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人类文明的曙光,升起于野蛮时代的末期,此后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曙光逐渐变为烈焰,燃起了世界文明的热潮,铸成了世界文明的历史。

  翻开这部伟大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色彩缤纷的文明现象,变幻莫测的文明轨迹,都同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为着探索其中的奥秘,多少仁人志士,穷尽毕生精力,继往开来,添砖加瓦,因而形成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种理论与学说。

  在这些理论与学说中,人类文明的总体,逐步地被分割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种”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研究领域。这些领域研究的相对独立化和不断的完善化,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展现着世界文明与人类生活愈益紧密的内在联系,更预示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飞速地提高。这一切,又为人类在总体上把握世界文明的历史、现实及其未来的行程,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基于此,精神文明学——研究人类精神文明领域的新兴学科,它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阔,内容相当丰富,有待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探索性的工作。当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确定其研究的对象。

  人类的文明主要包括物质的、政治的、法制的、“人种”的和精神的文明。这些文明的组成部分,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形成相对独立的学说。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对象,区别于人类文明中其它相对独立领域的地方在于: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主体精神的形成、发展及其同客体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学。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研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规律的科学。所谓主体精神,是指具有自我意识的现实的人,即现实的人的精神活动;客体存在则是指主体精神活动的前提或结果。主体精神和客体存在一旦共处于人类社会并形成现实的关系,它们便会发生互动的作用,同时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人类的各种文明及其发展状态,当然也产生人类的精神文明和它的逐步升华。因此,精神文明学所研究的主体精神和客体存在及其互动关系,虽有相同于一般的主体与客体及其互动关系之处,但区别是明显的。这种区别正是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   

  要把握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起源与演进规律,应当从纵向上把握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潜在的始点、它从物质文明中分离出来的现实的始点、它自身成型的始点和达到崭新高度的始点。

  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潜在的始点    

  这个始点必须追溯到人类社会的第一个时代。    

  (一)人类社会的三个时代    

  文明时代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现象。在它之前,曾经经历过人类社会的诞生和此后几百万年的漫长岁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书中认为,摩尔根是第一个具有专门知识而想给人类的史前史建立一个确定的系统的人。按照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法,人类社会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而蒙昧时代则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起源的始点。

  (二)蒙昧时代是精神文明潜在始点的原因

  “人是起源于动物界的”,人脑则起源于人与动物界的分离,它同动物脑子的不同之处,在于人脑有思维和认识功能,并在那时已开始产生,具有了人的意识,虽则是初步的、萌芽的状态,毕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此后得以成型、生息和扩展的原始阶段。因此,寻找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起源的始点及其原因,对于认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演进规律,是完全必要的。当然,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起源于蒙昧时代,并不等于那时已是人类的文明时代,而是在这两个时代之间,还隔着甚为遥远的路程。

  二、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分离出来的现实始点

  此后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逐步分离出来。这个首次分离的现实始点,是由什么东西决定的呢?

  (一)城乡的分工与对立是分离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此间开始的城乡分工与对立,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与对立。这就是说,城乡分工与对立,一引起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二引起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劳动的分工与对立,因而产生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从事物质劳动,生产物质产品,创造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脑力劳动者从事精神劳动,生产精神产品,创造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

  (二)在城乡分工与对立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艺术”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经有过精彩的论述。由于城乡的分离,“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幷且每天都不断地产生他们利益之间的对立”。这一方面,使农业劳动者几乎同精神生产隔絶,也使城市大多数体力劳动者与精神生产无缘。但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专业龢熟练技巧还有一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达到某种有限的艺术感”。正是这种有限的“艺术感”,促使精神生产者从物质生产者中分化而来,并逐渐形成脑力劳动群体,推动“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的到来。从这里可以看到,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对立,无疑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从物质文明中逐步分离出来的现实始点。

  三、精神文明成型的始点

  如果把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潜在始点和现实始点分别看成是它的“细胞”和“胚胎”,那么,它的成型始点便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婴儿”,这个“婴儿”的降生,是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所导致的阶级对抗和根本利益的冲突。

  (一)奴隶社会是阶级利益对立的始点

  恩格斯指出:“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剩余产品被一部分私人所占有,因而形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这两个利益对立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始于奴隶制社会。此后“公开的而近来是隐蔽的奴隶制始终伴随着文明时代”,这在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之前,直到今天,它都是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阶级属性的一种科学论断。

