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棋战思维与两岸关系

  一、两岸“走出冷战”是大势所趋
  
  在未来一段长时期内,台湾海峡两岸之间的矛盾、争端甚至某种程度的对抗不可能完全消除,从这重意义上讲,两岸关系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是一种对手之间的关系,这虽然令人遗憾,但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既然两岸不幸还要长期面对这“互为对手”的现实,我们思考台湾问题的出发点,就不仅仅是要寻求从根本上化解分歧的方案,更要在目前尚无化解分歧的良方时,先设计一种框架,使双方虽然互为对手,但是仍可以相处、相交、相助、直至最后能携手迈向双赢。
  
  纵观人类历史,对手之间无外乎三种相处模式:第一种是热战模式,其斗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最普遍、最常用的手段即诉诸武力消灭或瓦解对方的抵抗能力,使对方彻底臣服于己。两岸当年你骂我是“匪”,要“戡乱”;我斥你是“贼”,要“解放”,就属于这种热战模式。而今大陆主张“和平统一”,台湾也早宣布了“终止戡乱”,可见双方都认为热战模式不可取。
  
  第二种是冷战模式,它排除了直接诉诸武力在战场上解决问题的方式,代之以报章杂志上充满敌意的互相指责、经贸交流上的严密封锁、以及秘密的“间谍战”和在对方内部扶植反对势力的“代理人战”,最终目的则是要迫使对方接受己方的价值观、社会制度与政治、经济制度。
  
  自1979年起,大陆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允诺台湾在统一后仍旧保持其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实行高度自治,北京不干预台湾的内部事务。“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标志大陆在求解中国统一问题的心路历程上已经摒弃了“冷战”的思维模式。台湾当局也从1986年以后陆续采取了一些旨在改善两岸关系的措施,如允许台湾民众经由第三地回大陆探亲、旅游,开放两岸民间文化、经贸交流,成立“国统会”和“海基会”,把“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方针改为愿意接触、鼓励交流、准备谈判……等等,说明台湾当局也曾力图使其大陆政策的走向与“告别冷战”的时代趋势合拍。
  
  但是,台湾当局仍然没有放弃对大陆搞“和平演变”的企图,像“间谍战”、“文宣战”之类的“冷战行径”也仍在一定范围内沿用,用行政手段强行封阻两岸经贸交流的“戒急用忍”政策更使人有“恍如昨日”之感……凡此种种,造成今日的两岸关系虽距六、七十年代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从总体论仍未脱出冷战的巢臼。
  
  而冷战同热战原本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处于冷战格局中的双方,在矛盾渐趋激化而又看不到缓解希望的情况下,必然不约而同地走上整军备战的道路。台湾近年来加紧向外国购买先进武器和大陆1995~1996年在台湾海峡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显示双方重蹈热战覆辙并非完全不可能。
  
  经过1995~1996年的海峡危机,两岸乃至美国都认识到在台海重启战端对有关各方都是巨大的灾难,而为了避免热战,就必须走出冷战。也只有“走出冷战”,才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才能顺应两岸民心!那么,两岸如何“走出冷战”?
  
  二、以“棋战”作为统一以前两岸相处的过渡模式
  
  在今年1月香港《中国评论》创刊号上,笔者曾提出从冷战结束到现在、乃至今后数十年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甚至一国内部对立的两大或几大政治势力之间,将在一种既不同于热战时代,也不同于冷战时代的新型关系架构中共存,其特点类似棋手博弈时的关系:就纹枰上的较量而言,双方是争输赢寸步不让的“敌”;但大家坐到一起切磋棋艺,使彼此都能享受到下棋的乐趣、提高下棋的水平,又是能共同获利的“友”。这样的新型关系架构,笔者称之为“棋战”。
  
  在棋战中,对抗与较量仍然存在,胜负输赢也仍然存在。但与热战和冷战相比,棋战具有两大特点:
  
  (一)热战和冷战是以敌意与猜忌为前提,而棋战则以互信和守规为前提,彼此都相信对方会遵守游戏规则,也都期待对方不会因为输了一着棋就翻脸掀桌子。
  
  (二)热战和冷战是以消灭或搞垮对手为目的,而棋战则以双方都能“获利”为目的,虽然输棋的一方也会心情不快,但毕竟还是可以从下棋中享受到乐趣。
  
  以这样的观点来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笔者认为,从现在到中国完全统一的那一天到来,将有一个为期数十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过渡阶段之中,两岸将逐步从“对手”关系转变为“一家人”的关系,转变的途径是先走出“热战”与“冷战”的阴影,进入第三种模式即“棋战”的境界。
  
