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三角广府民系语言与文化特色

  【摘要】珠江三角洲区域粤方言的分布格局及其传承发展、与时俱进,多元荟萃、新颖活泼的特点,是数千年来该地区人口流动、民族迁移、融合渐变累积而成。其间藴涵着粤方言萌芽、发展的宝贵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标准语——广州话的生成和发展至为重要。这一区域粤方言的特点,为我们研究粤方言的萌芽、发展、成熟及其规律与趋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是我们研究南越文化,广府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研究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华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 广府人 粤方言 文化 特色

  珠江三角洲是宋元以后南下移民的主要定居地,不少移民经珠玑巷中转至此。而后,一部分或西迁南下,或飘洋过海。这部分移民是广府民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珠三角的勃发、广府民系的形成与发展贡献卓著的核心部分。相当一部分的广府人及海外华侨均自称是“珠玑后裔”,他们对岭南历史的影响深远。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交际工具,是广府文化的载体,是广府民系的认同标志。粤方言区域就是广府文化区域,粤方言的区域特点,传递了广府民系、广府文化生成、发展各阶段的信息,为我们研究广府文化提供了不可再生的依据,是我们建设广府文化的最好切入点。

  位于珠三角的广州,自古以来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而,珠三角不但是广府民系的中心地,也是粤方言的发展地和重要的通行地。尽管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粤方言最接近标准语,但因移民的年代、源头、路径不同,珠江三角洲又是河网地带,便出现“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的情形,“不同一条水”,语言就有差别。该地区有代表性的次方言是广州话、台山话、石岐话、莞城话。广州的西关话是传统粤方言的标准语。下面我们通过分析珠三角粤方言的特点,看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珠三角粤方言的主要特点

  一、传承发展,与时俱进

  文化形态的差异决定了语言的差异,紧贴时代脉搏,传承与发展并行,是珠三角粤方言的显着特点。广府片是粤方言的中心地,广州、香港这两个世界名城,主导着粤方言的演变和发展。唐宋以降,广州话“粤语标准语”的地位不可动摇。因此,珠三角的粤方言与西江流域的粤方言比较,融入了更多的吴方言、楚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湘方言以及外来语,中原汉语的演变影响更深。近百年来,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香港粤语的影响越来越大,有超越广州话之势。两地的粤方言变化均在传承的基础上,因时因地而变,既传统又新潮。

  (一)广府片粤方言语音的主要特点一脉相传

  1.古微母字和明母字今读双唇鼻音声母m-

  如,敏(明)、摩(明)、马(明)、门(明)、吻(微)、尾(微)武(微)、袜(微)的声母均为m-。

  2.古溪母字有部分今读声母f或h

  如,科\[f55\]、宽\[fun55\]、枯\[fu55\]、轻\[hε55\]、开\[hi55\]、去\[hoey33\]等。

  3.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中有长短对立,即长元音a,短元音

  如,拉\[lai55\]、街\[gai55\]、低\[di55\]、丽\[li22\]、包\[bao55\]、闹\[nao22\]、楼\[lo21\]、狗\[go35\]、还\[wan21\]、山\[san55\]、晕\[wn21\]、奔\[bn55\]、南\[nam21\]、减\[gam35\]、甘\[gn55\]、心\[sn55\]、生\[sang55\]、猛\[mang13\]、朋\[p11\]、恒\[h11\]、答\[dap3\]、杂\[zap2\]、汁\[zp5\]、辑\[cp5\]、达\[dat2\]、八\[bat3\]、突\[dt2\]、吉\[gt5\]。

  4.有oe-系列韵母

  如,靴\[hoe55\]、朵\[doe35\]、虚\[hoey55\]、岁\[soey33\]、累\[loey22\]、春\[coen55\]、润\[yoen22\]、香\[hoe55\]、凉\[loe21\]、卒\[zoet5\]、出\[coet5\]、约\[yoek3\]、雀\[zoek3\]。

  5.保留了全部古鼻音韵尾-m、-n、-

  如,参\[cam55\]、饮\[ym35\]、闪\[xim35\]、奸\[gan55\]、轩\[hin55\]、远\[yun13\]、汉\[hn33\]、宽\[fun55\]、亲\[cen55\]、信\[soen33\]、耕\[gang55\]、工\[gu55\]、灯\[d55\]、玲\[li11\]、讲\[g35\]、听\[tε55\]、响\[hoe35\]。

  6.保留了全部古塞音韵尾-p、-t、-k.

