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试论中间矛盾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的。如何全面地认识这些矛盾的规定性及其地位和作用,这是必须不断研究的课题。关于这些问题,毛泽东早已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曾经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毛泽东这里所说的“其他矛盾”,过去历来被解释为次要矛盾。我们则认为,所谓“其他矛盾”,不仅包含次要矛盾,还有一种矛盾,叫中间矛盾。任何事物、任何过程的内部及其相互间存在的矛盾群,都不仅仅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其间还有中间矛盾。正确认识中间矛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提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哲学问题。下面仅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们。

  一

  关于中间矛盾,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未十分明确提出这个概念,但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和思想,还是极其丰富和深刻的。

  黑格尔在《大逻辑》中说过:界限是中介,某物与他物通过这个中介,既是又不是。同时又指出:界限中不平静,它在界限中就是内在矛盾,矛盾使它超出自身。他举例说,花朵开放之时,花蕾消逝,花蕾是被花朵否定了;同样,结果之时,花朵又被果实所代替。在这里,黑格尔是从过程来考察矛盾的。过程作为一个矛盾群,包含着主要矛盾、中间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对立和斗争。过程的运动和发展,实质就是这些矛盾在斗争中相互否定和转化。黑格尔所说的“花蕾”、“花朵”和“果实”,各各都是一对矛盾,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相互之间的否定,就是矛盾的否定。在他看来,这些花蕾、花朵、果实等形式彼此不同,但它们的流动性却使它们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环节。因此,他尖鋭地批评人们用片面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矛盾的观点,提出要从这种片面性中解放出来,在看起来是冲突着的形态里,认识事物和过程内部相辅相成的环节。可以看到,在黑格尔的矛盾学说中,已经触及到了矛盾群体中的中间矛盾,只是他把这种矛盾纳入“中介”理论,把它看成是事物与事物、过程与过程之间的中间环节或界限状态。他认为,某物与他物通过这个“中介”构成矛盾状态,形成矛盾运动,便产生既是某物又不是某物、既是他物又不是他物的中间环节。这同花蕾到花朵再到果实一样,花朵是花蕾和果实之间的界限状态,既是花蕾又不是花蕾,既是果实又不是果实,在形式上别于花蕾和果实,因此成为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中间环节。在这里,作为中间环节的花朵,不仅本身是矛盾的统一体的组成部分,而且分别与花蕾和果实构成矛盾关系。因此,作为中间环节的花朵,其实就是从花蕾到果实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矛盾群中的中间矛盾。同样,花蕾和果实也在过程的一定条件下,表现为作为中间环节的中间矛盾。黑格尔从“中介”理论出发,告诫人们对事物及其过程,不在矛盾着的对立中认识中间环节,就不会取得全面性的认识。可以说,黑格尔强调的“中介”、中间环节的地位和作用,实际上就是肯定中间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矛盾学说时,一方面吸取了黑格尔关于“中介”理论的合理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批判了其消极的东西。马克思说,黑格尔在社会领域,总是企图藉助于等级、政府作为中介,来消除市民社会和国王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企图把这种中介作用说成是逻辑的思辨奥秘,是合乎理性的关系。然而,这样用中介来调和矛盾的对立,是不能掩盖现实的矛盾的。因为这种中介本身,与其说是中介的存在,不如说是矛盾的存在。譬如说,作为国王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中介的立法权的等级和政府这两个要素,它们的对立尖鋭到随时可能发生斗争的地步,甚至于还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性质。不仅如此,中介还可以变成极端,最初被规定为两个极端的中介,自己在运动中将成为一个极端。就象夫妻吵架时医生劝解的故事上说的,医生本来想当调解人,然而最后却适得其反,医生自己也和妻子或丈夫争吵起来,成了矛盾一方,和夫妻双方构成了复杂的矛盾关系。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中介问题的明确表述:一、黑格尔把中介理论应用到社会领域里作为调和与消除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的东西,这是消极的唯心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反映。二、究其实质而言,中介本身,与其说是中介的存在,还不如说是矛盾的存在,中介本身矛盾着的诸要素是既对立又斗争,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才是中介问题实质性的东西。三、中介在自己的运动中将成为一个极端,成为矛盾的一方,与规定中介的两极构成复杂的矛盾关系,这是中介这一矛盾在复杂事物中必然存在的重要表现。所以,在马克思看来,被黑格尔称为中介的东西,实质就是中介矛盾、中间矛盾。

