其他的族群,他们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下,肯定各有各不同程度的演化,交流和变异,会给后代(即现代人)带来影响。

  二、从人种分化上找到的证据

  当有些人听说整个珠江流域地区将成为当今生活在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的众多民族的发源地,并辐射到整个东南亚地区,就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在中国出土的古人类化石表明,南京汤山人、大荔人、山顶洞101号和102号人的头骨化石都与马坝化石一样,鼻梁呈夹紧状,北京直立人和资阳人头骨化石一样,先天缺乏第二臼齿,这些结果说明,中国古人类的四项特征来源自包括马坝人头骨在内的中国化石人类。而不可能是从非洲的早期现代人继承得来的。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柳江人又成为这一阶段代表,他也属于珠江流的化石人类,不少学者认为,他是黄种人的早期代表,因为人类进化到了更新世晚期后一阶段,距今5-6万年前,人种分化已到了最后阶段,而民族的形成已开始。所以古百越族在广东一带形成就不奇怪了。

  下面我们不妨引用上海自然博物馆人类学组黄象洪研究员在《马坝人的种族特征——试谈我国人种起源于南方》一文中谈到的一些观点。首先,黄先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马坝人头骨化石中找到了中国人人种起源于南方的种族特征:

  ①头形:头骨呈卵圆形。

  ②颅顶缝:颅顶缝的前端一小段可辨认,似乎是不复杂的深波到锯齿型。

  ③额骨右侧的颧突保存,可见其眉脊的外侧下延而与颧骨的粗厚额蝶突的方向来判断,马坝人的颧骨也较前突,其颧面不可能转向外侧方,这是蒙古人种的重要特征。

  ④鼻根点和鼻额缝都较明显,鼻额缝呈水平走向,鼻骨较宽,鼻梁侧面观稍呈凹形。

  ⑤鼻颧角152°显示其颜面上部相当扁平。

  ⑥颅顶正中有类似矢状脊的结构。

  ⑦右眶缘大部保存,约呈园孤形,眶指数88.0,属高眶型。圆纯而高的眶型多见于蒙古人种。

  到新石器时代,情况又如何?我国已故的体质人类学家张振标先生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体型特征分化趋向》一文中分四个地区。黄河中游区:半坡,宝鸡和华县三组;黄河下游区:大汶口、西夏候、野店三组;汉水流城区:浙江以下王岗一组;华南地区:昙石山、甑皮岩两组。考查了七个项目(1.颅指数;2.颅长高指数;3.上面指数;4.鼻指数;5.眶指数;6.面部突度总指数;7.总面角)的分型比例。指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组合,组间比较,有的相近,有的相远。把这七个项目按地区的分型比例数排列成表加以对比,可以看出各地区居群间亲疏关系。这样的比较,似乎比各项目数值的直观对比,计算其相近或相远项目的数量要更为准确,并能借此分析种系特征的分化趋向。

  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项颅指数:华南地区的长颅型远比黄河中、下游、汉水流的比例高。研究者认为合理的解释是:长颅型形成或起源于南方,人群由南方向北方迁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向中颅、圆颅,保留下少量的长颅(表:9.1%、7.4%、14.0%)。而在原地(南方)则保留较高比例的长颅(55.5%)。

  第二项颅长高指数:华南地区是正颅、高颅为重,有一定比例(11.1%)的低颅;黄河中下游,汉水流域则92.9%-100%的高颅。南北方有明显的区别。华南地区的颅型相对较低,北方较高。人类发展的进程是由低颅趋向高颅。由于人群是由南而北的,形成颅长高指数应是北高南低。

  第三项上面指数:华南和汉水流域有相当高比例(31.8-38.5%)的阔上面型者,而黄河中、下游无阔上面型的,这指数值大小和上面高及颧宽二个项目相关。据统计,颧宽南北变异不大,在130-140毫米范围内。而其中上面高的值则由南而北,由低趋高了这又和人类发展进程相一致。

  第四项鼻指数: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多数为中鼻型和阔鼻型,而华南区明显以阔鼻型为主(71.4%)阔鼻型当形成或起源于南方。由南而北在黄河中游保持较多(50%),在黄河下游保持较少(24.29%),在汉水流域也保持较多(46.13%)。

  第五项眶指数:在黄种人形成的过程中,眶型可能经历瞭高一低一高的过程。由统计中可知,由南而北低眶减少(5%)以下,中眶超过半数,并出现了一定数量(10.5-18.2%)的高眶者。两者是一致的。

  第六、第七项指数:表示面部矢状面上的突出程度。由统计可知,突颌型主要在华南和汉水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很少。还有资料分析,关中四组“明显的上齿糟突颌”也是表示较接近南亚类型的性质之一。

  总结以上七项指数的分析可见,黄种人系类型或地区类型的分化都是由南而北发展形成的。

  研究者还指出,自更新世以来,全球性虽然发生过几次大冰期,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过广泛的大陆冰川,大片地区的气候还是比较温暖的。东洋界的动物群分布到远比现在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北地区。从元谋猿人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先民由南向北迁徙到达并繁衍于黄河流域以至整个华北。在全球性最后一次冰期——大理冰期过后,才和北亚的先民(可能还有西亚来的先民)相遇、混杂,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华夏、东夷等民族。而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则是“百越杂处”的情景。这种状况一直到秦汉以后才趋更广泛的融合。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人种起源于南方这是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得来的结果。