  如,塔\[tap3\]、吸\[kp5\]、接\[jip3\]、发\[fat3\]、不\[bt5\]、热\[yit2\]、阔\[fut3\]、脱\[tyt3\]、律\[loet2\]、恶\[k3\]、托\[tk3\]。

  7.声调为九个,即平、上、去各二分阴阳,入声三分为:阴入、中入、阳入

  如下表:(略)

  (二)各地粤方言语音语彚因时因地而异

  1.广州的西关话

  西关,广州的历史地名,特指广州城西面太平门以西的区域。是以上、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为中心的居民聚居区。西关的繁盛始于清政府对十三行特许的对外贸易政策。十三行,是清政府设立于广州的对外贸易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外洋行、洋货十三行,此后十三行成了广州商贸发达的代名词。

  清干隆1757年(干隆二十二年),清廷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处通商口岸,仅留广州一地口岸,这就是历史上的“一口通商”。长达83年的“一口通商”,使广州成为清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也造就了“十三行”的辉煌。

  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全属官营。“十三行”实际上是一个拥有商业特权和官商性质的团体,由多家商行、洋行组成,始建于粤海关设立的第二年(康熙25年,公元1686年)五月,垄断了广州对外贸易,是专门负责对外贸易的牙行,因最初有13家而得名。行商也叫洋商。在十三行街一带还有十三商馆,当时称为“十三夷馆”,由十三行商人修建,是十三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干隆年间,十三行业务发展迅速。

  十三行分工为:外洋行(专门办理外国商人来粤贸易事务)、本港行(专门办理暹罗贡使及商人贸易事务)、福潮行(专门办理福建商人、潮州商人的对外贸易事务)三种。主要作用有:包销外商运来的商品;代缴关税和各种现银;代替外商购买各种出口物资;对外商一切行动负保证监督之责;代替政府向外商传达政令,办理一切交涉事宜。最初13家商行是:怡和行、广利行、同文行、同兴行、天宝行、兴泰行、中和行、顺泰行、任和行、同顺行、义成行、东昌行、安昌行。十三夷馆由东向西排列是:义和行(荷兰)、集义行商馆(荷兰)、保和行(英国)、丰太行(英国)、隆顺行(英国)、瑞典行、帝国馆、宝顺行(美国)、广源行(美国)、中和行、高公行(法国)、吕宋行(西班牙)、黄旗行(丹麦)。它们供外商住宿、办理商务及存放货物之用,以三层西方建筑风格的小洋楼为主。

  清干隆——嘉庆年间,为十三行鼎盛期,最多达几十家。广州“一口通商”和十三行贸易垄断延续到道光22年(1842年),长达156年,浓墨重彩地写就了广州贸易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洋货十三行成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唯一特许商,广州成了这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十三行商馆区所在地——西关,便成了中外商贾云集、闻名于世的商贸中心。清初,岭南著名诗人屈大均的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可说是当时十三行地区洋船云集、商贸兴盛、富甲一方的真实写照。发达的外贸带来了发达的服务业,西关成了百业兴旺之地,也成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地。康熙后期,十三行商业稳定下来后,大批广州本土居民,尤其是从事洋货贸易的中国商人,从城中和珠三角地区迁居十三行附近,其中尤以附近的南海、番禺、顺德为主,使西关成为本土居民最多,居住时间最长的区域。西关也就成了繁华的对外商贸区和最早的本地人聚居区。位于广州西关的“十三行”(现广州文化公园——海珠南一带),是一条极普通的马路,但它却曾经是繁盛百余年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十三行”曾名扬中外。它吸引了每位中外游客,也牵动着广州人的故土情结。

  发达的外贸服务业与工商业,使西关迎来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催生了中西合璧的西关文化,这种以中国文化为主体,融西方文化于一炉的文化,是近代岭南都市文化的典型,堪称省城广州文化的代表,在广府民系,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认同度高,对岭南、港澳及海外华人、华侨影响深远。

  西关文化的载体——西关话,也就成了广州话的标准语。西关话与广州城里话比较,突出的特点是:

  ①语音

  其一、声母n、l絶大多数情况下均发l,如“你”lei13=“理”;“男”lam11=“蓝”;“难”lan11=“兰”;“聂”lip2=猎。

  其二、零声母的读音有下列两种情况:

  a.除少数叹词(如,“啊、阿、唉、呃”)、语气助词(如,“哦、唉”等)外,大多数零声母都发声母,如“欧”\[u53\]=“勾”;“扼”\[ak5\]=“呃”(骗)。

  b.少数零声母语素在不同的词语里有不同的发音:尤其是充当词头时,一般脱落为零声母。如,“亚—洲”\[a33\]≠“阿—姨”\[a33\],而在城里话,“亚、阿”二字都念a33。

  其三、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中有长短对立,即长元音a,短元音。前面我们已举例分析。我们诵读下面一首绕口令,不难体会这一发音特点。

  桂桂乖乖(西关绕口令)
  妈妈去街街,
  拉住乖桂桂。
  妈妈要买鸡,
  桂桂要买龟,
  鸡大过龟,
  龟细过鸡,
  鸡平过龟,
  龟贵过鸡。
  鸡能住龟,
  龟咬住鸡。
  妈妈令住鸡鸡,
  桂桂捧住龟龟。
  妈妈赞乖乖桂桂,
  桂桂话桂桂乖乖。

  这首绕口令截取一个充满南国风情的生活画面,慈母稚子相伴逛街市,母亲细语温婉,稚子天真烂漫,场面温馨动人。语言动作性强,极富生活气息。韵脚是ai、i、ei交替使用,既充分体现了粤方言a、分级带来的丰富表现力,又使作品充满了逥环美,使人沉浸于无尽的母爱之中。

