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如何看待台湾民意变化趋势?

  一、台湾民意的变化予我方的启示
  
  多项民调结果显示:四年多的和平发展,台湾支持急速独立的人并没有增加,还是维持现状占多数。但认为自己不是中国人的人数在增加。如果这些民调反映的确实是真实的民意,那它对我们将提出什么样的启示和要求呢?
  
  首先,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台湾问题的本质。以前我们认为共产党天然与人民站在一起,天然代表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强调只是少数上层统治者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只是与一小撮台湾分裂势力有矛盾,相信台湾人民是被误导的。然而,台湾民主化以后,人民的要素进入两岸关系,两岸矛盾不再只是我们与台湾上层少数统治者的矛盾,我们与台湾人民也存在着一定的对抗性关系。台湾问题固然表现为我们同台湾当局的政治分歧,但更深层次上已经变成中央政府与台湾人民的关系问题。我们的很多政策诉求不能被台湾多数人接受,这是台湾当权者敢于“有恃无恐”挑衅大陆的根本原因。
  
  其次,它要求我们必须重新探索解决台湾问题的路径。我们常常讲“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虽然是“两个寄希望”,但工作的重点还是锁定在当局方面,做工作的方式也基本上属于传统的“统战工作”方式;对何谓“台湾问题”的解读,也主要是集中在对台湾当局的处理上,似乎解决了台湾当权者的问题(包括对其“待遇”做出妥善安排)就是解决了台湾问题。
  
  现在台湾当局通过选举改变了与人民的关系,这是传统的造反割据政权或前朝残余政权所没有的新特质。中国传统上处理割据政权的方式无外乎剿、抚两种,顶多再加上剿抚并用一种,但这对于今日的台湾当局都不适用。以前割据势力的代表性人物与人民无关,被剿是其个人的事,而现在如果用武力去剿灭台湾当局,台湾的选民必然是要奋力反抗的;以前对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可以招安,但现在我们不可能对2300万台湾人民搞统战,所以必须走出剿抚或剿抚并用的老路,找出一条双赢的政治统一的路子。统一的最终目的在于使两岸都取得安定发展,以整合两岸的资源为民族复兴加力,而非让原本在两岸中国人之间存在的政治分歧因为统一方式的简单化反倒愈演愈烈。促统的真解决必须建立在台湾人民接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至少要台湾的民众不强烈抵抗统一,做不到这一点,即使实现了武力统一,至多只能解决政权问题,但如果同台湾民众的矛盾激化,国际势必会有某些势力以“支持台湾人民”的理由介入,如此台湾问题将依然存在,可能得不偿失。现在大陆对台湾民众“文不能收其心,武不能夺其志”,如何争取台湾民心是真解决台湾问题最艰巨的挑战,也是过去我们党没有面临过的新任务。
  
  第三,往更高的层次认识,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人民观”。以往我们的宣传,人民永远是正确的,按照这种定理,既然“台独”是死路一条,它就必然不可能成为台湾人民的选择。按照同一个逻辑,既然人民永远是正确的,只要证明了人民选择台独,那大陆早晚要接受台独,民进党中就有很多人持这样的期待。现在我方必须认识到,人民也有可能犯错误,(希特勒、陈水扁都是民选的),我们不能总一厢情愿地相信台湾民众不支持“台独”,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不仅仅靠让利争取民心,也应包括对人民的引导和教育。我们不能单纯以“台湾民众是否接受”做为检验政策的标准,这个道理其实是与我们不能同意“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一致的。
  
  二、影响台湾民意走向的要素分析
  
  影响台湾民意走向的因素很复杂,就历史而言恐怕有以下几点:
  
  1.台湾人其实是中国人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
  
  从甲午至今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台湾走了一条与大陆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台湾同胞确实有一些不同于大陆民众的历史情怀和集体记忆,经历了一些特殊的苦难:先是“甲午割台”被祖国抛弃,被日本人视为亡国奴压迫了五十年;好不容易回归了祖国,很快又遭到国民党白色恐怖的杀戮;1949年后,台湾人面临法理上的国籍认同危机,他们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但“中华民国”又不被国际承认;到台湾去的外省人则饱尝离乡背景、妻离子散的痛苦。这些遭遇,使台湾人成为中华民族中最具悲情(被迫害感)的一个群体。由于“中华民族”的概念成为我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生命共同体的代称,是在甲午战后才逐步落实的,而许多台湾本省人尽管从血缘地缘、文化习俗、历史传承等多方面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但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观念架构仍觉陌生,缺乏认同这一点的个人经验;而1949年以后的两岸对峙,使台湾同胞更难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个命运共同体”。
  
