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方法初探

  精神文明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要阐述其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还要在研究的方法方面进行必要的阐析。对精神文明学进行研究,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方法。但是,我认为,必须力求做到三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

  所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对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现象与规律作出科学的研究。一旦离开了它,就会走向歧路,也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是因为: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从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因而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交往紧密化,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也日益尖鋭化。工业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动力的趋向不可逆转。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在这一深刻的社会背景中产生出来的。在此之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认识:一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故意歪曲社会历史;二是由于生产规模狭小,人们的眼界受到很大的限制。“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瞭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无产阶级与之斗争从不间断,但是在很长时期内,都处于自发性的。直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种斗争才逐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并把斗争矛头对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这就需要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阶级社会的剥削关系、阶级斗争的发展规律、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任务和寻找破坏旧世界与创立新世界的正确途径。这一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无能为力的。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则适应了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应运而生。无产阶级从“自在的阶级”之所以能够变成为“自为的阶级”,关键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无产阶级长期斗争的经验加以总结,而“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再者,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秀传统,特别对德国古典哲学作了极其深刻的研究,也因此,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的理论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取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且还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建立在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上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特别是19世纪的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材料和明证。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十分完备而严整”的特性,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中的高度统一。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彻底解放的指路明灯,也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鋭利的思想武器。在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过程中,自觉地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即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探索性地、创造性地建立精神文明学这门新兴学科的灵魂和法宝

  精神文明学不仅是一门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也是一门探索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不能用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或其它什么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取代其核心的地位,或当作研究的法宝。恩格斯指出:“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这就是说,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而黑格尔虽然“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旧哲学范围内把辩证法推到顶点,但他的辩证法却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因而是不彻底的。当代许多流派的资产阶级哲学世界观有的标榜自己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有的则狂妄地宣称“比马克思主义还科学”。实际上,这些货色并不是什么新玩艺,而是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在当代相互结伴的变种。恩格斯曾经嘲笑过类似的情况:“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如果用这些东西来指导我们对精神文明学的研究,不仅会背离这个学科的阶级性、革命性和实践性,而且根本谈不上科学的探索性、创造性和发展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我们研究精神文明学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不可动摇的,只有坚持这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认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过程,才能阐明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及其外部联系,才能对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等一系列的问题,以及社会的、区域的、行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特点与规律,作出探索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研究。总之,只有“遵循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遵循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科学,还在于它是根据社会实践的不断前进,而随时吸取各种具有科学性的成分或因素以丰富自己。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中,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给精神文明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也为它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里所说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絶对不是离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这是必须十分明确的。因为“想在不同的方向上创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尖鋭斗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早在1900年,列宁就曾尖鋭指出:“一派是想继续做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条件的改变和各国当地的特点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经济学学说;另一派是想推翻马克思学说中的若干相当重要的方面。”在中国,也有那么一些人,妄图借“改革”、“发展”之名,明目张胆地叫嚷要“挂羊头卖狗肉”,实际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推翻马克思主义,用非马克思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这与我们所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根本不同的。伟大的毛泽乐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的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此,我们在精神文明学的研究中,凡涉及到的,都力图加以阐发或加以应用,使之既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又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教条主义和僵化的东西,而展示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丰富而生动的内容。此外,对于当代一些称得上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并不采取排斥的态度,而是有所吸取,有所改造,为我所用。当代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和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的蓬勃发展,一系列边缘学科、横断学科、交叉学科的产生,特别是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和耗散结构论等等学说的问世,其中有许多方法论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列宁说得好:“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避免两个极端:要么“全盘西化”,要么“排斥一切”。这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要求。当然,我们在精神文明学研究过程中,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吸取什么,排斥什么,必须有十分清醒的头脑。而唯一能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的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舍此决无他法,更不会有什么捷径可走。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原出自班固所着《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原意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要讲究实际,真切。毛泽东对这句成语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对“事实求是”的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最根本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学的研究中,必须坚持的科学态度。