  (二)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成型于奴隶社会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阶级的奴隶主阶级,它不仅在“物质力量”上占据着统治地位,而且还必须寻求维护这种物质力量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思想统治方面的“精神力量”,以便麻醉被统治阶级,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同时,被剥削阶级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力量”,也必然会在斗争中产生自己的“精神力量”,以战胜或取代统治阶级的思想,从而实现“物质力量”的统治地位。这里所说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都是从“物质力量”的基础上产生而来,又有别于“物质力量”本身,同时促进“物质力量”的强固。这种“精神力量”,就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力量,它最初出现在奴隶制社会。

  不言而喻,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阶级中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把编造这一阶级关于自身的幻想当作谋生的主要泉源;而革命阶级的存在则是一定时代的革命思想存在的前提。他们之间的抗争,推动或延缓着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历程。因此,在奴隶制社会里,人类精神文明这个“婴儿”,在成型的始点上,已经踏入了阶级纷争的世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从此之后,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是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中不断扩大和发展其规模,完善其自身,并达到一定的高度。

  四、精神文明达到崭新高度的始点

  但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只有结束私有制的统治,才有可能达到崭新的高度。这崭新高度的始点,无疑是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及其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一)以往阶级社会精神文明的历史高度

  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综观人类文明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私有制的社会,多数人受压迫受剥削,少数人却几乎霸占了全社会的财产,这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因此,结束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消灭这种长期的对抗,要求建立“一种公正和谐的关系”,以及“管理上的民主,社会中的博爱、权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等等,这将“揭开社会的下一个更高的阶段”。这个阶段不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而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及其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正是这样一种状况。它既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崭新高度的始点,也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崭新高度的始点。

  当然,从各个阶级社会本身来说,它的精神文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都是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该社会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出现的。所谓比较完善,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比较完善;统治阶级本身已有比较足够的文化并在这一基础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思想体系,来奴役没有文化、缺少文化的广大劳动人民,以维护其经济上的统治与剥削。该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便是一个高度。

  然而,原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一旦走上反动的阶段,以至于最终失去头上至高无上的皇冠,其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柱便开始动摇直至倒塌,其精神文明也便从产生、发展的高度上逐步地跌落下来,而被另一个新生的统治阶级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明所取代。这便是私有制下各个统治时代精神文明产生、发展和走向没落的过程。所以说,各个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本身是有高度的。这个高度处于该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与没落之间。而达到这一高度的标志,则是代表历史进步的上升和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的相对完善化,以及掌握这种思想体系所具有的相应的文化基础。

  不仅各个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曾经有过自己的高度,而且后者的高度总是超越前者。这正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不断进化的一种表征。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并非一样,原因主要在于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的思想核心有所区别,文化基础有所不同。各个剥削阶级的思想是私有制的反映,为私有制服务,其本质是一致的。

  但是,不能因为它们本质的一致性而否定它们在本质一致性前提下存在的各种差别和特点。尤其在它们还处于上升、发展的历史进步时期,也即创造和达到精神文明高度的时期,可以说是各自的精神文明的个性和特点的最明显、最集中的反映。通过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达到高度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比较,并不难发现,它们在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激起的浪尖,无疑是一个比一个高大。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崭新高度的始点

  同以往阶级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其产生和发展时期。所不同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会走向没落,不存在没落过程,它的高度不象阶级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那样,处于产生与没落过程,而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到接近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程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是继承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优秀精神资料和全体社会主义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精神文明,同以往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以住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尤其在达到高度之后的逐步没落乃至被新兴阶级的精神文明所代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是因其思想核心由代表历史的进步而走向反动所致。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这种思想贯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没有没落或被别的新兴阶级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的问题,它本身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人类社会历史精神文明进化到这个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是用以往阶级社会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的积累为起点,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为过程,以接近共产主义社会的程度为目的。显然,它是人类历史上崭新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始点。

  前述纵向考察的四个始点,即“潜在的始点”、“现实的始点”、“成型的始点”及“达到崭新高度的始点”,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精神文明起源与演进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精神文明学所要进一步揭示的重要内容。

  (这是作者为构思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于1988年底所写的论文,较早提出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潜在的始点、从物质文明中分离出来的现实始点、它自身成型的始点和达到崭新高度的始点,认为这四个始点就是精神文明学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