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的开放与改革的方针,不仅推动了城市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农村的变化。我国的广大农村,目前正处于两个大的转化,即由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之始。据统计,在1984年4月之前,我国农村出现的各种专业户就有2400多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16%。这些专业户,一是劳动致富的模范;二是科学技术的追求者、示范者和传播者;三是建设新农村的先进分子,在他们身上既有我国农民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一些新的品质。1984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已有8000多万个农民走上了务工的道路,相当于全民所有制、大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的1/3还多,已占我国农业总劳动力的1/10左右。值得称道的是,这么多农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愉快自然地转化为工人,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奇迹。完全可以说,我国农村的开放与改革,实质就在于农业的商品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仅从粮食商品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来看,1983年与1978年相比,分别从20%增长到30%和从49%增长到55%,同时,广大农民的生活消费也开始由自给半自给为主转变为以商品性消费为主。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对我国广大农民的精神生活的认识与研究,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本文仅就我国广大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方面,试作初步的探讨。

  一、农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要正确认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与城市一样,把它置于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前提下,从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加以考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这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贡献。这个重要特征不仅仅表现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里面,而且也表现在广大农村之中。光有城市而没有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或者用城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代替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不能说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正确理解。同时,马克思曾经指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我国现阶段的广大农民在开放与改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状况。但同时,旧的习惯势力和传统在开放与改革的过程中仍会有其不同形式的表现,这又是不可不引为注意的支流问题。因此,要建设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以及我国广大农民的实际情况这一重要依据。这也是我们考察农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的根本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建设,就一定要占领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业人口这一社会成员众多的、广阔而重要的思想阵地。

  所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设,首先是工人阶级本身的思想建设,包括工人阶级整个队伍以及代表这一队伍的政党的思想建设。其中,在工人阶级比较集中的城市,对工人阶级进行思想建设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但是,我们强调工人阶级本身的思想建设,决不意味着排斥、否定或者削弱对于广大农民的思想建设工作。在一个农民众多的国家里实现社会主义是相当困难的。对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业人口中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的灌输、教育和训练,在巩固工农联盟,缩小城乡差别,把广大农民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到工人阶级的水准上来,从而克服广大农民身上的精神缺陷,激发他们的社会主义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等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当然,现在我国的农民已跟旧中国或资本主义时代的旧式农民相较,甚至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农民相较,有许多不同之处。随着各种专业户、各种经济联合体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农民”的概念正在逐渐变化,而且“农村”的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农民的新观念、新祈望层出不穷。但是,如果不用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不加强农村的思想建设工作,工作中不讲究新时期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就不能保证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必须注意的是,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凭主观愿望,想当然地提出脱离絶大多数农民的实际状况的过急要求和过急措施。就是说,讲究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不同层次和方法,一切从农村的现状与实际出发,乃是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通过具体切实的行动来逐步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进行农村思想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根本途径。例如,这几年,不少农村根据自身的实际,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创造了以建立“文明村”为主要形式的思想建设的阵地,归纳起来他们的做法主要是:1.广泛制订乡规民约;2.从基层抓起,从建设“文明家庭”做起;3.大力提倡兴办公益事业的义务劳动和互帮互助的新风尚;4.开展群众性、经常性评选先进、表彰先进的活动;5.落实“包教”责任制,做好后进个人的思想转化工作;6.关心老年人,发挥他们在建设“文明村”中的重要作用;7.因地制宜,开展健康活泼、乡土气息浓厚的文体活动,陶冶人们的心灵,培养人们的高尚情趣。这些做法都是很实际的,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因此,他们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就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种情况正如列宁所说的,社会主义能够把广大农民吸引到这样一个工作舞台上来,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就一定要解决占全国总人口80%农业人口的文化建设问题。

  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随着阶级社会的愈益进步,城市不仅成为政治、经济和思想的活动中心,而且也是文化、教育、科学和技术等等方面的活动中心。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广大荒凉的农村,几乎成了文化的沙漠,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尤其如此。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资产阶级才开始把城市文化的唾沫吐在了广阔而乾旱的农村土地上。然而,以往絶大多数的城乡劳动者都不可能享有文化和受教育的权利,旧中国的情况更是严重。近代的文化建设事业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迫使我们在当前,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发展城市的文化建设事业,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中心的巨大作用,又要大力地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普及小学教育,扫除文盲,改变半文盲现象,提倡和推广科学技术,建立和发展医疗卫生和文娱体育等项事业。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的要求,是我们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絶大多数人服务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农村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

  事实上,这几年农民对于文化的渴求是十分迫切的。在开放与改革的过程中,在农村的两个大的转化的过程中,广大农民要治旧变新,治脏变净,治乱变安,治穷变富,就是要治愚变智。他们深切地懂得“金山,银山,党的政策是靠山;金丹,银丹,科学技术是仙丹”。在党的正确的农村政策下面,治愚变智,便成为广大农民普遍的、强烈的愿望和行动。到1984年初,全国已兴办了35000多个学文化、学科学技术的农村文化站,县级农校8000多所;乡级夜校15000多间,考入中国农业广播学校的农民达460000之众。此外还有各种各样形式的文化补习班,象雨后春笋似的方兴未艾,遍布山乡平原,改变着农民的思维。那些有文化有科学技术,信息灵交游广,善于经营的农村基层干部、复退军人、回乡知青和能工巧匠,已经成了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一支以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化的生力军正在广阔的农村土地上茁壮成长,广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一定会在改革与开放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人世间的任何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矛盾状态。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也莫不如此。

