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 序

  一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笔者在承继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参与发起和参与推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的30多年间,大部分工作都与这些研究会或学会相关的学科结下了不解之缘,所思所想所写所编的文字也大扺离不开这些领域及其必要的延伸。除个人或与合作者共着,或个人与合作者主编的60多部约3000万字的作品外,还有一批散杂无章的文献──包括学术观点的报导、学术研讨的发言、学术会议的讲话、学术探索的论文、学术传播的访谈、学术有感的心声和其他方面的文献,小部分曾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于2009年7月以《社会与文明漫说(1981—2000)》和《社会与文明漫谭(2001—2008)》两书正式出版,而这两书尚未选入的其他大部分包括编入中国精神文明学(意识社会学)大型丛书编委会2013年12月版的《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一书外的文献,则放入现在和明年由该社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与2014年另待出版的《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和《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四书之中。

  在2009年7月出版两书时笔者已写了自序,讲述已出版的两书和待出版的几书之总体用意何在。由于前两书是在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时所编,其书名因有“社会与文明”的“漫说”与“漫谭”,自序的介绍便以两书为主;现在或明年陆续出版的四书则是在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成立20周年庆典前后推出的,其书名也因有“文明与社会”的“漫议”、“漫论”、“漫讲”与“漫话”,自然地,在这一自序中需要对四书作些简介和谈些感想。

  二

  《文明与社会漫议(1980—1989)》是四书之一,共选了近80篇文献。它记録了笔者时任《学术研究》杂志哲学与社会学编辑在该领域内个人写作或与友人合作的主要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20世纪的80年代,改革开放促进了广东哲学社会科学的逐步繁荣与发展,尤其是哲学界对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两变”研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作为社会主义重要特征的精神文明建设专题的研究,更为笔者原创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钱学森语)做了方方面面的铺垫。其中笔者较早提出了一批全新的观点,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个完整体系”的观点,“质层结构”的观点、“中间矛盾”的观点,城乡社区、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企业事业、家庭个人等精神文明建设和精神生产、精神产品及其转让等观点,直到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关系等一系列主要观点,都成为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构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支撑。

  《文明与社会漫论(1990—1999)》是四书之二,共选了近100篇文献。这一时期是全国各地最为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时期。在这种背景下,笔者主编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的专著《精神文明学论纲》于1990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正式出版;接着,中共广东省委等主办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于1992年7月正式成立;紧接着,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和省社科联等联合主办并以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命名的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也于1993年12月宣告问世。这三件事合而为一,配合省委和学会组织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便成了笔者的主要工作。在此期间,出于不断深化和完善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研究的需要,笔者提出的一批全新观点,如人类公德体系的观点、新时期职业道德建设的观点、在市场经济中锤炼人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和养成健康人格风范的观点、家庭文化全面发展龢民族凝聚17个子系统的观点,以及精神文明学三大本体层次的观点等,多在四书之二里有较为集中的展示。

  《文明与社会漫讲(2000—2009)》是四书之三,共选了近80篇文献。本着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笔者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字,还是咬住精神文明学学科体系这一主题的深化与完善不放,同时运用精神文明学的基本原理来阐发以德治国论、先进文化论、广东人精神论、社会和谐与文化和谐论等以强化精神文明学的理论建设。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顾、总结从1979年以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尤其是广东率先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创精神文明学的时代背景、漫长历程、主要成果、学术奉献和存在问题,以便寻求新的突破与新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和广东省社会学学会等如前两个时期一样,开展的研讨会、调研会、座谈会、讲演会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以及推出的所有学术著作或论文,都是围遶上述宗旨来践行的。因此,四书之三的内容也较丰富多样。

  《文明与社会漫话(2010—2013)》是四书之四,共选了近60篇文献。如果说,四书之一是笔者于20世纪80年代对精神文明学孕育和形成的部分记録,四书之二和之三是笔者于20世纪最后10年和21世纪前10年对精神文明学深化和完善时期的部分展示,那么,四书之四则是笔者近几年来寻求精神文明学的突破和飞跃时期。固然,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和21世纪前10年,笔者曾以家庭文化学、民族凝聚学和市场人本学作为精神文明学的三大支点和三大层次幷发表了一批文章,可说是寻求精神文明学的突破和飞跃的尝试,但因多种缘由而未能如愿地完成既有的设想。直到最近几年,在文化强国梦、海洋强国梦的感召下,笔者也随之把文化强国与海洋强国这两大主题有机地放进精神文明学中交互起来研究,既形成了文化强国、强省、强医、强会和强海的一批文章,更寻找到了精神文明学在新时期如何突破和飞跃的新契机──依据钱学森教授关于精神文明学也即意识社会学的重要观点,便将精神文明学从陆地社会引向海洋社会,并运用精神文明学的基本原理来构建国内外空缺的海洋社会学的全新体系。这在四书之四中均有所体现。

  三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四书的编排形式与2009年7月出版的《社会与文明漫说(1981—2000)》和《社会与文明漫谭(2001—2008)》相近,大扺按年份先后逐次展开;这两书已收进有关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方面的文献不再选入四书之中;四书收进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方面的文献凡在两书中已有的不另,未收的则选取若干主要的,其他大部分有待广东省社会学学会30周年(1985—2015)庆典时才作安排;仅因四书篇幅过长,故把絶大部分专门记録精神文明学会活动的相关报导等单独编成《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作为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庆典的专项用书。总而言之,前两书和现在四书与《文明自觉的攀越──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20周年(1993—2013)纪程》一书,起码可以当作研究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首创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史料积累来看,它们不仅是笔者个人散杂文字的罗列,也是许多同仁共同推进两个学会和两大新兴学科发展历程的部分史记。

  需要说明的是,四书主要讲精神文明学创设前的理论准备、创设后的理论完善和21世纪现今的理论突破,是历经30多年漫长岁月的。这使笔者产生了许多感慨。仅从做人的角度看,感慨之一是要尽量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二是要尽量养成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公心,己欲达则达人;之三是要尽量发挥一技之长或兴趣爱好,办些实事和留下一点文化足印,做个纯粹的文化人。从做学问的角度看,一要学有专注,心不旁鹜,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二要甘于寂寞,勤于思考,言必有据才能自立于学林之中;三要经世致用,敢于开拓,善于创新才能回报社会和服务社会。以上关于做人和做学问的几点感慨,是笔者对30多年文字生涯的反复自省和致力追求,也可说是四书中字里行间后面的潜台词,但愿有心的读者能够体味与共享。

  需要说明的是,在文化强国梦和海洋强国梦还刚刚开始做、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尚有大量的障碍未曾破除的情况下,既与文化强国梦、海洋强国梦联系在一起,又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新兴学科精神文明学和海洋社会学的命运无疑还要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对此应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和十分艰辛的奋斗。但无论如何,坚持就有前景。因此寄厚望于后来者能够执着行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之一的两大新兴学科持续走向全国和走向世界闯出更新的天地。这便是四书自序的归结所在和托付所在。

  范英

  2013年7月20日于裕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