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台湾两场选举看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

  台湾是个选举社会,权力来自选票,今年又逢两场重大选举——1月12日的“立委”选举及3月22日的“总统大选”。而这两场选举又与四个“公投”议题相捆绑——“讨党产公投”、“反贪污公投”、“入联公投”、“返联公投”。这一切让这两场选战更火爆,双方政策宣示与竞选口号,更是火药味十足,相互厮杀,激烈对阵,两岸关系也充满着失控的危险。幸好两场选举都平稳落幕,显示了台湾选举素质在逐步提高。
  
  选举的结果是让人惊讶的,拥有八年执政资源的民进党竟以超大比分输给了国民党,一个外省人的后代马英九以超221万票优势击败了本土政权的代表人物谢长廷,一个以代表本土利益的民进党竟沦落为“立法院”中仅占四分之一席位的小党,而背负“亲共卖台”的国民党竟拥有地方政权(23个县市)与“立法院”(113席)中的四分之三絶对优势,台湾再度实现政党轮替。这一切都是民意使然。民选政治就是选票决定一切,选票是人民表达意志的一种方式。选举结果再次证实——民意如流水,水可载舟,水也可覆舟,民意思变,顺乎者昌,民意可畏,民意可敬。因此,我们与其关注选票的结果,不如关心选战中民意呈现的变化,这更为重要。
  
  本文拟就这两场选举中民意出现的变化与今后两岸关系走向作一浅探。
  
  一、台湾主流民意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们过去说台湾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所以要求维持现状的人一直占有60~70%,大多数台湾同胞又是爱台湾和主张台湾优先,这就构成了台湾主流民意。但是,台湾主流民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我认为这次台湾“立委”与“总统”选举至少呈现了台湾民意的八大变化——
  
  (一)经济与民生议题开始压过意识形态议题
  
  在过去八年,乃至李登辉主政的十二年中,意识形态议题——蓝緑、统独、族群、省籍、爱台、卖台、亲中、反中……,一直垄断了整个台湾社会。操弄这些议题比致力经济与民生更能获取选票,因此意识形态泛滥成灾,出现“台湾式文革”。但民众在爽了一阵之后,发觉这些极端意识形态,不仅无助提高台湾竞争力,也无助台湾“出头天”,更无法改善生活,还成了贪渎的领导人的保护伞。于是民意开始厌恶与摒弃这条极端的“台独”路线,开始回归与关注经济与民生议题。而国民党端出的“经济与民生大餐菜单”显然比民进党要优,马英九找了财经出身的萧万长作合伙人显然是找了个行家里手。这次选举开始涉及轻税简政、温室效应、教育制度、能源政策、多元文化、健保问题、国土资源、永续发展等重大经济社会议题,因而先得民心。
  
  八年来,民意从高度意识形态化转向务实的经济与民生问题,也显示了陈水扁“极独”路线始失人心,一个贪渎的政权终于被民意抛弃,民意还了连战一个公道,还了马英九一个清白,台湾开始走向族群和解之路。
  
  (二)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成了正面诉求
  
  在过去选举中,“逢中必反”,凡涉两岸议题,必被套上“中共同路人”和“卖台集团”红帽子。而这次选举中,双方均开始抢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的票源,都打出改善两岸关系与促进“三通”的时间表,都表示要“大赦”台商,甚至感谢台商对台湾的贡献,纷纷讨好台商,而再也不是指责台商是“掏空台湾”。这种变化是令人吃惊的,证明台湾同胞开始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日,从台湾走向大陆,由大陆再通往世界,是台湾必由之路,两岸的相互开放,共同发展,走向双赢,是台湾之福,而非台湾之祸。人心之变,故令两岸“三通”议题,此一时,彼一时也。
  
  (三)利用历史制造“悲情”的做法开始失灵
  
  在这两场选举中,民进党依然控制了选举的主动权和垄断了言语权,依然故伎重演,利用历史制造“悲情”,依然不遗余力攻击两蒋,大有将外省人赶尽杀絶之势,企图让岛内民众对外省人望而生畏,藉以巩固本土政权,尤其利用“2·28”制造永久的仇恨。但是民进党的这一法宝开始失灵,民意显示出“向前看者生”与“向后看者亡”倾向。人们对“鞭尸”、“改名”、“换牌”……感到徒劳无益,尤其台湾第四代新选民,即所谓“前九二世代”与“后九二世代”,他们没有这么多历史记忆与意识形态,他们的“政治热情”普遍低落,对两岸议题相对宽容与务实,对历史看法较为理性,认为没有必要为“中正纪念堂”与“大中至正”改名付出这么多代价。可以说台湾民意正在逐渐走出对历史认识的误区。
  
  (四)“抹黑”、“抹红”与肆意人身攻击始失民心
  
  台湾的选举政治与文化中,人身攻击是惯用手段,“扒粪”、“抹黑”、“抹红”司空见惯。但在此次选举中,这一套攻击对方的手段开始为民意所弃。民进党攻击马英九是一个被司法起诉的候选人,过去是一个“职业学生”,是“香港脚”,马英九老婆曾“偷报纸”,马英九姐姐曾当“抢手”,马英九亡父不伦……等等,这一切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使自己“失血”,尤其教育部部长主秘庄国荣两次疯狂攻击对方的言论更让民进党“失血”不止,成了选情的“拐点”。又如緑色艺人江霞谩骂外省籍艺人“不是台湾人,也不必把他们当人看待”的言论,也重伤了民进党选情。极度意识形态化的人物——“上杜(正胜)下谢(志伟)连坐庄(国荣)”让民众反感至极,而谢长廷又没有与陈水扁豢养的这些“活宝”作切割,大大影响了选情。而国民党的“揭弊大王”邱毅揭露谢长廷是国安局“线人”,以及揭发谢长廷妻舅不廉洁等做法,也没有起到打击对方的作用,反让蓝军失格,从而让蓝军停止了人身攻击。这一切证明民意向往一场高格调的乾乾净净的选举。
  