  其四、t、t‘、声母发音方法介于汉语拼音的z、c、s和j、q、x之间,发音部位较汉语拼音的z、c、s略后,接近j、q、x,发舌尖前音ts、ts‘、s,如,“渣”\[tsa11\]、“冲”\[ts‘u11\]、“水”\[soey35\]等。当这些声母与i韵母相拼时,i韵母带有舌尖前音的色彩,如,“支”\[tsi55\]、“雌”\[ts‘i55\]、“事”\[si22\]等。

  我们诵读下面两首童謡,就能感受这一发音特点。

  阿四(西关童謡)
  阿四,阿四,
  攞条锁匙,
  开个夹万,
  攞两毫子,
  买斤荔枝,
  要爱黑叶,
  唔爱槐枝。

  这首西关童謡,模拟西关小姐及西关少奶奶的口吻,带有浓厚的西关生活气息,也颇得西关粤语的韵味。它充分反映了西关语音的特点:发衣韵时,上下齿咬合,舌面向上;ts、ts‘、s的发音部位往往受后面韵母的影响而发生变化;\[a\]、\[\]分级等特点。

  施氏食狮史(西关绕口令)
  石室诗士施氏,
  嗜狮,誓食十狮。
  施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适十狮适市,
  是时,适施氏适市,
  视是十狮。
  视矢势,使十狮逝世。
  施氏拾十狮尸适石室,
  石室湿,施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施氏始试食十狮尸,
  食时,始识是十狮尸,
  实是十石狮尸。
  试释是事。

  这是一首在老广州西关颇为流行的饶口令,古塞音韵尾-p、-t、-k的入声韵与清擦音S交错和鸣,全文共8个调值,读来抑扬顿挫,舒缓有致,加之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令人陶醉在犹如欣赏南国红豆——粤剧的愉悦中。

  其五、变调。为了准确地表情达意,广州话与普通话一样,存在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又以西关话为最。不但一般能分辨上阴平和下阴平,还有各种变调和异读,如,高平变调、高升变调、文白两读和多音多义多词性的异读等。

  ②词彚

  其一,保留了较多的古语词,这些古语词很多已成为西关话的基本词彚,用于日常生活的口语中。

  如,髀\[pei35\]:大腿。《广韵》卑履切。《说文》:“股也。”

  罂\[ang55\]:陶瓷或玻璃的宽口瓶。《广韵》乌茎切。《说文》:“缶也”。

  溦\[mei55\]:细小的水点。如“雨溦”(毛毛雨)、“口水溦”(唾沫星子)。《广韵》无非切。《说文》“小雨也。”

  孱\[an11\]:体弱。《广韵》士山切,“孱劣貌”。古籍多用作懦弱。

  牏\[jy35\]:砖强横切面的砖层数。“单牏墙”指单层砖墙,“双牏墙”指双层砖墙。《广韵》羊朱切。意义略转。《说文》:“筑墙短版也”。

  徛\[k‘ei13\]:又作“企”,站立。《广韵》渠绮切,“立也”。

  其二、一些少数民族语词的同源词,成为了西关话的基本口语词,应为古百越语在粤方言形成过程中的遗存。

  如,塔\[t‘ap3\]:锁。(动词、名词)

  掂\[tim33\]:触碰。(动词)

  虾\[ha55\]:欺负。(动词)

  曳\[ji13\]:调皮;差、劣。(形容词)

  兜\[tu55\]:个,用于人,稍带轻视。(量词)

  痕\[hn11\]:痒。(形容词)

  其三、一批不同时期不同语种的外语音译词,成了西关话的常用词语,是历史的反映。

  如,污糟\[wu55 zou55\]:骯脏。(波斯语)

  邋遢\[lat2 tat3\]:骯脏。(波斯语)

  蛋挞\[dan22 tat5\]:一种西式点心。(egg tart,“挞为”英语“tart”之音译,意指馅料外露的馅饼。蛋挞即以蛋浆为馅料的“tart”。)

  威也(wi53 ja13):钢丝绳。(wire rope钢丝绳,英语)

  巴闭\[pa55 pi33\]:咋咋呼呼;张大其事;闹腾。(babble多嘴;含糊的话语;乱哄哄的吵杂声,英语)

  花臣\[fa55 n35\]:花样;款式,(fashion款式;方式;时髦,英语)

  其四、西关话生动活泼,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层出不穷,极具独创性。

  如,水路:路程。因广州地处水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交通多以乘船为主。

  水抱:救生圈。

  心水:心意,想法。如,“叠埋心水”——专心致志。

  饮胜:乾杯。因避讳“干”而改为胜。

  口齿:信用。如,有口齿——可靠,有信用。

  为食猫:馋鬼。以谗嘴猫喻人。

  西关因地处广州传统商业繁华地,物阜人丰,是岭南文化的兴盛地。受主流文化与语言影响大,同时汇聚了四乡的粤语词彚,语彚极其丰富,时代感强。逐潮流,融雅俗,既有书卷气,又不乏市民色彩和商业气息,生动活泼。