  (一)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精神文明学研究接近或具有科学性

  “实事求是”中所讲的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实际事物出发,实际事物存在于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与源泉。离开实际事物这一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与源泉,一切学说都会成为主观的杜撰,根本说不上科学性。因此,在精神文明学研究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逐步接近科学或具有科学性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类社会精神现象与规律的许多基本原理与基本观点,是他们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所作的科学论断,但对我们今天进行精神文明学研究仍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我们运用这些基本原理或基本观点来分析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是从所谓的“原则出发”。不错,恩格斯在1847年曾经讲过,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被共产主义者做为自已前提的不是某种哲学,而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后来,恩格斯在1876年《反杜林论》一书中也强调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两段话讲得很清楚:1.共产主义“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毛泽东关于“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观点是同它完全一致的;2.共产主义的前提,“是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特别是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这是对“从实际出发”的充分肯定,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的“实事求是”态度也与它一脉相通;3.如果把运用这些“从实际出发”得出的正确观点所形成的“结果”,当作是“从原则出发”,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前述两段话的误解。因为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原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是有原则的区别的,即是否“从实际出发”,这是一条分水岭,不能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因此,对建立在“过去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且对“这个过程目前在文明各国的实际结果”起着重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原则,包括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所制定的许多基本原则,同“从实际出发”是没有矛盾的。如果把这些原则看成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东西,看成是“从原则出发”的东西而加以抛弃,我们在精神文明学研究中不仅不能接近或具有科学性,而且必定会走上远离科学的歧路。

  (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使精神文明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人类的文化、思想和审美等等问题,有过极其繁多的论述,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学”这一概念,或建立起“精神文明学”的体系。这就需要人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同我们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也即把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创造。这便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在精神文明学研究过程中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总结、概括我们在革命、建设实践中的有关概念、范畴、规律和理论,从而形成有机的体系,展示精神文明领域丰富多彩的内容,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是责无旁贷的义务。这就需要防止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相分离的错误倾向。理论脱离实际,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相分离,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主要特征。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方法,就是在观察、研究、分析问题时,不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具体研究、分析客观事物的具体矛盾,凭主观想象,凭死的书本,“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中国共产党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作过长期的思想斗争,并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要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理论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当然,这种联系与结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在这种联系与结合中抽象出精神文明学一系列的概念、范畴、规律和理论,并建立起初步的体系,困难可想而知。但不能因此而不敢联系,不敢结合,只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现成的结论上面,只停留在目前已有的水准上,或只对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基本原理和现有观点作一些表面的图解,这就不可能把精神文明学所研究的内容加以丰富和扩展。所以,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相结合,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同革命实践的结合。因此,思想解放与否,是精神文明学研究内容能否丰富和扩展的重要问题。

  (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中国,面向未来

  精神文明学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外相关规律的新兴学科,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精神文明现象及其演化进程的内在联系的学科。因此,它要面向世界,密切注视世界,观察和分析世界。包括世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等等世界文明发展各个领域静态与动态的东西,都要力求加以瞭解和认识。一方面,因为“面向世界”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环节。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现象与规律,同其他文明现象与规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既不可能单独产生,也不可能单独存在,单独发生影响。离开世界文明的发展大道,不把世界文明置于精神文明考察的大背景中,进行世界性的精神文明研究,就不可能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另方面,“面向世界”又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前提。人们对于世界性精神文明现象与规律的认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改造世界,即发扬人类优秀的精神成果,抛弃或消灭那些不利于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垃圾,让世界充满健康进取的风气,让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面向世界,面向不同社会制度的文明,面向不同社会制度下生活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对世界性精神文明现象和规律作出实事求是的探索。这与“面向中国”并不矛盾。在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的前提下,重点探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其建设规律,立足于为中国的现实服务,既同研究世界性精神文明息息相关,也同研究世界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共性密不可分。“面向中国”的本身就是“面向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一种重要的表现。所以“面向中国”社会的实际,从其中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对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是共性的东西;而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则有共性的成份;这种共性的成份,又是构成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精神文明发展进程的有机因素。基于此,我们在勾勒世界文明一般轮廓的同时,把笔力主要地集中在描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及中国具体实践的图画上面,这是应当明确的落脚点。当然,“面向世界”与“面向中国”,都离不开“面向未来”。世界的未来,中国的未来,是过去和现在进化发展的继续,也是世界和中国的希望所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世界和中国的未来,就是要在对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与改造的基础上,作出一些科学的预测,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至少,在精神文明学研究的范围内,是必须这样做的。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则是帮助人们在“面向未来”的各种挑战中,能够站稳脚跟,少走弯路,迎来更大的胜利。

