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独发展趋势研究

  一、台湾前途主张的分类
  
  研究台独的发展趋势问题,首先要明确台独的定义。以往曾有过许多关于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和台湾前途的论述及构想,抛开统派的意见不论,其它的论述、构想或多或少都与台独有关。这些言行其实可以归为三类,姑且称之为A/B/C三型。A型是不折不扣的台独,或曰是原教旨型的法理急独。B型是“一中两国”式的中间型,其右翼如“特殊两国论”、“第二共和”等是挂上了“特殊”、“第一共和”等伪装的台独,但其论述结构还是与原教旨的A型有明显不同;其左翼是“一中两宪”、“一中两府”之类的主张,其实质也是要“两国”,将来如加以修正后能否为我所用仍有可研究的余地。C型显然不能说是台独,但它又与B型的很多主张纠缠在一起,如果B型被定为台独,那C型或多或少的与台独有共通点。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这三种型虽然都与台独有关,但决不都是台独论述,而是对于台湾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三种主张,它们彼此之间或许是相通的,但也是有重大区别的,不应简单将其都视为台独的不同表述形态,对三者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以下把A/B/C三种主张的异同列表展示如下(表1):
  
  表格(略)
  
  二、A型(法理急独)将趋于式微
  
  以上三种类型中的第一种即法理急独,虽然在陈水扁执政后期活动很嚣张,声势造得很大,但其实已是强弩之末,未来将日趋式微。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
  
  (一)从岛内民意结构看,经过陈水扁八年倒行逆施的统治,台湾人民“受够了、也忍够了”。在3月大选之前,国民党先是在2006年取得了县市长选举的压倒性胜利(17席比6席);随后的直辖市长选举,蓝营本有希望夺回高雄市长位子,虽未如愿但后来法院判定緑营有舞弊行为,蓝营赢了民心;继而是今年1月的“立委”选举,蓝营席卷81席,控制了“立院”四分之三以上席位。这一连串胜利表明蓝营已经获得了一个比较稳定、而且占较大优势的民意份额。60%左右的台湾选民,已经接受中国国民党是台湾的本土政党,也已经接受“中华民国”的国家认同,不再视台湾的整个政法系统为“外来政权”,不愿支持先推倒“中华民国”再建构“台湾国”的“体制外革命”道路。
  
  但陈水扁却无视这种民意结构的转变,仍以为用“本土认同”、“爱台湾”、“卖台”之类的传统战法就可以打倒国民党。陈把3月的台湾领导人选举定位为“认同台湾”与“认同中国”之战,緑营的选战主轴先是“公投绑大选”,突出宣传“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到选举后期,谢苏不再多谈“公投”,转为主打“一中市场”,但其背后的思考逻辑一以贯之,即认为要想证明你真的“认同台湾”,就必须搞“台独”、就必须“反中”;而蓝营则认为“台独”和“反中”恰恰是害台湾,“认同台湾”就要反台独,同时要守住“不统”的底线,但“不统”不等于“反中”,“不统”的同时可以“亲中”。所以,这场选举固然不能视为“统独之战”,因为国民党并不代表“统”,但无疑是“台独”与“反独”之战,是“反中”与“亲中”之战。
  
  3月22日,台湾选民做出了裁判:谢苏得票率42%,仅仅守住基本盘,说明民进党8年执政,其社会基础毫无成长。马英九以221万票的压倒性优势胜出,而“入联”和“返联”两项公投均因领票人数达不到够资格选举人半数以上的标准(均不足36%)而流产,说明台湾的多数选民支持了“反独”和“亲中”的路线。
  
  (二)从国际大环境看,经过我努力工作,国际社会普遍表示了不支持或者反对台湾当局“入联公投”的立场,而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表态和举措。原来台独分子一相情愿地认定无论他们走多远,最后都能得到美国的援助,但在这次选举过程中,他们痛苦的发现:美国不但自始至终对“入联公投”予以强烈批判和抵制,而且美国对“入联公投”的定性与中国几乎一样,更有甚者,在选前最后一刻,美国压住夏馨不许其在緑营的场子现身、同时安排包道格发表谈话为马英九的緑卡问题解套;选举刚过,布什马上以“超规格”的方式亲自向马英九致贺。凡此种种,清楚显示出美国不仅不支持台独,而且在台独违背美国意志“乱搞”的情况下,美国会主动出手“修理”台独,这大大动摇了台独分子对美国的信心。
  