  如,“若果”、“卒之”、“姑勿论”、“终须”、“于是乎”、“到其时”“齐缉缉”(见传奇剧本《浣溪沙》)、“水尽鹅飞”(见《元曲》。俗:水静河飞)、见周公(见《论语》“吾不复梦见周公”)、叹世界(享受)、生猛、箩底橙、卖剩蔗、交吉(交出空屋)、“一盘水”(10,000元)、“一枝野”(1,000元)、“一旧水”(100元)、“牛一”(生日)、“十一哥”(土包子)、“古月”(胡椒粉)、三六(狗肉)、“照杀”(按报价成交)、“大出血”(大亏本)等。

  近60年来广州西关话的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

  其一,推普工作的持续、深入进行,使广州话语音、词彚加快了向普通话靠拢的步伐,不少粤语的传统语彚被北方方言语彚所取代。

  其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香港粤语对广州话产生了强势的影响,受香港粤语的影响,尤其是年轻人的用语,使用英语藉词越来越多,以致老年人与年轻人用语似产生了代沟。

  2.香港粤语

  香港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深圳相连,面朝南中国海。是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也是亚洲第一大金融中心和重要的服务、航运中心。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秦汉至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香港一直在“广州府”的管辖区域内。1842年至1997年是英国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回归中国。历史的变迁,使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5000人的小渔村,演变为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历史与地理诸因素使香港与广东,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地缘、人缘、血缘、亲缘相连,居民同祖、同语、同文,经济、文化始终与珠江三角洲连为一体。

  目前香港的法定语言(不称“官方语言”)是中文和英文,政府的语文政策是“两文三语”,即书面语为中文白话文和英文、口语通行广州话(香港人多称作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香港的人口絶大多数为华人,大部分原籍广东,广州话便成为香港占絶对优势的交际语,也是大多数香港人的母语。非华裔人口则多以英语作交际语。

  粤港澳三地都以广州话为本土方言,但因历史原因,三地语言的人文环境不同,各自又有着不同的发展与变异。早期广州话作为强势语言进入香港,成了商业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交际语。本土的客家话领域逐渐收缩,现主要在新界传统的农村通用,潮州话的通用领域则更小更分散。1949年前的香港,由于粤、客混居,以锦田话为代表的香港粤语带有浓重的粤客混杂口音,现在只能从一些老年人那里才能听到。这期间挟经济优势的江浙人(以上海人为代表)避乱到港,扩大了吴方言对香港粤语的影响,如,“交关”、“大闸蟹”等词语便源于此。上世纪50—70年代,港澳与珠三角处于隔离状态,大规模移民停止,粤语在港澳和珠三角地区各自独立发展。省城广州长期以来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商业文化发展最早的地方,对香港有着强势的影响,语言也不例外,老派西关话至今仍较好地保留在香港粤语中。

  1949年后,大量的内地移民来到香港,尤其是广州与珠江三角洲的移民大批到来,香港与广州的民间联系密切,广州话尤其是西关语音对香港粤语的影响迅速扩大,广州话与香港粤语几无差别。但由于1950年以后边界封锁,直至上世纪70年代,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处于隔离状态,大规模的移民停止,两地处于完全不同的人文环境下,粤方言便在粤港澳三地各自独立发展。广州话在“推普”的形势下,受普通话的影响日渐突显,其中又以语音和词彚最突出。如,娜,旧读\[n21\],现读\[na21\]——普通话读(na51);抓,旧读\[zau35\],现读\[za55\],——普通话读(zhua55)。大量的北方方言语彚进入广州话,反映新时代的新词语不断产生。一些常用的英语音译词被普通话词语所取代,如,“商店”取代“士多”(store);“手杖”取代“士的”(stick);“胶卷”取代“菲林”(film);“邮票”取代“士担”(stamp)等,广州话与港澳粤语差异扩大。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粤港澳趋于经济和空间一体化,港澳粤语随着港澳经济实力和港澳文学艺术北上,对珠江三角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继而影响全省乃至全国。港澳粤语也一反常态,变被动为主动,强势影响着广州话,并乘势北上,不少常用词语,进入了普通话的语彚,粤方言的发展也达到了历史高潮。粤港澳三地粤方言的差异日益缩小,正朝着语言整合的方向发展。

  香港粤语在老派西关话的基础上,受英语的影响日益明显。主要变化如下。

  其一、出现大量懒音。

  A.鼻音消失,声母n、l都读作l,声母脱落为零声母。这是在老派西关话的基础上的发展。

  如,你\[nei13\]读作\[lei13\];女\[nei13\]读作\[lei13\];泥\[ni21\]读作\[li21\];我\[13\]读作\[13\];牙\[a21\]读作\[a21\];颜\[an21\]读作\[an21\]。