  三、广府文化与古百越族文化的关系

  依上所述我们可以肯定一句,广东的三大主要族群:广府人、客家人,以及潮州人都应该是古百越族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从古百越族起源和迁徙分布图那里清晰地看到,广府人在广东地区分布的地方正好是古百越族起源的中心区,客家人的分布区比较广泛不那么集中,是古百越族人往北方迁徙的两条主要路线,一条是往西北方向的,一条是往形成东越的江浙一带的东江流域以及东海走廊的那条路线;潮汕人的分布地区基本上是形成东越人的那个方向,也是后来和南岛语系发生密切联系的那支古百越族人所生存和辐射的地区。

  有不少学者认为,广府族群是古百越族的土著族群,客家族群是中原地区南徙的客着汉人,潮汕人也是东越族群遗留下来的土著族群,如果按现有的地理分布来讲,是说得通的。但大家不要忘了,在我国黄河以南的大小各族群都是由南往北迁徙的古百越族一些分支,沿着不同路线,与当地的一些土著民族交流、融合后,经过相当长的适应当地环境情况下,形成的当地新的土著民族。

  而汉族就是我国56个土著民族中分布最广,对各种环境适应能力最强的一个民族,而且往往都以首位而自居。但依上面所述,中国南北民族大融合是开始于古百越族先民大批往北到达黄河流域再与西亚、北亚的南下黄种人交流、融合以后形成了华夏、东夷、大汉族等三大主体族群,然后再往四面八方辐射,在各种不同环境下发展成中华民族各大小民族。今天看来,有些已超出了中国的现有版图,但在血统上与中华民族的56个大小兄弟民族还是同源的,有个别族群曾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建立起强大的朝代,如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高勾丽族和东夷族建立起现在的韩国(包括南、北)和日本国。为什么在韩国和日本国内不少学者要到我国两广和云南贵州来寻根呢?正因通过深入的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后,他们明白其远祖是来自两广和云南贵州地区,起码一点,在他们的遗传因子中带有古百越族先民的相同遗传因子,这是客观存在事实。谈到我们和南岛语系的关系更不用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根据南中国海地区及东南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考究,大量文化遗物证明,这是同一个文化圈,之所以相同,不仅是同处于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带生态环境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咱们有着共同的远祖,以前当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最早的进化地是在非洲的东非大峡谷和南非,但对于一些现象我们一直并无合理的解释,在印度尼西亚海岛上怎么会出现和云南元谋人一样早的爪哇人化石呢?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南亚缅甸中部发现的一种新的灵长类动物化石Afrasia djijidae,揭示了早期类人猿——其中包括人类,猿和猴子——进化过程中的关健一步。距今3700万年的Afrasia化石,与另一种类人猿化石Afrotarsius eibycus非常相似,后者是最近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一个年代相近的遗址中发现的。Afrasia和Afrotarsius之间如此相近表明,早期类人猿是在我们推定的这些动物的生活年代不久前从南亚迁徙到非洲的。早期类人猿定居非洲是灵长目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因为它为生活在那里的更高级的猿与人类的后期进化奠定了基础。近些年来,在中国,缅甸和其他亚洲国家发现的更多人类化石迅速改变了科学家对这一远古人类祖先最初进化地点的看法。如果这一报导属实,那么在印度尼西亚岛上发现爪哇人的头骨化石就不奇怪了。

  鉴于以上介绍的情况,我个人认为,当今我们不能孤立地研究广府文化,而应该把古百越族发源地两广地区所产生的三大主体族群一齐来研究。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不在其他地方而偏偏在两广地区,产生古百越族?其二是起源后又因为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分化成东越和西越?其三是什么条件和因素能保证古百越成为黄河以南各大小族群形成的发源地?其四,古百越族由于什么原因会成为南岛语系的原始和主体族群?其五,广府、客家,潮州等三大族群如何在对海外联系和发展中发挥自已的作用?

  其实,珠玑并不是广府人的根,也不是广府人的祖地,如果大家认同我们是古百越族的子孙后代,那么古百越族的起源中心——广顺一带才是我们的祖地,从(图1)百越遗传结构的三主成分的地理分布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珠玑巷事件是中原汉族族群,由于受到历史事件影响而发生一次族群大南迁的事件,通过梅关经珠玑巷转移到岭南的汉人(或者不止是汉人),不仅是广府人,也有不少是后来被称为客家人和潮州人。这要看他们后来由珠玑巷迁出后到什么地方立足、发展。我觉得有学者把岭南地区划分成3—4大块,这些地区就是土著的百越族儿个分支在长期适应那里的水土而形成的当今的三大主体族群:广府、客家、潮州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数量的北方族群通过各种各样的古道迁入岭南和这三大百越族主体族群进行交流,融合和同化,从而更加壮大和充实这三大族群的发展。

  至于发展到后期(明清)和南岛语系发生了更为密切的联系,这是由历史发展所造的。在社会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条件下都为这些交流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三大族群所生存的地方都靠近海,对外进行经济、文化、贸易交流都极为方便,在国家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下,漂洋过海的机会必然多,所以造成了中华民族目前在世界各国的华侨中,大多数是来自东南沿海各省的族群,尤其以广府、客家、潮州三大族群更多,追究其原因就是我前面所讲的道理。

  所以,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办得好,要大搞特搞,但要三大族群一齐搞,把名称中广府人三字去掉,改为广东省(广府、客家、潮州)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把中华民族海外侨民全部团结起来,发挥更大的力量。

  (张镇洪,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广府学会顾问委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