  在列宁的著作中,类似中间矛盾的有关论述,也是十分突出的。他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明确指出:“一切都是互为中介( Vermitelt),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打倒天国——整个世界(过程)的有规律的联系。” “仅仅‘相互作用’——空洞无物”,“需要有中介(联系)”。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等的错误》一文中,列宁还强调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列宁的这些论述,归结起来就是:一、强调“中介”是发展过程的中间环节。没有“中介”就构不成事物能相互作用。我们知道,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证明,传递宏观电磁相互作用的引力场,微观粒子相互作用的虚光子,强子间传递强相互作用的л介子,强子内部层子间传递强相互作用的胶子等,都是“中介”物,都是中间环节。在这里,所谓“引力场”、“虚光子”、“л介子”、“胶子”等这些表现“中介”或中间环节的东西,从矛盾的关系来看,它们都各自与自己的两极有质的区别,幷发生相互作用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所有这些“中介”、中间环节在现实的事物和过程中,实际上就成为中间状态的矛盾,即中间矛盾。如果没有这些中间矛盾,事物或过程作为一个矛盾群,其内部的各种矛盾就不可能联系起来,在现实上构成一个矛盾群体。二、列宁教导我们,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否则,就会产生错误和出现僵化。所谓“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在现实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也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都是一些矛盾的“方面”、“联系”和“中介”。即是说,从矛盾总体结构来看,都处于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以及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中间矛盾中的“方面”、“联系”和“中介”。因此,认识事物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就是全面认识事物的矛盾,即不仅认识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认识其中间矛盾。

  至于毛泽东,他在各个时期所写的著作中,对于中间矛盾这一现象,也有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揭示。一、他很早就从“敌友我”的角度,来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阶级关系。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个“中间阶级”不仅在经济地位上有别于地主买办阶级与无产阶级,而且在由经济地位决定的政治态度上也有别于这些阶级,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中国民主革命具有“矛盾的态度”——在受着外资打击、军阀压迫感觉到痛苦时,需要革命,赞成反帝反军阀的革命行动;但当革命在国内有本国无产阶级的勇猛参加,在国外有国际无产阶级的积极援助时,他们又怀疑革命。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矛盾着的这两种态度,即矛盾着的二重性,正是这个“中间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众多的社会阶级矛盾中,作为中间矛盾存在的重要表现。二、毛泽东十分注意从“左中右”的角度,来分析我国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对象营垒中的矛盾状况。例如对国民党的组成,毛泽东指出,国民党是个由复杂成份组成的党,其中有顽固派,有中间派,也有进步派,整个国民党并不就等于顽固派。在国民党中,顽固派还站在支配其党的政策的地位,但在数量上只占少数,它的大多数党员(很多是挂名党员)并不一定是顽固派。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才能利用他们的矛盾,采取分别对待的政策,用极大的力量去团结国民党中的中间派和进步派。毛泽东对民主革命时期国民党内“左中右”的分析,是他在我国革命战争年代里形成和制定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力量,孤立打击顽固派”的一整套策略方针的具体运用。三、毛泽东经常从“先进、中间和后进”这个角度来分析我党内外思想的状况。例如,他对党内思想状况的分析就是这样。在《党内团结的辩证法》一文中,毛泽东指出,有些人似乎认为,一进了党就是圣人,没有分歧,没有误会,不能分析,就是铁板一块,整齐划一。好象一进了党,就是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实有各种各样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百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九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八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七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六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百分之五十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只有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这段话,说明党内思想有先进、中间和后进三种状况。如果不对中间和后进状况做细致、深入、长期的思想转化工作,党的团结就不能巩固,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四,在毛泽东的晚年,他还从一、二、三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国际事务中反霸统一战线的建立,指出苏美两霸是第一世界,发展中的国家为第三世界,介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的一些发达国家为第二世界。我们注意了第二世界这个中间环节、中间矛盾,就能更好地结成广泛的反霸统一战线,全世界反霸斗争的力量就更加强大。上述的“中间阶级”、“中间派”、“中间力量”和“第二世界”,等等,实质本身就是矛盾,就是处于各种矛盾统一体中的中间矛盾。这说明,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中间矛盾这一概念,但在他的理论和实践中,论述和运用中间矛盾的思想,是非常普遍的。

  由此可见,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等人对中间矛盾问题,都有过许多论述。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问题,沿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路径,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探讨,不断地进行概括和提炼,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和理论。

  二

  在事物或过程的矛盾群中,所谓中间矛盾,就是联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在事物或过程的发展中处于中间运动状态的矛盾。中间矛盾由于自己在矛盾群中的特殊位置,因此,具有特有的规定性,在事物或过程的运动和发展中,起着其他矛盾不可取代的作用。