  (五)用意识形态绑架民意的做法失效
  
  为了捞取选票和刺激选情,台湾政治人物总是用意识形态来捆绑选举,也是捆绑选民。2004年用“防御性公投”捆绑“大选”,2008年又以“入联公投”等四个“公投”捆绑“大选”,完全不顾“公投”对两岸、国际及岛内造成的伤害,民众被作为炮灰被绑架了。但大多数民众终于看清了政客的嘴脸,终于认清了“公投”的危害,让所有“公投”都流标了,可见民意变得更成熟了。
  
  (六)“台湾主体意识”成了台湾主流民意的新基调
  
  1996年台湾确立了“总统”直选制,当时台湾主流民意并没有“台湾是一个国家”和“台湾人拥有自己民族史观”的“主体意识”。但如今台湾是一个事实独立的“国家”,它的国名叫“中华民国”或“台湾”,它的前途应由2300万台湾人民自己决定,这样的“台湾主体意识”蔚然形成。双方候选人对此均表认同,其敬畏的态度,致使对这种意识不敢有任何异议。从而使台湾本土路线成为双方必须遵循的路线而被固定了下来。中国国民党渐向台湾国民党演变,马英九不得不迁就许多本土主张,无法形成超越民进党的新台湾论述。
  
  由此而衍生了爱台湾、守护台湾、台湾优先、台湾有自决权、台湾应有“公投”权、台湾应加入联合国、台湾应享有更大“国际空间”、台湾与大陆不属同一个“国家”、统一就是吞并台湾……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而蓝緑双方谁都不敢去冒犯这“爱台的不二门”。相反,彼此都要尽力扮演台湾“守护神”的角色,而且要尽量洗清“一中”的原罪——包括过去讲过类似的话。爱不爱台湾自然成了选举主轴,才会有马英九“緑卡”问题始终成为选举的焦点,正如陈水扁说,他不会把政权交给一个有美国緑卡的人,“緑卡”也成了检验对台湾忠贞度的一个标志。
  
  (七)“恐共”、“恐中”、“恐统”仍有一定民意市场
  
  由于国民党在两蒋时代长期的“反共”教育,以及李登辉与陈水扁近二十年的“反中”教育,加上“本土化”教育,台湾民众中“恐共”、“恐中”、“恐统”情绪仍在。因此在选战中谢长廷不遗余力地打“西藏的今天,台湾的明天”牌,打“不能让外省人勾结中共来欺负台湾人”牌,打“不能让国民党一党独大让台湾回到专制时代”牌,打“两岸共同市场就是‘一中’市场,将使台湾男人找不到工作,台湾女人将找不到丈夫”牌……,这些牌一定程度影响了选情,尤其在台湾中南部几个农业县还有相当市场,因此民进党得票率由“立委”选举时的37%,上升到41%。
  
  (八)“名人效应”下降,选民自决意识增强
  
  在过去选举中,“名人效应”在最后时刻会影响中间选民,产生助选效应,如李登辉、李远哲、林义雄、许信良……乃至宋七力。这次他们在最后时刻不约而同地出现“挺谢”,可是已丝毫改变不了选民的自决选择,选民不再盲目跟了“名人”走,而是更多地独立思考了。
  
  总之,台湾主流民意始终是在变化的,变化的主要动力依然是大陆因素、岛内因素、国际因素三个因素的互动,岛内主流民意在“本土第一”与“清廉民主第一”,在“台湾优先”与“两岸双赢”……诸多重大问题上,继续在做着艰难选择。我始终相信台湾人民会成熟会觉醒,两岸关系会走出低迷,会找到一条康庄大道。
  
  二、两岸关系面临难得的机会之窗
  
  了解台湾主流民意的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趋势。应该看到任何政党与政治人物都离不开时代给他的空间,这空间就是由民意基础决定的。我们应该高兴地看到,一条激进的“台独”路线被遏制了,二十年来两岸激烈的统独攻防战有望走入“和平共处”与“和平发展期”;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三通”,共同繁荣将成为现实,这将有助于建立两岸“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地区稳定,有助于大国关系的缓和;两岸的交流将更顺畅,赴台旅游等交流项目有望成行,有助于彼此相互了解,化解长期形成的不信任;“九二共识”有望被承认,“两会”将会重新启动,有助于解决两岸间诸多问题……。前景是乐观的,机会是难得的,但也不容操之过急,应遵循“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经验教训,并要努力从自己做起,严于律己,进一步解放思想,健全理论与法制,用实际行动把握两岸机会之窗。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台湾主流民意中仍有许多不理性的盲点,还有与我们主张格格不入的民意,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还有500多万支持者,这些緑色选民几乎始终没有改变对“台独”的追求。要两岸关系真正好转,做好这些人的思想转化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做好落败的民进党人工作也依然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有新思维新方式去开创新局面。我不知道两岸有识之士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是否做好了这个准备!在此我惟有祈祷天佑两岸。
  
  2008年3月23日

  (本文发表于香港《中国评论》2008年第4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