  在1995年春节发表的《关于推动祖国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和1997年9月发表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中,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向台湾当局反覆呼吁:“……作为第一步,海峡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希望台湾当局认真回应我们的建议和主张,及早同我们进行政治谈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祖国统一的问题,应当由两岸中国人自己解决。”
  
  如果用棋战理论来解读这段话,可以悟出以下几层涵义:
  
  (一)原来北京的设想是两岸一开始谈就要直接谈统一问题,这可以说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思路。到“江八点”则变成“分几步走”的思路,第一步不是谈统一问题,而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先谈结束敌对状态的问题。“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即结束了敌对状态但又尚未统一之前的时段(可能也要长达几十年),就是“过渡阶段”。
  
  (二)“过渡阶段”双方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就是“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双方关于结束敌对状态协议所规定的条文。换言之,双方签定结束敌对状态的协议,就标志两岸进入“棋战”境界。到中国完全统一的那一天,两岸真正变为一家人,“棋战”即告结束。所以“棋战”是过渡阶段的“过渡模式”。
  
  (三)在“棋战”阶段,由于尚未统一,两岸各有各的政权架构,也就仍然会有矛盾、争端、较量乃至对抗,这是“棋战”中“战”的一面,最终总是要决出胜负来的。但还有另外一面,即“江八点”所主张的“双方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共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进行规划”,既然是“共同”,也就不存在“以大吃小”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必然要给对方的实体地位以某种程度的承认;通过“共同维护主权、共同规划未来”这两个“共同”,也就必然产生第三个“共同”,即“共同获利”。
  
  现在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也认为有必要告别热战模式和冷战模式,所以曾数次表示要重视结束两岸敌对状态或签定两岸和平协议的问题,并一再强调要追求两岸双赢的结局。但是在“游戏规则”和“共同获利”的标准问题上,两岸却存在严重的分歧,两岸关系无法转入“棋战”模式的真正障碍也在于此!下面就让我们围绕这两个问题来探求化解之道。
  
  三、以“一个中国·存同化异”作为两岸棋战的游戏规则
  
  在以往四十多年间,“一个中国”的原则始终是两岸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至1992年台湾制定《国统纲领》时依然如此。但此后台湾当局就渐渐背离“一个中国”的原则,向“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方向滑坠,至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终于引燃了危机的导火索,使两岸关系急转直下。经过两年多的反台独、反分裂斗争,台湾当局在各方压力下,被迫于1996年末至1997年夏对“一个中国”提出几种新说法,如“主权共享、治权分立”、“一个分治的中国”、“台湾加大陆等于一个中国”……等等。北京注意到台湾当局的这种新变化,乃于去年九月的中共十五大上再次向台湾伸出和解之手,台湾当局也采取了一些回应措施,使海峡两岸间出现一些缓和的迹象。然而就在这“乍暖还寒”的时候,台湾方面又在“一个中国”这一关键问题上缩了回去,强调“两岸谈判不得预设前提”,实际是仍然拒絶将“一个中国”确定为处理两岸关系的根本原则。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台湾当局已经把攻防的重点转移到“各自表述”的问题上,即在笼统意义上并不直接挑战“一个中国”,所坚持的只是反对“中共定义的一个中国”,声称“中共讲的‘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如接受就是投降”,通过这些歪曲的宣传,台湾当局就从反对“一个中国”的负面角色变成了维护“各自表述”的正面角色,从而得到岛内民众的支持,并把两岸“谈不成”的责任推给大陆。
  
  从“棋战”的角度考虑,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是否同意“各自表述”,而是必须让双方所表述出来的内容有所交集,这才能形成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游戏规则。如果脱离“必须有所交集”这一点来谈“各自表述”,势必表述出南辕北辙的两套说法,游戏规则仍然建立不起来,“走出冷战”也就只能是空谈。所以北京不能同意“各自表述”的提法。
  