  B.w拗音消失,即把圆唇化声母kw读作k。

  如,国\[kwk3\]读作\[kk3\](角);过\[kwo33\]读作\[ko33\](个)。

  C.部分人的-t和-k、-n和-ng韵尾相混。

  D.第一调调值由53变成55。

  其二、英语音译词的使用相当普遍。

  如,杯葛(boycott)——(联合)扺制。

  科文(foreman)——地盘管工

  逼力(brake)——煞车

  啤令(bearing)——轴承

  仄纸(cheque/check)——支票

  听尼士(tennis)——网球

  其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词语消长加快,消失的词以詈词最多。

  如,削仔:相貌清瘦的青年男子。

  亏柴:身体孱弱的人。

  翻头婆:对再婚妇女的贬称。

  本地状元:麻疯病人。

  老水鸭:老成世故的人。

  多事古:麻烦很多的人。

  其四、回归后,普通话得到迅速推广,出现了普通话词取代方言词的现象。

  如,“扒手”取代“插手”;“冰雹”取代“雪珠”;

  “身边”取代“身跟”;“有本事”取代“手硬:;

  “外币”取代“西纸”;“猜谜语”取代“打估”

  “消化不良”取代“热癪”;“扁桃腺炎”取代“蛾喉”。

  面对香港粤语发生的种种变化,尤其是被视为香港粤语“新潮”、“入时”之特色的懒音现象和大量外语音译词的使用,引起了语言学界对粤语健康发展的争论,并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80年代以前,香港的大众媒体尽量避免在电台电视节目上出现懒音,今天,部分香港语言学家对懒音仍进行批评,并提出“正音”(即西关音)活动。随着粤港两地的人员往来交流频繁,回归后,两地关系更为密切,语言的发展变化互相影响越来越明显,香港粤语与广州话在粤方言区的相似度仍是最高的。

  3.澳门粤语

  澳门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丰富,但官方、媒体以及社会广泛使用粤语。因广州在岭南的中心地位及100多年来大批的广府片民众移居澳门,使澳门人口发生了变化等原因,广州话取代了石岐话在澳门的通语地位。上世纪50年代始,主要接受香港粤语的影响,澳门粤语的外语藉词多来自英语,来自葡语的藉词并不多见。

  上世纪50—70年代,澳门与香港一样,与珠江三角洲存在隔阂,粤方言的发展环境与香港类似。此时的香港经济腾飞,香港的经济、社会迅速现代化,对毗邻的澳门影响深刻。加之香港的电台、电视等大众传媒业在澳门占主导地位,香港粤语大量进入澳门,使港澳粤语同步发展,日趋一致。

  粤方言在港澳地区是法定语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和传媒用语。因粤方言以口语表达为主,书面表达基本上使用普通话。为了使粤方言表达更贴切,并方便电脑收録,香港的大众传媒及部分杂志,使用了大量的粤语固有词彚,并采用一套专用的粤语白话文书写系统。香港政府早年推出了一个澳门增补字符集,收録了扩增粤字约5000字左右,如“啲”、“慨”、“攞”、“揸”、“嘢”、“冚”等。最新一版的增补字符集中,进一步收録了一些所谓的“粗口字”,这一做法虽受到质疑,但却得到澳门政府的肯定,并表示收録“粗口字”可方便警方録取口供时使用。这些增补字符集,方便了大部分粤语口语的书写,无疑,对粤方言的发展不无裨益。

  4.东莞客粤杂居区的粤语

  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为南越地,但蓬勃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经济、文化发达的岭南中心地。当在宋元以后,大批的南下移民是珠江三角洲辉煌的创造者,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移民的源头众多,使珠江三角洲的粤方言各方言点存在不小的差异。明清以后,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纷纷迁入珠三角,尤其是清代康、雍、干、嘉年间,朝廷实行“禁海”后又“复界”,在各地招致入垦沿海者,客家人加速向珠江三角洲扩散,沿海一些地区成为客粤杂居区,这些地区的粤方言渗入了不少客语因素。

  如,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属广府文化区域。东莞市境内流行粤方言和客方言,以粤方言为主。粤方言区面积、人口均占全市的絶大部分,客方言主要通行在东南部与惠州、深圳相邻的丘陵地带,约占全市面积的18%。在32个镇区中,纯客方言镇仅樟木头,清溪、凤岗2个镇大部分讲客方言。凤岗,古称塘沥洞。据史料记载:粤语系人口(又称本地人),其先祖多从江西迁到粤北南雄珠玑巷,再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后又逐迁到凤岗。在元明两朝到凤岗立村定居,已有近800年历史;客话系人,其先祖原多在福建和江西两省,后南迁到粤东地区,明末清初迁入凤岗立村定居,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凤岗的原着民应为古南越人,“塘沥洞”这一古称及凤岗粤语有舌尖前清边擦音?可为证。现凤岗人的祖先都是移民群体,广府人是首先迁入凤岗的移民,如,雁田村的邓氏先祖,便在唐朝元和元年(806年)从河南南阳迁江西吉水,再经南雄珠玑巷迁入凤岗立村定居,继而客家人多从梅县、惠阳地区陆续南迁而来,至今已多达206姓。客粤杂居是凤岗的一大特点。长期的杂居,使该地的粤方言受客方言的影响。一些口语词普遍有别于广州话,而与客话相同,如,一些口语词普遍有别于广州话,而与客话相同:狂(惊)、捡(执)、寻(揾)、耳吉(耳仔)、地豆(花生)、伶俐(乾净)等。至于“港式粤语”对年轻人口语的影响亦显而易见。各地粤方言语彚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一斑。

