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12选后台湾政治生态

  经历此次“大选”的最新洗牌,台湾的政治生态呈现以下特点:
  
  一、两大党结构定型,中间势力的影响力有限
  
  此次选举中间势力(亲民党、台联党、无党联盟)获得政党票一共近280万,得票率20.8%,但毕竟是分散投给不同的候选人,所以这280万并非一支统一的力量;中间势力获得立委共9席(各3席),如果这9席全部支持民进党,能使民进党在“立法院”过半,那样中间势力即可成为“关键少数”;问题是这次国民党一家64席已经稳定过半,更何况这9席分属三家,而亲民党和台联党因为分处政治光谱的两端,很难合作;无党籍的3席以往也多支持国民党;这就意味着不存在所谓“关键少数”的可能。总之,选举结果再次证明了只有两大党才拥有真正左右政局的实力,中间势力的影响力有限。
  
  二、国民党优势明显
  
  基本盘大于緑营。此次选举,如果把宋楚瑜的得票也算作蓝营的得票,那么蓝緑基本上还是保持55%对45%的优势。
  
  执政优势和国会优势。64席立委,加上亲民党3席和无党籍3席,在“立法院”已经稳占优势。“中央”和地方17个县市的执政权,拥有大量行政资源供利用。由于民进党没有基层组织,使国民党在基层的实力更加雄厚,90%以上的乡镇市长乃至村里长都被国民党囊括。
  
  有大陆支持,而且有美国、日本的暗挺甚至明挺。
  
  内部团结明显加强。宋楚瑜因“惨败”已几乎成为“政治废物”,虽亲民党仍有三席立委,但在现实政治运作中并无所谓“关键少数”的作用可供发挥,在蓝营内部的影响力几乎等于零。以连战为代表的“元老派”也接受了“边缘化”的现状。而“本土派”的最重要代表王金平,因为是以“不分区立委”的身份担任立法院长,实际上也完全被马握在手心,可以随时撤换。国民党籍的“立法委员”和县市长,大多是马提拔、辅选的。现在马已经完全实现对国民党党机器的掌控,党内也不存在任何能挑战马的派系和人物。
  
  世代交替接近完成。马任用了许多年青人加入其竞选团队;现在国民党党机器的一级主管都已经年轻化。国民党籍的立委、县市长也大多实现了年轻化;接班梯队基本成型。(如无意外就是吴敦义、朱立伦)比较明显的弱势是还缺乏能在南部打赢选战的人才。
  
  坚持改革。马坚持“党产信托”,使国民党在选举中不用再背负“黑金”的包袱;马为了“拒絶贿选”而不惜得罪地方派系,包括拒絶提名地方派系推出的人选,这股“狠劲”连民进党里“割喉割到断”的邱义仁都自叹不如;在提名作业(权力分配)上采取公开竞争与民调结合的新方法,杜絶暗盘交易,为此宁肯“逼反”宋楚瑜也不愿妥协;国民党提出的不分区立委名单也明显比民进党的名单更受到社会的好评。
  
  基于以上优势,到2014年台湾的“七合一”选举,国民党赢的可能性理应超过民进党。至少与2010年相比,緑营在新北市很难重复蔡英文曾造成的声势,而在高雄市,国民党又多了一员从緑营拉出来的悍将——杨秋兴,虽然未必能造成翻盘效果,但攻击力不容民进党小歔。不过以上分析只是以目前两党实力对比为依据,毕竟两年后鹿死谁手,还要看马英九的执政成绩如何。
  
  三、民进党政策进入发展瓶颈
  
  (一)派系倾轧、群龙无首
  
  与国民党已经“定于一尊”恰恰形成鲜明对比,民进党内各派系内斗不休。围绕即将于5月份进行的党主席选举,苏贞昌是最热门人选,但因为其“老天王”的形象难以让党内中生代、新生代接受,加之苏与谢长廷有宿怨、与蔡英文也有很深刻的矛盾,“挺苏”势力与“卡苏”势力暗中较量十分激烈。出身新潮流系的苏焕智近年与新系渐趋疏远,其宣布参选党主席,被认为是“中生代发出了夺权信号”。为了争夺地方党部主委,双北呈现出苏、蔡对决氛围。苏系有意让子弟兵张基长争取台北市党部主委,蔡英文则倾向支持谢系现任台北市党部主委庄瑞雄连任;在新北,被视为“英系”的党发言人罗致政可望参与角逐,直接挑战苏系子弟兵、新北市议员张宏陆;在南部县市,新潮流系也与非新系人马展开混战。
  