  (三)台独内部也在分化:李登辉改口说他从未讲过台独,并且在“立委”和“总统”两次选举中都以“忘带通知书”为由拒领公投票。民进党内最具组织性和战斗力的“新潮流系”虽然仍坚持追求台独的终极目标,但对于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已经显露较强的兴趣,推动把台独诉求向更“柔性化”的方向调整。谢长廷在竞选中也要打“和解共生”的旗子,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主张。连基本教义派的代表辜宽敏,也公开登广报赞成“第二共和”,(对辜而言,接受第二共和就意味承认第一共和,而第一共和就是“一中”)说明最死硬的台独分子也意识到法理急独的市场已经殆尽。
  
  (四)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反台独”力量或称“亲中”力量不仅已经控制了大多数地方政权,而且牢牢掌握了“立法院”四分之三的优势,到五月即将掌握从“总统”到各部门的全部行政大权。虽然马英九在选举中说了一些我们不爱听的话,但纵观这个人几十年的表现,再考虑到其家庭背景、对其有影响力的幕僚及其身边亲信的政治倾向,我们可以相信马是一个有中华民族情结的人、是一个有迈向统一意愿的人、是一个热爱中国的人,问题是他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按自己的心愿办事。像马这样有“中国情结”、有外省人背景、而又能够在台湾掌握最高权力的人,未来三十年间极可能没有第二个,因此马领导的四年乃至八年是我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段机遇期内,马不但不会推动“台湾正名”、“入联公投”之类的法理急独,也不会推动改教科书、改路名之类的“去中国化”,而且为了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的永续发展,马固然要落实国民党的本土化,但更要密切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更要以两岸关系的切实发展为政绩。只有真正改善了同大陆的关系,中国国民党才能同民进党相区隔。马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内部对台独的抵制,势将构成台独发展的巨大障碍。
  
  (五)我对台武力威慑已经奏效,至少台湾多数人相信如果台湾贸然推动法理急独,早晚会将两岸带入战争。在此背景下,今后台湾当局的任何负责人(无论蓝緑)即使想坚持与我对抗,也要选一个能得到美国同情和支持的对抗方式、选一个既能显示与我“不同”又能避免两岸“最后摊牌”的对抗方式,为此必须与法理急独拉开距离。
  
  三、B型(一中两国)将成为未来两岸较量的核心议题
  
  预计马英九执政后,两岸在台湾前途问题上的较量迟早会转到“一中两国”的问题上。“一中两国”的主张有多种表现形式,包容蓝、緑不同立场,当蓝緑都向中间靠的时候,“一中两国”就是中间选项。
  
  在我反分裂法的高压之下、在美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支持“一中”的情况下,緑营也知道原教旨的台独难以成功,不得不调整路线,其调整方式就是象征性地戴一顶“一中”的帽子,换取我同意把两岸变成“两国”。如“特殊两国论”中的“特殊”即暗示在过去时和将来时上都是“一中”——过去中华民国曾代表中国、未来统一后又回到中国框架内,在此前提下强调当前是“阶段性的两国”。“第二共和”的前提是承认“第一共和”,而第一共和就是“一中”,李登辉曾说他主张的“特殊两国论”就是“第二共和”,而陈水扁、谢长廷、辜宽敏等都发表过赞成“第二共和”的言论。原来陈水扁选择2008年大选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入联公投”,而是以“第二共和”为基本构想的“宪改”,“第二共和”才真正反映了緑营系统化的思考和路线调整。
  
  緑营提出“第二共和”后,很多蓝营学者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不少蓝营要员对“第二共和”表示置疑甚至反对,但他们其实只是反陈水扁,并不反对实质与其相同只是名目不同的其它方案。马英九如果不同意中华民国是一国,他四年后就不必选了;而像黄光国、张亚中等蓝营学者提出的“一中两宪”、“一中两府”等版本,虽然以“两宪”、“两府”等含混些的名义代替“两国”以回避敏感点,但实际要的还是“两国”。
  
  由上所述,可知“一中两国”已经是蓝緑双方的共识。蓝緑都同意“中华民国是个主权独立国家”,实际辖区台澎金马、人口2300万、台湾未来前途由2300万台湾人民决定。区别在于緑营想尽量凸显“两国”而淡化“一中”,希望“国号”叫“台湾(中华民国)”;而蓝营则希望尽量多保留“一中”而模糊化处理“两国”,希望“国号”就叫“中华民国”或叫“中华民国(台湾)”。
  
  鉴于蓝营“一国两宪”、“一国两府”之类的主张尚缺乏明确的法理论述,相对而言比较有法理厚度的是“特殊两国论”和“第二共和”,而李登辉又自称“特殊两国论”就是“第二共和”,从第三者角度看这二者本质上也确实是一样的,所以表1以“第二共和”为“一中两国”的基本型。
  