  二、多元荟萃,新颖活泼

  珠江三角洲是东江、西江、北江的汇聚地,地处珠江的入海口,是河网地带。由于汇聚了八方移民,迎来多种文化的浸淫,近现代更成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地。该区域的粤语富于多元性:以广州话为标准语,内部具有统一性,与广州话的共同特征是最多的,但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映了广府民系的精神特征,颇具典型性。

  下面以四邑话为例分析

  四邑片:分布在江门市及所辖各县市(现称五邑——即原四邑加鹤山)。四邑话以台山话为代表,最明显的特征是:

  (一)多元融合

  1.语音

  四邑话的语音与广州话语音差异大,不乏独特之处。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其语音除具有粤方言语音的共性特点之外,客家语、吴语、赣语、闽语等融会的痕迹明显。

  (1)古微、明、泥、疑母读作带鼻音色彩的浊音声母b、d、g。如,忙\[mb22\]、闻\[mbun22\]、年\[nden22\]、牙\[ga22\]

  (2)古心母字读。如,酸\[n33\]。

  (3)古精组字今读\[t、t‘、\],如,粗\[t‘u33\]、亲\[t‘en33\]、座\[tu31\]、髓\[i55\]。

  (4)把来自中古透母、定母平声字和部分上声字读成喉擦音h-。

  如:拖\[ho33\]、题\[hi22\]、透\[heu33\]、太\[hai33\]、亭\[hen11\]、艇\[hia21\]。

  (5)古端母、定母(去声、入声和部分上声)字,零声母化。

  如:打\[a55\]、灯\[a33\]、斗\[eu33\]、稻\[au31\]、第\[ai31\]、踱\[k21\]。

  (原因:应为四邑话仍保留中古汉语庄组字和精组字对立所致。)

  (6)有浊擦音声母Z-、V-,无j、w声母。

  如:爷\[ziε22\]、稳\[vn45\]、违\[vi22\]、芋\[vu21\]。

  (V-应由古帮母演变而来,吴语保留了浊擦音声母V-)

  (7)无y韵及韵。除台山有n(t)、(-k)外,其余方言点均无。

  (8)有介音i、u。如:车\[ts‘ia23\]、短\[tun23\]、斜\[t‘ia22\]、签\[t‘iam33\]。

  (9)除斗门、江门、新会话外,基本上没有长短元音a:与a的对立。如台山话:街\[kai21\]、鸡\[kai33\]、挨\[ai55\]、矮\[ai55\]、罂\[a33\]、莺\[a33\]。

  (10)声调均完整保留了阴入、中入、阳入三个调,其余有差别。除恩平话仅七个声调外(上声无阳上,去声无阴去),其余均为八个声调(去声无阴去),调值较低,阴平为:33。

  (11)古清母平声字和去声字读同一个阴平调。如:新\[sn33\]、信\[sn33\]、穿\[ts‘in33\]、串\[ts‘in33\]、通\[h33\]、痛\[h33\]。

  (12)变调:往往变为低调,有屈折的尾音变调,多有单音词变调成双音词。如:这儿\[k‘oi215\]、哪儿\[nai215\];我们\[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语彚

  (1)中原古汉语、吴语、赣语、闽语、客家话等语词融会。(表格略)

  (2)外来语彚

  ●番+名词(或地名+名词)

  如:番茄、番薯、番瓜、番帮、番鬼*(①洋人、②奇异)、半唐番(①中外混血儿、②杂交的物种)、荷兰豆、西洋菜、荷兰水(汽水)等。

  (*此处“鬼”无鬼意。如,生鬼:活泼、风趣。四邑人称鬼为“点六”、“点七”)。

  ●汉语+英语(或译音和译意混合)

  如:“脱至pile”(光膀子、光身子)、“老缅(man)”(老人)、“老缅(man)婆”(老太婆)、“打搏盛(boxing)”(打拳)、“梳化(sofa)椅”(沙发)、“咖啡(coffee)茶”(咖啡)、“吉普(jeep)车”(吉普)、“喼(cap)帽”(鸭舌帽)、“泡打(ponder)粉”(酵母粉)等。

  ●英语藉词

  如:骨(good):好,伟里骨(very good):很好,骨波(goodball):好球,市担(stamp):邮票,市的(stick):手杖。

  (二)儒雅新颖

  1.修身谚语

  如:有花自然香,唔使吹扬(内敛、低调)

  人生如做戏,一出又一出(恬淡、豁达)

  未到六十六,唔好笑人脚指曲(善良、平和)

  2.詈语

  阴功、折堕、杀你的头、杀错你的头(无人身攻击、株连家族之意,颇有法治意识)