  三、坚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

  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可以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线的、多学科知识有机综合的结集。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推广和运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强调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一系列重要原理,是贯穿在精神文明学研究过程中的一根红线。但是,精神文明学决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再版,而是体现历史唯物主义重要原理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为主线,同时也吸入了许多学科相关的知识,其中包括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人才学、伦理学、人口学、政治学、法律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等学科,以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而成的一些分支学科,因此形成具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体系。正如本人所阐述的,精神文明学一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规律的科学;二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的科学;三是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以及精神文明建设自身规律的科学。一句话,这门新兴学科,就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的交互作用。从上述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来看,便可粗略地瞭解到,精神文明学是一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的学科,因此,坚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是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分类的基本要求

  科学研究的区分,一是根据学科对象所具有的矛盾的特殊性进行的;二是根据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来确定的。“每一种科学都是分析单个的运动形态或一系列互相关联和互相转变的运动形态的,同时科学的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态本身之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一系列基本原理和观点所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学科体系,它主要以研究人类社会这一矛盾特殊性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目的对象,同时也要研究它同自然和思维的发展规律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问题。这是由于社会“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的结果。同样地,由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的交互作用等一系列内容所构架而成的精神文明学,它主要研究的特殊对象是主体精神,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人,即现实的人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怎样产生精神成果,又怎样作用于社会整体;与此同时,它还要研究主体精神赖以存在的社会前提或结果,即同客体存在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问题。这便是主体“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的结果。前述社会运动形式和主体运动形式,是区别历史唯物主义和精神文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标记。主体运动形式当然要在社会运动形式中存在,而且是社会运动形式中的主角,所以精神文明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线的;但是,精神文明学主要研究的是主体运动形式,而不是社会运动形式的全部,因而有别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认为,作这样的区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分类的基本要求的。

  (二)它适应了世界现代科学不断走向分化与综合的总趋势

  现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一是分工越来越细,许多新兴学科不断产生;二是各种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不断出现。这是现代社会生产、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因而对科学提出迫切要求的结果。在自然科学方面,如物理学,不单是普通物理学,而且出现了光学、电子学、半导体学、分子物理学、高能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等等。在社会科学方面,如哲学,已不单是一般的哲学,从一般哲学细分出来的政治哲学、经济哲学、军事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技术哲学等等新兴学科也相继产生。这些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中,某一学科内部的分化而形成的新兴学科;当然,在它们各自的分化中有的又同时结合了其他学科,因而形成许多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如物理学与化学之间产生的量子化学、固体化学;生物学与化学之间出现的生物化学;哲学与经济学结合而成的经济哲学等。此外,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而出现的非线性科学及其复杂系统相关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问世以来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也将是有关方面潜力研究和应用的学科。恩格斯曾经指出:“自从按进化论的观点来从事生物学的研究以来,有机界领域内固定的分类界线一一消失了;几乎无法分类的中间环节日益增多,更精确的研究把有机体从这一类归到另一类,过去几乎成为信条的那些区别标志,丧失了它们的絶对效力;我们现在知道有孵卵的哺乳动物,……”这说明,人们对科学类别的分解与化合的认识,不应存在一成不变的、僵死的看法。精神文明学来自历史唯物主义,又有别于历史唯物主义,是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分化与综合的一个结果,这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分化与综合的总趋势是相一致的。

  (三)它所吸收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拼凑与堆砌,而是它们之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前面已经讲到,精神文明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各自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里不再重复。但需要进一步阐述的,是精神文明学怎样吸取相关学科知识的问题。其中,从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规律来看,必然要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有关知识。从精神文明的文化、思想和审美这三部分的内部结构来看,文化学、教育学、人口学、人才学等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同其文化结构的分析息息相关,而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精神文明的思想结构中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的审美结构如果不与美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联结起来加以探讨,就不能说明其审美的内容和规律。从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和“人种”文明的外部联系来看,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法律学和人口学的相关知识,则是阐述这些问题的重要方面。同时,精神文明学还必须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的内容,不涉及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就很难讲得清楚。此外,精神文明学又是研究人类精神文明自身建设规律的学科,包括社会的、区域的、部门的、家庭的和个人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律,这除了运用上述许多具体学科的相关知识之外,社会学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固然,我们对这么多相关学科作全知全能的掌握和准确无误的应用,是神话般的幻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对其中基本的东西作一些初步的瞭解,并对精神文明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范围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尝试性的应用,则是应当努力的方向。因为精神文明学确实涉及了广泛的学科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在其中又构成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从粗知它们开始到逐步加以努力,就不可能找出它们在精神文明学中所联结而成的特点和规律。所以,坚持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既是建立精神文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本身要求,也是它在今后不断发展、深化和完善的正确途径。

  (这是作者为构思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于1989年6月所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研究精神文明学的三大主要方法。)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