  但在另一方面,一些台湾朋友解释说:在目前的国际格局下,如果只讲“一个中国”,国际上普遍认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当然对台湾不利;所以台湾要求在“一个中国”后面再加上“各自表述”四个字,以显示台湾所说的“一个中国”不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絶非过分的要求。对于台湾方面的这层考量,其实北京是充分理解的。“江八点”建议“两岸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这里讲的“一个中国”,显然不包含要求台湾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涵,否则双方就不必要谈结束敌对状态的问题,而是直接谈统一方案的具体落实问题了。“江八点”还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问题都可以谈”,北京有些接近决策层的人士曾解释说包括国号、国旗之类的问题也可以谈,这也足以说明在现阶段,北京要求台湾接受的“一个中国”原则不包含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涵。
  
  然而,上述“江八点”中的“微言大义”,要让台湾的一般民众理解毕竟有困难,加之岛内有些人故意混淆视听,就造成许多台湾人仍然认为讲“一个中国”就等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北京反对“各自表述”就是“不让台湾有自己的声音”,以致有些本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人,也去附和当局关于“两岸谈判不得预设前提”的主张。
  
  为了化解台湾民众的疑虑,更为了使“一个中国”原则能真正成为拉近两岸的纽带而非横亘在两岸之间的障碍,笔者建议以“一个中国·存同化异”这八个字作为两岸结成棋战伙伴的游戏规则,具体说明如下:
  
  (一)“各自表述”可能表述得全然不同,所以北京不能接受。而“存同”则表示两岸对“一个中国”问题,原来曾有共识、有交集,这是两岸关系能健康地向前发展的基础,有必要将其确定下来即“存”下来,以作为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规范准则。
  
  (二)台湾坚持“各自表述”无非是要表达双方在“一个中国”问题上有歧见,把“化异”二字加进来,即可表示出双方有不同的见解。同时“化”字也表达了双方要把分歧点逐步“化”掉的愿望。
  
  (三)台湾当局曾宣称“一个中国是将来时,是指两岸共同追求的过程”。而“存同”则表明“一个中国”絶非“将来时”,而是“现在时”,是现存的、被国际社会普遍尊重的亚太地区政治秩序的一部分。“化异”也不仅仅是“将来时”,更应当是“现在进行时”,当然,“化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谈判本身就是“化异”的主要形式。
  
  (四)李登辉曾有“两岸要求同化异”的说法。而今笔者把“求同”改为“存同”,是因为“求同”意味着现在还没有“同”,只是要追求“同”。而“存同”则表示原本就有“同”,双方不仅要共同追求统一即“求同”,而且当务之急是“存同”即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
  
  至于具体要“存同”的内容有哪些?钱其琛副总理在今年1月26日的重要讲话中已表述得很明确:在两岸关系领域,在祖国完全统一之前,“一个中国”的原则主要是三点内涵:(1)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2)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3)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请注意,上述三点并不包含要求台湾马上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思。以往四十多年间,两岸曾经在尖鋭对立的局面下不约而同地维护了这三个要点。至今为止,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上絶大多数国家,也都同意这三个要点。因此,所谓“存同”,其实只是要维护两岸间原有的共识,而非要求台湾当局接受什么新观点,更谈不上“中共把其单方面解释强加于人”。
  
  总之,在“一个中国”后面再加上“存同化异”四个字,既能达到“各自表述”的效果,又能防止“各自表述”演化至完全没有交集的程度,所以笔者认为用这八个字或许能拉近双方立场。当然,我们不要忘记台湾岛内的的确确有那么一批根本就敌视、反对“一个中国”的人,在这类人手中,“各自表述”本来就是用来当背离“一个中国”原则的挡箭牌。“存同化异”对于这类人而言是不会起什么作用的,如果说有作用的话,则在于揭露出他们维护“各自表述”是假、反对“一个中国”是真的本质。
  
  四、如何理解两岸“棋战”中的“共同获利”
  
  一位台湾朋友曾对我说:“你的棋战理论对国际关系或许适用,但不适用两岸关系,因为说到底你们还是要消灭中华民国。换言之,你们不仅要赢棋,而且要杀死棋手,如此谁敢同你们结成‘棋战模式的对手’”?
  
  这位朋友提出的问题,可以说是两岸分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能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让台湾满意的答案,统一也就指日可待了。用棋战思维来寻求这个问题的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讨论:(一)在两岸“棋战”中,台湾可以期待哪些利益?(二)“棋战”的结束以什么为标志,是如小平先生所说的那样“谁也不吃掉谁”呢,还是一方的棋手被杀死?
  