  3.童謡

  鸭仔下塘(恩平童謡)
  鸭仔下塘恋水淋,梅花跌落菊花林。
  今朝我娘唔吃饭,唱条歌仔解娘心。

  广东四邑地区是宋代移民重要的聚居地,移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其中不乏士人望族。长期以来该地区尊师重教,英才辈出,学者如云,是我省乃至我国著名的雅文化带。这是一首该地区的乡间童謡,把春意勃发的动态、深闺怨妇的寂寞及孝子的体贴,表达得酣畅淋漓,颇得唐、宋诗词之风韵,民间的儒雅之风也可见一斑。

  (三)音韵优美

  1.变调丰富(有屈折的尾音变调),使话语抑扬顿挫,语韵悠长,颇有低逥浅唱之韵味

  如:①阳上升变调调值215。如,这儿\[k‘i215\]、哪儿\[nai215\]、鱼\[ui215\]。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变化,通过变调、变音等语音变化来表达。如,我们\[i21\]、你们\[niek21\]、他们\[k‘iek21\]。

  2.用词喜用ABAB式重叠结构

  如:“恋床恋席”:①赖床,②在床上打滚;“憨似憨似”:傻傻的;“饱头饱头”:有点饱)。喜用对偶句,使语言音韵美,富于诗意。

  (四)新颖活泼

  1.四邑片七个方言点(江门、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斗门)一致而又有别于广州话的独特词彚较多

  如:落水(下雨)、禾雀(麻雀)、花棯(番石榴)、眼仁(眼珠子)、头毛(头发)、镬俐(镬铲)、收水(倒闭)、搜凉(乘凉)、交蚍(臭虫)、散使(零钱)、安人(家婆。又:安人,从宋代始,便是正从六品官诰命夫人的封号)、阿人(奶奶)、上味(盐)、窦口(住所)、水脚(盘缠)、捐血(献血)、该时(现在)、恁时(那时)、几何(怎样)、凭企(梯子)、地随(知道)、臀(屁股)、缴(擦)、邦(锄头)。

  2.美国华埠流行的四邑话常用词语趣致、传神,有明显的中美两国100多年来的历史印记

  如:纸(泛指法定文件)、入纸(向政府递申请书)、出纸(获准发下的证书、执照等)、旅行纸(旅游签证)、出世纸(出生证)、出世仔纸(指父亲在美国出生,其在中国出生的儿女所获得的美国相关证书)、籍民纸(美籍公民证书)、土生(华人在美国出生)、土纸(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的出生证)、企枱(侍应)、花利(小费)、够钟(到点)、吃表(早退)、喊线(电话)、钱八(美国二角五分的辅币。源于中国的用银时代,一元是七钱二分银,一元的四分之一是一钱八分,即二角五分)、出番、通事(翻译)、好泥(漂亮女子)、逗泥(不漂亮)、车偈(汽车引擎。“偈”,为“机器”二字的切音)。

  (五)通用区域跨国界

  由于早期到美国的华人多来自四邑,占当地华侨和华裔的50%以上,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华人社区便以四邑话作为沟通语言,而独具特色的“台山英语”则通行于五邑地区及美洲华侨社区。

  珠三角广府文化的特色

  粤方言是广府民系的母语,是广府文化的载体。从上述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珠三角地区广府文化的鲜明特色。

  一、主脉鲜明,引领发展

  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广州文化与广州话一样,是这一区域文化的集中反映和杰出代表。

  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广府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均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个性,其中广州的西关文化中西合璧,是广州古老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公民意识最强的市民文化之一,早年对港澳文化有着强势的影响,今天的香港文化仍流淌着浓厚的西关文化韵味。“中国的近现代看广东”,近现代的广州更是民主思想的摇篮、革命的策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自古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域,尤其是唐宋以后更为突出,是中央政权影响岭南最迅速、最强大的地区,也是岭南各个时期汇聚人才最多、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更是精英文化、雅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因此,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承受着中原文化的强辐射,中华文化的传承性极其明显,主脉鲜明,并以中心地文化的优势,引领着广府文化的发展。

  二、新潮时尚,多元荟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勇敢自信、求新求变的广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了广府文化的辉煌,是岭南文化的代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是古南越族的居住地,又是岭南与中原、中国与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因此,广府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族的遗存,更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多层次的构成因素,充满了创造力。

  珠三角地区又是我国市场意识、公民意识最强的地区。长期繁荣的商贸活动,多样的生活方式,培养了珠三角广府人独特的个性,使他们成为广府人的代表。他们视野宽广、思路开阔、务实包容、从容淡定、精明能干、适时善变、追求生活舒适度;他们商品意识强,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最具开放性;他们最早受到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敢于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在近现代发展史上,广府人极具反抗性和斗争性。他们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历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涌现了许多领潮争先的精英。不仅有开思想先河的思想家,如陈白沙、康有为、梁启超等,更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还拥有了中国的许多“第一”,如第一个留学生容闳、第一个工程师詹天佑、第一个飞行员冯如等。在当代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广府人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及勇气,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华南人才汇聚中心。广府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中西合璧的东西并不鲜见,如,迷人的粤乐、粤剧,蜚声海内外的岭南绘画、岭南建筑、岭南工艺和广州美食等,无不体现了广府人对异域文化大胆拿来,勇于创新的精神。广府文化的载体——粤方言则反映得更精彩。广府人有极高的语言天赋,各个历史时期均有切合时势、贴近生活的新造词,并乐于吸收外语词语来充实丰富自己的母语,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乐此不疲。因此,粤语独具特色的“常用词语”与“外语音译词”特别丰富。如,“搞掂”、“揾食”、“T恤”、“炒更”、“买单”、“无厘头”、“擦鞋”、“人气”、“案底”、“夹心阶层”、“人间蒸发”等等新词,不少是外来藉词,既有意译又有音译词,中西合璧,粤味浓郁,生动活泼,迅速走向全国。这便使粤方言外语藉词的数量与形式之多为我国七大方言之最。这一切都使广府文化散发着新潮时尚、多元荟萃的魅力。