  2.对“中央政府”特别是“中原政权”的相对疏离感
  
  1718年清廷严限渡台,迫使移民偷渡入台,使得清中叶后,偷渡客成为台湾移民社会之主要组成分子,而“偷渡客”在心态上把台湾视为“边陲”或“化外之地”,对统治中原的中央政府多少带有敬而远之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以致清时的台湾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的情景。(相对而言,客家人比福佬人的中原意识要强,历史上客家人对中央政府的拥护与合作也强于福佬人)。在日本人统治下,台湾人是被压迫的二等民族,自然更难产生对“日本中央”的归属感。及至国民党来台后,因为种种原因,也未能得到多数台湾人自觉的拥戴。跟随国民党来台的外省族群是相对而言最具中原意识和最服从中央政府的人群,但他们受“反共”意识形态的影响也最强,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央政府也“不服”。这些因素,使台湾多数人的“大一统”意识不像大陆人民那样强烈,对两岸“政治统一”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不高。
  
  除了历史因素外,更重要的还是“现代”因素,我看有这样几点:
  
  1.当年蒋氏父子坚持“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原因之一是在他们执政的多数时段内,“谁代表中国”的争端还未彻底解决,“中华民国”还在国际范围内有某种空间;而今不仅国际上早已公认“中国的代表在北京”,就连台湾内部一提起“中国”,絶大多数人都马上联想到是大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台湾只讲“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给国际上和岛内民众的印象自然就是台湾已经承认它是北京的“属下”,这是台湾多数人目前无法接受的。恰在此时,李登辉与陈水扁推行台独,遂在台湾造成“独进统退”的势头。马英九也只敢讲“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决不敢讲“为了中国可以不要中华民国”。
  
  2.“统一”的主导权已经定局,“以中华民国统一中国”在台湾没人相信更没人支持。对台湾人而言,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等于确认统一目标,而统一实际就是“被统”,目前不甘心。为了拒统而故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甚至连中华民族、再进而对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都回避、都拒絶。
  
  3.目前在台湾没有真正有说服力的“一中”论述。a.国民党现在把“九二共识”解释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但国民党所表述的内容,如中华民国宪法效力仍适用于全中国领土,中华民国是中国中央政府、——等等,已经越来越难以被教育水准已达大学之上的台湾“新世代”接受;毕竟现在台湾的领土只有所谓“中华民国”领土的千分之三,人口数量不到全体中国人的百分之二,在这两个基本数据面前,国民党的“一中”主张带有明显“硬拗”的色彩。b.我方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已经是全球皆知的常识。国民党要坚持一中原则,必须在法理上将我界定为“中华民国主权”下之“大陆当局”,但它又不敢、不能挑战我在国际上“世界第二”的地位,而且在台湾参加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上要“看我颜色”,这必然在岛内彰显其“一中”主张实际是不值一驳的。c.张亚中等学者提出的“一中三宪”主张虽然在逻辑上比国民党的主张显得更有自洽性,但仍然绕不过去“中华民国”所谓的法理领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所以在台湾多数民众看来与国民党的主张一样都是荒唐的。
  
  4.民主化的选举使台湾人感到2300万台湾人就是“主权在民”的“民”,他们自然形成政治共同体,继而产生或强化生命共同体意识。政治学原理强调政治共同体会自动催生生命共同体意识,而现代政治最基本的生命共同体,就是主权国家。因此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分裂国家,相对弱势的一方基于政治自保(政治共同体利益优先)的考量,都提出“新国家”诉求,从而产生两德、两韩、两越。台湾百年来一直走一条不同于大陆的政治发展道路,虽然在法理上和民族认同上还没有完成“两体”,但自1949年以来台湾就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大陆的政治共同体,其人民服从另一套法政体系,在另一种政治秩序下生活;特别是实现民主化之后,民主成为台湾的普世价值,而“民主”的“民”,只能以台湾住民为基数而不能把大陆人口算进去,这就助成了民进党“2300万人民是生命共同体”、“台湾人民拥有主权”的言论市场,相对压缩了“一个中国”的空间,从而迫使马英九乃至其后任何国民党领导人都必须把“一中”论述与“台湾”(人民、版图)挂钩。
  
