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关系刍议

  台湾选举在即,无论“立委”选举,还是“总统”选举,关系台湾政局走向,政权变更,两岸前景,使社会情势变得异常诡异,众人寒蝉,生怕一言起风波,唯恐触及神经,殃及选情,变得诸事不宜。台湾的民粹,就是在这样一场场选举中变得荒腔走板,政治人物变成讨好民意的保姆,连学者都变成谨小慎微的君子。
  
  一、何谓“两岸最好的历史时期”
  
  有人说,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是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但也有人不同意此说,緑色人物则完全不同意此说。他们谓:“三不”(“不统、不独、不武”)能称好吗?既然称好,为什么台湾多数人“无感复苏”?为什么当前马英九选情还这样紧张?为什么这么多“利台”政策没有转化选票?为什么当前支持统一的人越来越少?……到底应当怎么看形势,这个问题很重要。
  
  为什么两岸还不能统一起来,究其原因,乃是长期分离的结果。甲午战争导致台湾割让,为日本占领51年,解放战争导致蒋氏政权退踞台湾,又长达62年,彼此隔絶,不往来不对话不谈判,能不异变乎?两岸因不通而不统。要根本解决这问题,须从“三通”(通航、通商、通邮)着手,只有“通”起来,才能把历史造成的冰山,一点点融化起来。我们的先人把突破两岸僵局放在“三通”上,他们的智慧实在令人敬仰。但“三通”谈何容易,缺乏“一个中国”前提,“通”又何义,而“九二共识”即是当时“一个中国”不是问题的历史时空下谋求如何“三通”的政治产物,缺乏了这样基础,两岸的一切追求又有何义?!而1992年后的两岸关系恰恰在“一个中国”认知上出了问题,而“三通”理应全然不成为问题,反而造成真正的全面“三通”被延后了15年后的2008年方成现实。好在两岸双方口头达成“九二共识”,这样“两会”才有基础达成十五项协议和二项共识,使两岸步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长期以来,两岸的对抗、不信任,选择不同制度,接受不同生活方式,造就“台湾意识”,形成“台湾主体意识”,追求“台独”,出现认同混乱……这是长期分离分治的结果,也是缺乏共同的记忆、经历与追求的必然结果。要改变这一切,不是三年五载可以完成的,而2008年后,重新执政后的国民党与马英九,选择承认“九二共识”,走“三通”光明大道,拥载“和平发展”,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治理”道路,逐步形成新的认同,构筑起新的命运共同体……。走上这条道路,无论付出多么大代价,都是值得的,它虽然不能马上改变一切,但它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对造就最终统一,是极其有利的,将这段历史评为“最好时期”是毫不为过的。我们应该从历史大趋势去看问题,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去认识问题。
  
  我们虽然不能马上改变台湾蓝緑板块,也不可能马上改变台湾的认同,但短短的三年,已让两岸关系出现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开始改变一百多年来两岸关系的结构,这种深刻变化足以影响两岸的未来,它甚至启动了两岸的统合。统一作为一个过程,事实已经启动。这难道不是多少代追求统一的同胞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和平发展”作为新的历史使命,如果有四年八年或更多一点时间,让两岸的硕果不止结出十五项,当达到三十至五十项之日,一个新的两岸关系就会诞生,那么,台湾不管谁执政,两岸关系就不可能简单地倒退到过去,难道我们不应当为此叫好吗?!
  
  二、不宜将台湾选举结果与两岸关系挂钩
  
  台湾是个选举社会,各种选举,周而复始,谁输谁赢,自有原因,切不宜将胜负与两岸关系挂钩。赢输与两岸关系虽有关系,但不可将赢看成两岸关系的成功胜利,输是两岸关系失败。
  
  选举是一种非常捉摸不定的东西,既要看政策与政绩,也要看候选人品德与操守,更要看内外环境,除了稳定基本选民外,要争取中间选民,首投选民也很重要……,但有时候胜负却取决于一件突发事件,甚至取决天气如何,选举并不是理性的行为,常常取决于一种情绪。世上政党政治社会,两大阵营对立,双方选民通常很稳定坚贞,很少会倒戈,两大阵营也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而胜负往往取决于中间选民和首投选民的投票倾向,或一些意外因素。
  
  台湾也是这样,蓝緑板块亘少变化,胜负往往于中间板块的最后选择。其实,台湾选举的本质是政治版图的权力重组,是政客们权力的分赃,核心是利益的相互追逐,每个候选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忙碌,在拼命,因而有“拼选举”、“抢选票”之说,双方演变成攻击、造謡、比烂、抹黑、制假、八卦……的杂烩戏,有人笑着拜票,哭着求票,以死诈票,暗中买票,大肆赌票……,一切为了选票,两营对杀,同室操戈,什么仁义廉耻与正义公理都不在乎了,什么危险与准则都不顾了。选举中的选民似乎被尊重,具有了神圣的一票,而他们在政客手里仅仅成了一个配票的代号,政客关心的是如何“割喉”,如何“配票”,怎么“策反”,怎么“拔椿”,怎么制造“政变”……,而不是选民真正的前途,选民则成了政客手中的工具。这样的选举与我们何涉?又与两岸关系何关?
  