  随着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城市从广漠的农村脱颖而出。在此后漫长的阶级社会之中,其生产不断发展,其人口不断聚集,其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城市成了阶级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和技术各方面的活动中心,变为剥削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主要的堡垒而把贫穷落后的广大农村远远地抛在它的后面,从而造成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的畸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文明象磁铁一样,吸引着广大农民抛乡离土,进城谋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受尽资本家的奴役和剥削。采用精神奴役和文化剥夺的愚民政策,是一切剥削者普遍使用的手段,结果之一,便形成城乡的长期对立和差别,农村受城市的主宰钳制,为城市服务牺牲,因而成了城市的附庸和城市文明的垫脚石。这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城乡劳动人民的关系,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平等关系。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剥削制度,也逐步在克服城市对于农村的主宰和钳制关系,城乡各自的存在与发展之间,已经逐步地形成真正的相互促进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方面的相互促进,也表现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相互促进。

  物质文明方面的相互促进关系是十分明显的。城市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所在地。城市重工业的发展,不仅对于城市轻工业、国防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等等部门进行技术改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农业的技术改造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重工业能够给予多少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程度不能离开城市重工业提供的技术改造的物质程度,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城市的存在,重工业的发展,轻工业的繁荣,又得依靠农业的进步与实力。不论办任何事情,都离不开粮食;工业和其他部门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都主要是由农村提供的;轻工业原料的70%离开了农业就无法得到;就我国来说,8亿农业人口是工业品的主要销售者,农村的购买力如何,直接影响城市工业的生产和发展状况;国家建设需要积累资金,而农业则是积累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这说明,农业的发展,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又是促进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物质文明建设进步的最先决的条件。

  城乡物质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的关系,必然导致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一般地说,城市是工人阶级聚居之地。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是最有远大前途的阶级,同其他劳动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又有着血肉的联系,这是工人阶级的先进思想、道德、纪律等等方面,易于灌输、感染,从而推动广大农民觉悟的有利条件。因此,城市工人阶级对于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来说,不管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其本身的思想建设工作对农民思想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并最终消灭这三大差别。从文化建设角度看,社会主义初期城乡文化的差别应该是日趋消除的,但在现阶段,城市物质文明发展的起点,一般会比农村高些,它所能给予城市文化建设的条件也就会比农村优越得多。因此,城市在文化建设方面,在社会主义很长一个时期内,还处于优先的地位,这是农村所不能一下子改变的处境。农村固然需要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尽快地把它搞上去,但是,城市有义务扶持、带动、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事业,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教师,更多的农艺技术人才,更多的医疗卫生人员,更多的文学艺术、科学知识等等精神食粮。这是应当做到的。

  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农村具有促进作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城市有没有促进作用呢?有的同志对此缺乏认识,认为只要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自然而然地水涨船高。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第一,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在物质条件、发展水平等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同,但是,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为指导,则是一致的。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农民,便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农村得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的内在力量,而且是推动城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外在力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许多事实也证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的。我国农民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率先起来冲破极左路线的束缚,创造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幷且很快在全国广大农村开花结果,这不仅成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生巨变的内在动力,而且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借鉴的东西,因而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的两个文明建设。正如邓小平所说,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城市有城市的特点,但是生产责任制则是城乡都适用的东西。这既是对农民创造的生产责任制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从而推动城市工人阶级和其他居民的思想解放的外在动力的充分肯定。

  第二,城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同,但是,都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为相应的条件。农村要有这些相应的条件,必然要求助于城市的大力支援,这在客观上因农村的文化需求而促进了城市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般说来,城市的文化建设是走在农村前面的。但城市文化建设的水平,总不能停留在原有的位置上。城市文化建设持续的发展,既有赖于城市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又有赖于农村文化需求的提高。农村的物质文明发展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例如,他们需要城市建立各门各类的学校为农村培养千千万万个专门人才,这在事实上就促进了城市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城市文化建设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除了城市本身的需求因素之外,农村的需求因素决不能否定和低估。因为光有城市本身的需求因素而排斥农村的需求因素,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就是有限的。

  三、农民的精神解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标志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要从农民的精神解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标志这一角度来考察。要说明这一点,首先涉及到的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指的是什么?衡量这一高度的标志又是什么?弄清了这些问题,对于农民的精神解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标志的理解,就会更为清楚一些。