  中间矛盾是由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互相规定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明确地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间矛盾属于“其他”矛盾之列,它和次要矛盾,都是由那个主要矛盾所领导,所决定的,都是处于次要或服从的地位,这是中间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共同点。但同时,中间矛盾与次要矛盾有构成矛盾的关系,又受次要矛盾的规定,具有与次要矛盾不同的特点。相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言,中间矛盾是介乎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这一矛盾的双方,既与主要矛盾相联结,又与次要矛盾相联结。它们彼此之间,既可以水火不容,尖鋭对立,又可以相互融合,不分彼此,对立双方持一种特殊状态。而“其他矛盾”中的次要矛盾,则不具备中间矛盾的这种状态,在矛盾群体中明显处于次要的地位,表现为与主要矛盾相反相成的极端。由于中间矛盾同次要矛盾的存在状态不同,由主要矛盾所规定和支配的“其他矛盾”就必然发生分化而呈现出两种不同状态的矛盾。看不到这种情况,或者根本否定这种情况,就会把“其他矛盾”都当作次要矛盾,这就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正确态度。

  中间矛盾在矛盾群体中,从而在事物或过程内部及其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所以能够共处于一个统一体,构成现实的事物或过程的运动,就在于中间矛盾的存在及其“纽结”作用的发挥。黑格尔认为,可以把事物或过程之间的联系看成是一个“中介过程”,其中“每一方都是对方的中介,每一方都通过对方作为中项的这种中介作用自己同它相结合、相联系;幷且每一方对它自己和对它的对方都是直接地自为存在着的东西”。在事物或过程中,作为两极相对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彼此之间的联系就是黑格尔所谓的“中介过程”。二者之所以能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取得暂时的均衡状态,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只是通过一个第三者才与它的对立面结合起来”。在这里,这个“第三者”作为“中项”,就成为把两个极端互相介绍给对方的“服务员”。中间矛盾由于其特殊的状态和作用,矛盾群体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都必然要向中间矛盾渗透,争取中间矛盾对自己起积极作用和对对方起消极作用,以维持和发展自己的存在状态。因此,中间矛盾的存在及其作用的发挥,是要或大或小地制约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介入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的对立、斗争,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影响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

  中间矛盾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一定条件下,与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会发生相互转化。黑格尔说:“作为中介的东西,一定是被中介的双方在它那里合而为一的那种东西”,但界限内自身存在矛盾并通过这个矛盾而被驱动而超出自身。(《大逻辑》)黑格尔这里所说的内部充满冲突的“合而为一”的“东西”,以潜在形态来看,可以称为中介,而以现实的中介对立双方的相对稳定的环节来看,则实质是过渡形态的矛盾,即中间矛盾。在矛盾群体中,它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样,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出于它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它又不可能具有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那样的稳定性。它内部的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总是受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属性的存在及运动状态的制约。这作为相对独立的矛盾,由于受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影响,常常具有过渡的性质。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的那样:“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东西能够统一起来,又能够互相转化;无此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不能转化。”中间矛盾既然具有过渡的性质,它就无时无处不处于运动过程之中,使其呈现出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具有一种比较地薄弱的稳定性。在矛盾群体中,它和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一样,总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被驱动而超出自身,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中间矛盾转化,又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它在矛盾群体中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转化,一般是在一定条件下直接进行的。虽然它的这种转化不能离开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都不具“中项”即第三者的性质,而是直接依赖于中间矛盾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直接联系。例如,民族资产阶级和我们之间的矛盾,在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是个中间矛盾;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则直接转化为主要矛盾。而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已直接转化为劳动阶级,它和我们之间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次要矛盾。在这里,无产阶级龢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在运动中自身进行的转化,就是中间矛盾直接转化的一种表现。

  然而,主要矛盾向着次要矛盾的转化,或次要矛盾向着主要矛盾的转化,则往往不能跨越中间矛盾而直接进行。就是说,它们的相互转化,一般要通过中间矛盾,才能发生联系,才能相互转化。黑格尔说过,中介的环节在一切地方、一切事物、每一个概念中都可以找到。正因为这样,可以把中间矛盾看成是它们相互转化的积极环节和“服务员”。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通过”中间矛盾之时,必然会出现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这场争夺战的谁胜谁负,取决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内部对立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它们各自给予中间矛盾带来多大的影响,从而迫使中间矛盾内部潜在着的对立双方现实化、明确化和趋向化。在一定条件下,中间矛盾内部潜在着的主要矛盾的因素和次要矛盾的因素在彼此的对立和斗争,由于次要矛盾不断加强的影响,中间矛盾内部的次要矛盾的因素逐渐取得主导地位,从而成为新的主要矛盾的因素,而原来主要矛盾的因素则变成新的次要矛盾的因素,使中间矛盾成为在联结中加强原来次要矛盾的地位,最后使矛盾群体中的原来的次要矛盾转化为新的主要矛盾。反之亦然。    

  需要说明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的诸矛盾中,为什么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与中间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可以直接进行,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却不能直接进行呢?这是由复杂事物发展过程的诸矛盾,即主要矛盾、中间矛盾以及次要矛盾所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一般说来,中间矛盾作为居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矛盾,既接近于主要矛盾,又接近于次要矛盾;既具有主要矛盾的因素,又具有次要矛盾的因素。因此,它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较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相互转化,更具有直接性。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却隔着一个中间矛盾,这就使它们之间的转化,首先必须同中间矛盾发生联系、发生斗争。