  毋容否认,两岸关系的好坏,对选举有一定影响,选举结果对两岸关系也有一定影响,但选举不完全取决于两岸关系。我们关注台湾的选举,甚至希望泛蓝获胜,希望马英九连任,希望好不容易得来的“最好时期”不至丧失,希望“和平发展”路线得以延续,希望“两会”得以取得更多成果……,我们不违避表达这样愿望,但我们应认知选举不完全取决于两岸关系。马英九处理两岸关系稳妥,处理台湾政治、社会、外交、经济政绩不俗,他个人操守亦无不善,而在野党至今没有什么反省,也完全没有做好重新执政的准备,马英九应该赢,这是大趋势。但政绩不等于可以自由兑换的选票,选举自有它的规律,他在团结整合泛蓝,争取中间选民等许多方面还有努力空间。但这一切说到底这是台湾自己的事情,不管台湾的选举结果如何,都不会改变它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应超然看待选举结果,如果我们将选举结果与我们的两岸关系简单地挂钩,将是不智之举。
  
  三、为何两岸关系趋好两岸认同趋降
  
  2008年以来,台湾民调显示,认同统一,认同中国人身份,认同维持现状后走向统一……,各种趋统指标几乎都在下降,而希望独立的指标都有所上升,这与日益改善的两岸关系,形成了难以解释的矛盾。怎么来看这现象,很值得我们深思。
  
  2008年以后两岸关系趋稳趋好,这是不争的事实,整体关系与2008年前相比,与李登辉、陈水扁“台独”执政形势相比,如换了一个世界,“去中国化”和“台独”已不再肆无忌惮,整体环境对统一有利,“台独”的空间受到明显挤压,大环境的变化,也让一部分台湾同胞产生了焦虑感,也让长期以来“台独”的支持者或同情者态度从不明朗转向明朗,转而公开支持“台独”和认同“台湾人”的身份,这是必然的,不应感到惊讶,更不应由此怀疑自己政策的正当性。
  
  我们应该知道,台湾民意是由五个年龄层的人组成,他们代表了四年龄段的人不同的意向。第一年龄段的人如李登辉、辜宽敏之流,他们的政见很难变化,就如他们的同龄人郝柏村、许历农一辈,政见也很难改变的了;第二年龄段的人如陈水扁、连战、蔡英文、马英九……之类,他们的人生观与两岸观也已形成,可塑性也很小,他们中间的隐性选民不多了;第三年龄段的人,如罗文嘉、朱立伦……蓝緑的中生代,他们的人生观与两岸观和前两代人有明显不同,但已形成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的观念与前两辈人是有所不同的;第四年龄段的人,即是台湾的新生代,如“草莓族”和“首投族”,他们又是一个在特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他们的思想与行为在逐步形成中,他们与前三代人有明显区别。台湾第五代人,虽还没有成长成人,但他们是在“大三通”和“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什么样环境必会造就什么样人。民调只是反应了过去与目前,无法反应明天与将来,就如我们不能看了今天天气预报,就可预测明天、后天一样。这三年来的两岸关系要完全改变过去难,但对未来则会影响深远,什么样的环境必会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两岸冰山不是一朝一日可以融化的,但冰山无论如何是在融化之中。
  
  台湾民调中,民众对统一的害怕也是表白无遗,在他们的心里,统一则是改朝换代,则是被征服,则是被占领,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占有……,因此他们自然害怕统一,也抗拒统一。但今日之两岸,统一的目的与方式和传统做法完全不一样,我们说的统一,是和平统一,是双方“共同发展、共创双赢、共同治理”的一个过程,是共同缔造一个更加美好未来的一个过程,是完全不应当抗拒与害怕的,这个过程可以说已经开始,但需要一个很长很长的相互融合过程。因此民调并不完全精确,很多时候要看民调是怎么在引调民意的,我们不能瞎信民调,或成为民调的尾巴。
  
  写于2011年9月6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