  5.我在政治、法理、军事上是台湾的敌人。两岸敌对状态没有结束。台湾客观上“被打压”(政治矮化、外交封杀、军事威迫)使台湾人产生“悲情感”,进而变为“反中国”的意识。南韩人之所以一直讲同一民族、一直追求统一目标,原因之一是讲这些不会损害韩国任何现实利益;但台湾则不然,如果讲“一中”,逻辑的结论就是必须忍受“三座大山”(政治矮化、外交封杀、军事威迫)。(韩国的殖民地记忆是“灭国”,“恢复故国”是絶大多数朝鲜人的美丽梦想;而台湾的殖民地记忆是“割地”,很多台湾人感谢日本的统治,割地反而成就了台湾人早日过上更现代化的生活。)我方在否定“中华民国”和对台保持军事压力等重大问题上与台湾有结构性的对抗关系,这意味着“以大陆为敌”在台湾具有相当大的正当性,反之“与大陆和解”倒成为一件很有风险的事情。(现在有学者研究认为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人的“洗脑”很成功,以至至今还有很多台湾人喜欢日本。这个结论其实是不对的。二战刚结束时,台湾人民絶对是痛恨日本、心向祖国。但时间流逝,从1945年至今近七十年,日本与台湾不再是敌对关系,台湾人自然不再恨日本——除钓鱼岛争端外),如果日本七十年来总是军事威胁台湾、外交“打压”台湾,情况肯定不一样。
  
  6.教育界的代际交替使老一代有中国认同的教师逐渐被新台湾史观或“民主”史观的新教师取代,教育成了助成“台湾认同”的工具而且在近几年迅速发生作用。多数台湾人对大陆的政治制度不满,认为台湾在民主问题上比大陆先进,强调两岸的“制度差异”,这种“民主的傲慢”的确是台湾人不急于统一的原因之一。但很多台湾人对民主的理解其实是民粹式的,即认为只要有多数民众支持就是正确,殊不知这二者并不能划等号。
  
  7.国际舆论环境以批判中国为时髦,再加上科索沃之类的分离案例使台湾人认为台独合理。
  
  三、正确解读民意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台湾民意演变的若干浅见,领导希望再讲些方法论的东西,那么就以上述内容为例来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第一,在面对一个政治现象时,应尽量往深处去思考和探究其背后藴含的意义。特别是当这一现象不符合我们的期待时,要更冷静地去思考它其实是在要求我们做出某些改变,那么应当如何改变?当这个现象与我们的某些理念冲突时,要牢记的是必须从事实出发而不是死守以往的结论。
  
  第二,在寻求一个政治现象产生的原因时,要尽量向纵向和横向上延伸你的视角。纵向要能俯视历史和现实,宜厚今薄古;横向则要考察各领域中可能影响此政治现象发生及演变的要素。
  
  第三,从相对和发展变化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相对”是指任何研究客体的真实性都有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你研究的那个问题可能就变为假问题或“不确定”的问题了。而且任何现象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其实它时时刻刻在变化之中,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成为另一个事物。分析民意主要靠民调资料。但民调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假的一面。民调有预设,不完全可信。祷告时可以抽烟吗?抽烟时可以祷告吗?这两个问题问的是同一件事,但民调数据显示前一个问题答no的多,后一个问题答yes的多。问“你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还是台湾人”?这个问题本身就强烈暗示“中国人”和“台湾人”是可分的。如果换一个问法,如“你认为自己是中华民国的中国人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人”,可能答案又不一样。
  
  民意如流水,不存在“不可逆”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某种趋势能持续多长时间?台湾现在的民意演变趋势可能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段。关键看前述的各项要素如何变化?其中有些会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淡化,如历史因素;有些可能逆转,如台湾教育在特定环境下返回到“中国”的轨道,国际对中国的批判转变成协助,等等;有些会延续,如台湾人的生命共同体实践,但它也可能被其他新要素削弱,如两岸合作的加强也可能渐渐培养出“两岸共同体”的意识,最近台湾民调就显示多数台湾人赞成两岸合作保钓。这四年多来,民意其实也有很多积极变化:大陆高干访台受欢迎、两会制度化谈判被肯定、民进党要求对话、和平发展成为主流价值、青年人愿到大陆求学就业的人数也在增加、民间其实也渐渐能够接受政治议题对话。
  
  2012年10月3日

  (本文为作者在全国台联举办之“台湾民情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2012年10月,湖北宜昌。)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