  三、南雄珠玑,认同标记

  广府民系是岭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汉族南下移民与本土居民融汇时间最长、融汇形式最多,构成最复杂的民系。各个区域的广府文化与粤方言一样,共性突出,个性鲜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广府民系为主体族群的区域,该区域的广府民系较其他区域的广府民系而言,有着较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大多数人均为“珠玑后裔”,有共同的发祥地——南雄珠玑巷。细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广府民系的构成

  唐宋以后,南下移民多取道粤北大庾岭梅关新道,南雄珠玑巷成了南迁移民的聚居地及转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区的中转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粤方言,吴语痕迹较明显。据《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的记载,分布在珠三角广府人的211个氏族中,有191个氏族是从南雄迁入的,而其中又有187个是宋代经南雄迁入的,占了总数的98%。这种特定的民系构成,使珠三角广府民系易于有共同的文化认同。

  2.珠三角的发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开发蓬勃发展,并渐具规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为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并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基塘农业模式,建立了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依托着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建立了活跃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益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以广府人为主的“广帮商人”,清中期便驰名全国。从19世纪末叶,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崇尚兴办实业,是广府文化有别于客家、潮汕两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征之一。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自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人文荟萃,工农商并举,迎来了广府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

  这一时期,珠江三角洲基本在同一行政区划。作为一个历史行政区划的“广州府”,始设于明代,结束于民国初年。行政区域基本沿续了元代的“广州路”,其所辖范围,自元代开始稳定下来,历时600多年。主要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新安(今宝安)、三水、增城、龙门、香山(今中山)、新会、新宁(今台山)、从化、清远、连州(今连县)、阳山、连山15个县。清中叶的“广州府”包括今天的广州市、佛山市除高明区外的全部、东莞市、深圳市西部、中山市、珠海市、江门市新会区和台山市、香港和澳门。这一行政区划就是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及周边地区。长期稳定的行政区划,使这一地区的居民在思想理念、道德伦理、宗教信仰、语言艺术、文化教育、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民风民俗等有着广泛的趋同性,形成了有共同特征的文化区划,因而有着较强的区域文化认同感。

  可见,“南雄珠玑巷”,是特定的历史与特定的民系构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认同标记,有着极强的凝聚力。

  宋代是岭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广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阶段,宋以后,珠三角地区领先岭南地区的发展,影响全国,并成为著名的侨乡,“珠玑后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玑巷”,成为海内外广府人的寻根祖地,珠三角地区的广府文化成为广府文化以及岭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广州文化成为主导,广州话成为粤方言的标准语,并最终成为跨国界的语言,“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幷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仅次于中国的官方语言普通话(Mandarin Chinese)。”便不难理解了。

  结语

  珠江三角洲区域粤方言的分布格局及语言特点,是数千年来该地区人口流动、民族迁移、融合渐变累积而成。其间藴涵着粤方言萌芽、发展的宝贵信息,尤以唐宋以降,粤方言的标准语——广州话的生成和发展至为重要。这一区域粤方言的特点,为我们研究粤方言的萌芽、发展、成熟及其规律与趋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反映了汉越各阶段融合、演变、发展,东西南北四方移民融合、共生,广府民系成长、壮大,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磨合、相容,东西方文明碰撞、变异,广府文化海洋性特征的形成、彰显,为我们研究广东移民的路径,移民的生存状态,广府民系的结构,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特征与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南越文化,广府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特征,中国海洋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和华侨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高华年主编/广东省志·方言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3
  \[2\]詹伯慧主编/广东粤方言概要/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
  \[3\]李新魁黄家教施其生麦耘陈定方/广州方言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6
  \[4\]邓钧/《台山方音字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6-4
  \[5\]甘子恩邵慧君/《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彚及语法特点概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3期
  \[6\]张公瑾丁石庆主编/文化语言学教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7
  \[7\]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8
  \[8\]黄淑娉主编/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9\]竹尾田村志编纂委员会/竹尾田村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8-11
  \[10\]凤德村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凤岗镇凤德岭村志/\[2006\]惠印准字第66号
  \[11\]油甘埔村志编纂委员会/东莞市凤岗镇油甘埔村志/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12
  \[12\]香港标准粤语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1500727.htm2012-3-25
  \[13\]香港话搜搜百科baike.soso.com/v741791.htm2012-2-17

  (郑佩瑗,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女子学院教授、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广东广府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