  首先,我们思考问题不能脱离现实。现实是两岸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对手,今天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两岸的相处模式,如台湾有些人鼓吹的“井水不犯河水”模式,就行不通。台湾的未来前途不是台湾人关起门来自己就可以决定的,这一点甚至民进党的领导人现在也认识到了,7月4日民进党新科主席林义雄接受记者访问时提出“公投需看时机”、“民进党要加强同中国的接触,让中国更多理解我们”等主张,就反映出连民进党也在逐步走出“两岸井水不犯河水”的思维误区。既然台湾无论如何也甩不开大陆,马上统一又不甘心,那就只能在“热战式的对手”、“冷战式的对手”、“棋战式的对手”这三者间择一。“棋战”只是“过渡模式”,最佳选择是“不战”,但目前做不到。就现实而言,比起“热战”和“冷战”来,“棋战”还是更值得优先选择,因为“棋战”除了“对抗”的一面之外,还有“对话”(博弈有时也称为“手谈”)的一面,这总是有助于减轻对抗力度、增进彼此理解。
  
  第二,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也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就可以改变,无论一国一府的“急统”还是两国两府的“急独”,都不现实。台湾当局企图借“拓展国际活动空间”为“两国两府”张目,已屡屡碰壁,应当吸取教训。大陆也已认识到两岸统一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收功,所以有“过渡阶段”的设计。
  
  在“过渡阶段”,优先目标不是马上统一,而是在台湾海峡地区营建一个和平、稳定的大环境。和平与稳定符合台湾民众的心愿,也是台湾经济顺利发展的前提。所以这个目标不仅仅符合大陆的利益,同时也符合台湾的利益。
  
  然而,要想保证台湾海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热战”模式不可能,“冷战”模式不可靠,唯有“棋战”模式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在“棋战”模式中,两岸虽然还有严重的分歧和争端,但会有一个双方都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会有一种互不冲撞对方底线的默契,还会有一种知道对手不至因为一着棋的得失就翻脸的心理期待,这样就能把双方的争斗限制在“大陆不急统、台湾不急独、两岸渐趋同”的框架内,从而使长期的和平与稳定得到保障。在这样的大框架中,两岸循序渐进地开展经贸、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交流交往,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互信,减少敌意和猜忌,为最终双方共同商量出一个统一方案奠定基础。
  
  第三,在“棋战”过程中,双方的棋艺水平是不对等的,输赢的次数也是不对等的,但彼此之间的关系还是像两个棋手之间那种平等相待的关系。两岸谈判是双方的平等谈判,“江八点”所主张的“双方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共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进行规划”的两个“共同”,也说明双方是平等的关系。当然这种平等不是两国之间的平等,而是两岸之间的平等,它必须在互不承认对方国号的前提下,以某种变通方式来体现,以中国人的智慧和近半个世纪两岸打交道的经验,找到这种“变通方式”不是太困难的事情。两岸建立起这种平等相待的关系,对台湾是有利的,其道理不言自明。通过“两个共同”,也势必能够开拓出更宽广的想像空间、更灵活的合作方式、更宏大的政策弹性,从而找到更能为台湾民众接受的统一模式,这当然对台湾也是有利的。
  
  五、是“一方棋手被杀死”呢,还是“谁也不吞掉谁”?
  
  接下来讨论所谓“棋手被杀死”的问题。首先,我要再次强调指出,两岸结成“棋战”模式的对手关系,必须在互不承认对方国号的前提下,以某种变通方式来体现,换言之,两岸的“棋战”自始就不是“两国”的“棋战”。未来无论两岸棋战的结果是台湾当局放弃其“国旗”、“国号”、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还是两岸携手共建一个新中国,都谈不上是“棋手死亡”,因为对“国旗”“国号”的承认原本就被排除于棋手的资格认定条件之外。
  
  在当前情况下,要解开两岸关系的死结,首先,必须先把政权承认问题搁置在一边,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思路。北京对“一个中国”的定义及“国号、国旗问题可以谈”的说法,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考虑问题的。反之,台湾当局现在的搞法,却是要故意彰显“政权承认”的问题,如有人主张两岸谈判必须是“国家对国家、政府对政府”,还有人非让大陆以所谓“中华民国总统”的名义接待他才肯兑现其“和平之旅”的许诺,这种搞法只能把两岸关系带进死胡同。
  