  马英九本人或国民党内的少数人心里真正想维护的可能是表1中所列的C型,即国统纲领/维持现状型,这是一种既不违背“中华民国代表全中国”的国民党传统法理、又兼顾政治现实的论述,当年马英九做陆委会副主委时,曾参与过这套论述的制订。三二二后马的一些谈话,提出“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中华民国主权涵盖大陆”等言论,表明其内心想复归C型论述的强烈企图,实属难能可贵。但有多重压力迫使马英九越来越难以坚守这种回归国统纲领的C型论述,这些压力包括:
  
  (一)C型论述建立在“代表全中国”的法理基础之上,这与台湾的现实差距太远,台湾选民已不接受。在这次选举中,虽然多数人显示出反独、亲中的倾向,但同时也仍然坚持台湾的主体性,即站在台湾本位、台湾优先的立场上选择反独和“亲中”。选后几家民调显示,尽管两项公投都未通过,但赞成继续推动“入联”者仍占絶对多数。假设将来由于某些事件(如大陆与台湾在国际舞台的斗争加剧)导致两岸关系僵化甚至紧张,台湾的多数选民很容易从“亲中”变成“反中”。在长期不统一的情况下,台湾人民必然要不断强化对自身主体性的认知。国民党要在台湾生存发展,就必须向“本土化”的方向靠,必须发展能被本土选民认同的基本论述,这与是否搞台独无关。马英九在致力于改善与大陆关系的同时,必须非常小心地保持与“台湾主体性”的平衡,换言之即马在讲“一中”时,必须找一个能平衡“一中”的说法,现在马找的是“各表”,将来则不排除用“两国”或“模糊化的两国”来平衡“一中”。
  
  (二)此次谢苏得票544万;支持“入联公投”者为552万;“总统大选”投票率较以往降低4、5个百分点,论者公认是一部分緑营选民没出来投票,大约是70~80万人;支持者及潜在支持者相加,民进党仍有620万左右的民意基础。马英九推行任何措施都必须顾及这部分人的感受。緑营在大败后早晚要检讨其两岸政策,其修正方向必然是“虚幻一中、实质两国”。当緑营在“一中”问题上展现出妥协意向时,如果蓝营不能在“两国”问题上做相应妥协,蓝营将失去话语霸权,“卖台”的魔咒将再次发威。在未来四至八年台湾还将举行多次选举,緑营当然试图卷土重来。马英九的两岸政策必不断受緑营置疑和批判,当緑营质问马英九台湾的人口、辖区、是否拥有独立主权等问题时,马很难按C型表述的逻辑回答,将不得不采用B型的答案。
  
  (三)两岸关系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公权力合作的程度,像签订军事互信协议、签订和平协议之类的事情,都需要官方的直接互动,而其前提是相互承认,为此首先要解决台湾当局的法理地位问题,把“我是谁”讲清楚。而C型论述对“我是谁”的答案仍然延续“争中国正统”的内战逻辑,即使我方同意在这个问题上“各自表述”、让台湾保有其“自说自话”的模糊空间,吃亏的还是台湾,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正统在北京。马英九当然也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不会再坚持“争正统”的思路。在放弃了“我为国、你为匪”的思路后,马的唯一选择就是承认“你为国、我仍是国”,于是“两国”就出来了。马也深知他能否搞好经济的关键在于能否搞好两岸关系,而搞好两岸关系就必须对“一中”有承诺,但为了保住与我谈判时的对等地位,他又必须以“两国”做平衡,于是“一中两国”就出来了。
  
  (四)马英九的基本立场是经济上靠大陆、政治、安全上靠美国。而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政策调整方向就是以“一中”保证“不独”,但“一中”将渐渐空洞化;同时以事实上的“两国”保证“不统”,但“两国”不必说得太明确。马其实是唯美国“马首”是瞻,他仍会继续讲“一中”,但那可能只是“文化一中”、“地理一中”、“血缘一中”,至于政权甚至主权的层次,他则要讲“两国”,而且希望通过与我谈判将这种“一中两国”的框架合理化、制度化、合法化。
  
  综上所述,不能排除以下可能,即马英九某一天将摒弃C型即国统纲领式的论述,代之以B型论述,以“一中两国”为基本立场同我讨价还价。当然他不会简单地照搬已经被批臭了的“特殊两国论”或“第二共和”,而会找一个新的名目,对“一中”多一些坚持,对“两国”则做一些模糊化处理,以求留出两岸“各自表述”的空间,但是在岛内竞选、被别人逼问或某些特定场合,马也极可能把“两国”讲得很清楚,甚至不排除因此与我发生对抗的可能。
  
  四、工作建议(下略)

  (本文原为作者向某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作于2008年3月,即马英九刚刚当选还未就职之际。收入此书时删去了部分涉密内容,其余皆未改动,特此说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