  (二)天王恋栈,世代交替步履蹒跚
  
  与国民党已经接近完成世代交替相反,民进党内的几大天王没有一个安心准备“淡出”,甚至关在狱里的陈水扁都不老实,不断指使其子陈致中蠢蠢欲动。虽然党内的年青人公开喊出了“世代交替”的口号,但目前看不到真正实现的可能。最有可能的党主席人选还是苏贞昌。
  
  (三)党务改造阻力重重
  
  蔡英文担任党主席期间,提出角色转型的诉求。蔡败选去职后,民进党还是否要转型引人疑问。近日,与蔡关系密切的陈其迈提议,民进党应由“外造政党”逐步内化为“内造政党、柔性政党”,中常会由“党团三长”、县市首长或地方议会干部组成,党主席选举除党员投票外也应纳入社会大众意见。3月4日,表态参选党主席的前台南县长苏焕智主张民进党应从“选举机器”转型为以服务和政策为导向的“新公民运动中心”,将政策会提升为“影子内阁”,将“新境界文教基金会”智库转型为以政策为导向的台湾新公民运动推动中心。3月14日,民进党中央成立了以青壮派为主的“党务改革小组”,希望切实推动党务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形势。但以上诉求皆需等待新任党主席产生,最后能否被采纳都很难说。由于党内有人根本不承认有所谓“人头党员”的问题存在,因此即使未来党务改革方案出炉,也可能连困扰民进党多年的“人头党员”及与之相关的党员投票权问题都解决不了。
  
  在检讨今年选举失利的报告中,民进党强调“基层经营不足”是其败选的主因之一,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强化深耕基层。近期,在陈菊指示下,党内正积极评估仿效国民党,在最基层设置常态化的服务处,培养地方组织人才,强化民进党的第一线作战力量。与此同时,民进党还考虑将在花莲、基隆、苗栗3地试办的“选区服务中心”扩大到全台38个艰困选区,不分区“立委”也将到各选区服务中心设点,以加深基层经营。但由于民进党不像国民党那样设立基层党部,仅靠设立服务处,很难解决基层实力不足的问题;想在村里长等基层公职席次上与国民党抗衡,难度不小。
  
  (四)两岸政策调整不易
  
  败选检讨期间,党内不同派系针对两岸政策调整各抒己见,谢长廷甚至抛出“必要时可修改‘台独党纲’”的论调,然而检讨报告并未深刻检讨“台独”路线,引发外界,甚至民进党内有识之士的不满。民进党目前已进入权力重组阶段,无论是党主席、党代表选举,还是地方党部主委、地方党代表选举,无不采取党员投票方式进行,加之党内“基本教义派”对两岸政策调整的掣肘仍然存在,志在争取相关党职的派系要员更不太可能提出引起激烈党内纷争的两岸政策主张。
  
  3月15~17日,民进党发言人罗致政等三人参加在云南腾冲举行的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再次让外界对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变革充满期待。不过,罗等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营造和解氛围”,远谈不上什么“大陆政策转型”。一切均等到新的党主席选出来再说。
  
  有分析人士指出,无论谁担任民进党党主席,他都很难大幅调整两岸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台独”是民进党的旗帜和招牌,砸这块招牌对任何民进党人而言都是风险很大的事情;《新新闻》2月份最新民调显示,虽有66.8%的民众认为民进党不应排斥与大陆的交往,但也有33.4%的民众表态不认同废除“台独党纲”。这表明,“台独”路线在岛内仍有一定市场。在此情况下,若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极有可能造成这部分支持者出走,同时在蓝緑对立的二元政治结构下,也不可能争取到蓝营选票,最终落个“鸡飞蛋打”的下场。因此,估计民进党在未来四年,其所谓的“两岸路线调整”不会超过蔡英文任主席的时期,其“台独”政党的根本属性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2012年4月18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