  其次,搁置政权承认问题只是就两岸关系领域而言,在国际范围,双方还是会有争斗。在以往四十多年间,两岸的“外交战”一直围绕“谁代表中国”的问题展开,这场较量已经以国际公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而告结束。但是近几年来,两岸的“外交战”转变了主轴,开始围绕“谁代表台湾”的问题展开。这场斗争还将持续若干年,即使两岸结成了“棋战式的对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外交休兵”,即使“休兵”也只是暂时的。只有到祖国完全统一那一天,两岸才能永久地“外交休兵”,届时“棋战”也就结束了。
  
  中华民族现在面临着两场赛事:一是“大棋战”,即包括台湾民众在内的全体炎黄子孙参与国际竞争,为“中国”和“中国人”争取一个较高的名次。二是“小棋战”,即两岸中国人之间的分歧与较量。
  
  在“大棋战”中,中国只能出一个代表队,其产生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淘汰制,即“小棋战”中的负方被淘汰,失去代表中国参与国际大赛的资格,其“国号”也不再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另一种是“组团制”,即通过两岸的“小棋战”,最后由双方共组成一个新的代表队,代表中国去参加“大棋战”。两岸以往的“外交战”,可理解为是“淘汰制”的模式。前不久大陆“海协会”汪道涵会长提出的“两岸携手共建一个新中国”的主张,则暗示出不排除选择“组团制”的可能。
  
  如果“小棋战”最后以“组团制”的实现告终,对台湾而言自然谈不上是“棋手死亡”,这是无需多加论证的道理。现在的问题是:假定两岸的“外交战”以台北被彻底淘汰而告终,那是否意味著作为“棋手”的台湾一方也被“杀死”了?笔者认为也不能这么看。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真正失去的其实只是一个它自己硬撑的幻象,在现实中,其“国号”早就被各国抵制,其“参赛资格”也早被取消了。正像一个棋手在选拔赛中被淘汰或某些荣誉称号被取消并不意味他本人死亡,只要他不再使用已被取消的荣誉称号,仍可参加一些较低等级的比赛一样,台湾在现阶段,已经可以用“中华台北”之类的新名义参与文化、体育、经贸等领域的国际赛事,将来台湾接受“一国两制”之后,更可以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的名义,同外国进行更富实际内容、更有尊严的交流。今年7月香港的董建华先生作为东道主接待来访的美国总统克林顿,而1995年台湾的李登辉先生以“校友”名义访美却连个州长都见不到,二者相比孰优孰劣?
  
  总之,在“大棋战”中,我们要强调“一国”,只有把两岸中国人的力量拧到一起,才能更快的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而在两岸的“小棋战”中,我们要更多地考虑“两制”。两岸的“小棋战”有时不一定是坏事,正像棋逢对手才能促进双方棋艺水平的提高一样,两岸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双方取长补短,是可望共同获益的。但“小棋战”太残酷就会造成中华民族的内耗,从而使中华民族在“大棋战”中落后。因此,如何在两岸结束敌对状态的谈判中形成互不冲撞对方底线的默契,是对两岸中国人智慧的最大考验。
  
  第三,在棋战理论的框架内思考两岸关系的未来走向,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两岸的矛盾不仅是两岸当局之间的事情,而且也是如何在大陆的12亿人民的统一愿望和台湾的2100万人民的“出头天”愿望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的问题。小平先生在1983年曾经说过“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1984年,小平先生又提出“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这两段话,前者讲的是政党之间不存在“棋手死亡”的问题,后者讲的是主义之间不存在“棋手死亡”的问题。把这两段话的内涵加以引申,可归结为两岸人民之间更不存在“棋手死亡”的问题。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在统一之后,台湾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将保持不变,台湾可派人参加中央政府的领导工作,大陆则不派人去台湾,台湾的内部事务完全由台湾民众选出的官员管理,台湾的终审权无需到北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台湾地方政府可以享有一定的外事权,包括发放与大陆有别的护照。届时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不但不会受到丝毫损失,而且还将同大陆人民一道,共享世界强国国民的光荣与尊严。如果按照“江八点”所指明的道路,经由“两个共同”即“双方共同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共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进行规划”,最后完成携手共建新中国的伟业,台湾民众的“出头天”愿望也必定能获得更充分的满足。
  
  1998年7月6日于北京

  (原载:香港《中国评论》,1998年9月号,总第9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