  从各个阶级社会的本身来说,它的精神文明的建立和发展的过程,都是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随着该社会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出现的。所谓比较完善,就是统治该社会的思想体系比较完整;统治阶级本身已有比较足够的文化并在这一基础上掌握比较完整的、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思想体系,来麻醉和奴役没有文化、缺少文化的广大劳动人民,以维护其经济上的统治和剥削。该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便是一个高度。然而,原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一旦走上反动的阶段以至于最终失去头上至高无上的皇冠,其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柱便开始动摇直至倒塌,其精神文明也便从产生、发展的高度上逐步地跌落下来,而被另一个新生的统治阶级所建立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综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其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和走向没落的过程,大至便是如此。这说明,各个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本身是有高度的。这个高度是处于该社会精神文明的产生与没落之间的。而达到这一高度的标志,则是代表历史进步的上升和发展阶段的统治阶级思想体系的相对完善化,以及掌握这种思想体系所具有的相应的文化基础。

  不仅各个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曾经有过自己的高度,而且后者的高度总是超越前者的高度的。这正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不断进化的一种表征。这就是说,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并非一样,原因也主要在于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的思想核心有所区别,文化基础有所不同。各个剥削阶级的思想是私有制的反映,为私有制服务,其本质是一致的。但是,不能因为它们本质的一致性而否定它们在本质一致性前提下存在着的各种差别和特点。尤其在它们还处于上升、发展的历史进步时期,也即创造和达到精神文明高度的时期,可以说是各自的精神文明的个性和特点的最明显最集中的反映。通过各个阶级社会精神文明达到高度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精神成果的比较,我们并不难发现,它们在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激起的浪尖,无疑是一个比一个高大。

  同以往阶级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其产生和发展时期。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会走向没落,不存在没落的过程,它的高度不象阶级社会精神文明的高度那样,处于产生与没落过程之间,而是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达到接近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程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是继承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优秀精神资料和全体社会主义成员共同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高类型的精神文明,同以往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阶级社会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发展和没落的过程,尤其在达到高度之后的逐步没落乃至被新兴阶级的精神文明所取代,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这是因其思想核心由代表历史的进步而走向历史的反动所致。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这种思想贯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没有没落或被别的什么新兴阶级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的问题,它本身所能达到的高度,和人类社会历史精神文明进化到这个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是用以往阶级社会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的积累为起点,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本身的产生和发展为过程,以接近社会主义社会的程度为目的的。而衡量达到这个高度的标志,主要有两点:

  第一,当然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全社会成员所掌握,即不仅成为工人阶级自觉改造世界的鋭利武器,也成为工人阶级以外尤其是广大农民自觉改造世界的鋭利武器。广大农民是否掌握了这个思想武器,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达到这个高度的思想标志。

  剥削阶级的思想只能为剥削阶级所掌握,掌握的过程既是灌输的过程,又是自觉的过程。但是它们对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就只有灌输而无自觉可言。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剥削阶级的思想统治和灌输,或迟或早总是要加以反抗的。因此不可能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的一致,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掌握。与此相反,社会主义思想既然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那么,不论是对工人阶级还是对广大农民的灌输,都会形成自觉的过程,变为自觉的行动。因而具有全社会成员在思想上达到完全一致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只有在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都达到社会主义思想的水准,才会有一个全新的高度。在我国要达到这一高度,占全国总人口80%农业人口的社会主义思想水准就必须有极大的、普遍的提高,否则,就谈不上农民精神解放中的思想解放,更谈不上整个国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所要达到的那个高度。因此,广大农民的思想解放所要达到的高度,既是农民自身精神彻底解放的重要标志,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应有高度的重要标志。

  第二,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一致的指导思想,还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让工人阶级以及其他劳动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享有文化来自觉掌握这种思想。广大农民是否有了足够的文化,是衡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否达到这个高度的文化标志。

  以往剥削阶级既要向广大群众灌输其作为精神文明核心的剥削阶级思想,又害怕广大群众有文化,这是非常矛盾的现象。因此,各个阶级社会,那怕是资本主义社会,它们所建立起来的精神文明,能够达到的高度都是有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却不同。由于社会主义思想是代表全体劳动者根本利益的思想,用这种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同劳动人民掌握文化知识的关系不存在分离、对抗的关系,它愈是要求广大社会成员要有社会主义思想,就愈是要求广大社会成员要有文化。因此,在思想的灌输和文化的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思想水准的提高和文化水准的提高也是一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能达到的高度便不可估量。这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全体社会成员在指导思想上达到一致的可能性,也具有指导思想与文化知识达到一致的可能性。要把这两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广大农民除了思想解放之外,精神解放中的文化解放便是举足轻重的事情。只有广大农民都有极高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同时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知识,我们才能够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已经达到了应有的高度。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达到高度的标志,不仅仅是广大农民思想上的精神解放,而且是广大农民文化上的精神解放,二者缺一不可。

  现在,我国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由于种种干扰,我们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估计必须实事求是,目前或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里,还仅仅处于打基础、起步的阶段,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还在后头。这就要求我们要特别加以重视并给予精心的指导。

  (这是作者发表在《学术研究》1986年第1期的论文,多家报刊转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