  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复杂事物可以一分为三,但矛盾内部只能一分为二。由于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质的多样性规定着该过程中矛盾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构成许多的矛盾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矛盾的关系,都呈现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和中间矛盾的关系,并使这些关系相互转化,形成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犬牙交错的矛盾运动。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复杂事物才成为复杂事物,才需要在复杂事物中不仅要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把握由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规定的中间矛盾,并借此寻找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何以能够发生转化的必然存在的那种联系。但是,我们强调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诸矛盾可以一分为三,并不等于说,矛盾内部也可以一分为三。我们认为,矛盾内部只能一分为二,只能由两个方面构成。不管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还是中间矛盾,在它们各自的内部,都是这样。我们并不赞成那种认为矛盾内部除了对立的两个方面之外,还存在第三个方面的观点。因此,中间矛盾论同所谓的“矛盾中间论”有着原则的区别:中间矛盾论,讲的是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诸矛盾可以一分为三,但矛盾内部只能一分为二;而“矛盾中间论”则认为,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还存在“矛盾中间”这个第三者。事物的中间矛盾,只是事物诸矛盾中的一种矛盾状态,而不是矛盾内部的一个方面、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原则区别是不能混淆的。

  总之,中间矛盾在矛盾群体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研究事物或过程的运动和发展,不能不给它以适当的肯定和认真的注意。

  三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矛盾群体,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长过程来看,它表现为过渡阶段,具有中间矛盾的性质;另方面,从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它本身又是一个存在着许多矛盾的矛盾群体。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走过了许多曲折的道路,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不少人都习惯于“不是正确,就是错误”,“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等等,这样一种絶对对立中思维的方式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做了不少蠢事。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就在于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因此,研究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对于顺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要了。

  首先,研究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是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脱胎而来的社会,它不免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同时,社会主义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同共产主义社会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又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根本性质的区别: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剥削制度已被消灭,生产资料公有,按劳分配,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点。看不到这种本质的区别,就必然混淆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界线,从而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必然的社会发展环节。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虽然从大处来看,在社会形态上不存在根本性质的区别,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却是发展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例如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更合理,但是只有在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以后纔可能实现。我们不能混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不同阶段,不能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必然的社会发展环节。由此可见,要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认识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

  其次,研究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建设这一重点的重要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相对落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们必须全力发展生产力,因此,经济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阶段一切工作的重点,是完全正确的。要真正把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就要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这一主要矛盾。而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必须研究和把握生产关系这一中间矛盾。因为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有直接的联系,又同上层建筑有直接的联系;生产力要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对上层建筑发生决定作用;上层建筑也要通过生产关系,才能对生产力发生反作用;而生产关系本身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则是直接的。所以,生产关系这一中间矛盾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能否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能否巩固、发展和不断完善,都与生产关系这一中间矛盾有关,或者说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生产关系具体存在形式及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也因为如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全面地、坚决地、有领导地改革生产关系中那些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要改革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状况,扫清各种障碍,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顺利地解决发展生产力这一主要矛盾,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一重点工作,使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着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物质保证。同时,也只有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会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最终实现。

  再次,研究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关系、阶级矛盾的重要前提。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剥削制度已被消灭,剥削阶级已不存在,阶级斗争理所当然地不再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它已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任务所代替。但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剥削阶级的不存在,并不意味着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也不存在,更不意味着新剥削分子不会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出来,而且,各种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分子,也还总是以各种不同形式和方法来同我们进行较量。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仍然存在,敌我矛盾仍然存在。然而,在社会主义现阶段,大量存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属于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幷且这两类矛盾会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因而也存在有中间矛盾。如果否定这种矛盾的存在,简单来个“非此即彼”,既不利于如实地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也不能更好地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或在阶级斗争面前存在麻痹思想这两种错误倾向。当前我们既要注意克服那种对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麻痹思想,一方面狠狠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的破坏活动,另方面又要坚持做好中间矛盾的转化工作。

  最后,研究和把握中间矛盾的问题,是做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思想转化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先进、中间和后进之分,而且先进与后进一般来说都是少数,大量存在着的是中间状态,通常所说的“两头小,中间大”,就是这种情况。我们过去强调“抓两头,带中间”,这种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应该说是有其作用的,但是它不能代替我们对中间状态这种特殊矛盾的解决。只抓“两头”,不抓“中间”,就不能带动“中间”,就会丢掉一大片。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处理好群众中的中间层问题,是万万不可粗心大意的。

  (这是作者与钟阳胜合写的论文,发表在《学术研究》1984年第3期内刊和《学术与探索》1984年第4期。文中首次提出了“中间矛盾”的新概念,引起了国内哲学界强烈反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第6期全文转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