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变化中的两岸关系与变化中的统一观

  一
  
  什么是统一?
  
  是征服还是解放?是民族融合还是国家再造?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日程?……
  
  这问题对多数人来讲,也许从未细想,在传统思维里,统一就是统一嘛。统一还需要理由吗?其实,统一是由非常多的要素与内涵构成的,如统一的理由、目的与意义、双方的定位、途径与方式、统一前后彼此的关系、各阶段的目标以及各种衍生问题的法律处理……等等,总之,统一是需要理论、纲领、步骤、计划……的。统一之所以崇高,之所以引人折腰,全在其内涵。
  
  而我们的统一可以说是在没有作好这一切准备的情况下被提上议事日程,被作为80年代三件大事之一,就像我们的改革开放也不是万事俱备后才开始的,而是摸了石头过河,是逐渐摸索,逐渐完善的,统一也是如此。承认这一点并非大逆不道。统一的关键是要不断地适应两岸关系变化,及时调整我们的观念,修正我们的政策,不断地与时俱进,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灵魂与统一的生命力所在。
  
  当年我们提出与台湾的统一,大致是依据民族大义,当时还来不及去制订更多的细则,邓小平只为我们确定了一个总方针,即以“和平统一”的方式,去实行“一国两制”,从而明确了中国与台湾的统一不是解放,也不是武力征服,而是两岸关系的再缔造。这方针是从改革开放的大局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符合国情,深获国人支持,也与世界潮流相合,也深获国际社会支持。邓小平意识到统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一个交流交往、对话谈判、建立契约、逐渐推进的过程。这过程需要一个载体,而中国现代化建设正好提供了这载体,通过这载体创造一个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经济交融的舞台,逐步建立起感情,并互相认同。邓小平并没有说哪一天统一,他只说,统一这一天必然是两岸均繁荣富强、两岸民众均扬眉吐气之日,这也就是民族复兴之日。因此,统一也就是民族复兴的一个过程。中国政府正致力于这样方式的统一,这就是我们说的“和平统一”,这种统一必然是有助于两岸民众的福祉,有利于地区和平繁荣,有益于各国利益。只是我们的上述认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备的,我们并非先知先觉,而是逐渐完善起来的。
  
  二
  
  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到江泽民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俗称“江八条”);在“江八条”发表的八年中,我们几乎每年在纪念“江八条”时,又会对我们的方针政策加以总结、丰富与完善;去年十一月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党代会更是将近十三年的对台政策加以总结与归纳。在我看来,如今我们的统一观与当初的认识有了许多变化,我将它概括为十六字,即“共同协商、共同发展、共创繁荣、共同缔造”,提倡双方通过务实的平等协商,最终共同来缔造一个更加文明民主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一个国家的政策能应时而变,一个民族的思想能与时俱进,这是好事,而一度强调的“以不变应万变”才是糟糕的。今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新当选国家主席的胡锦涛总书记又发表了四点意见,其中也强调了“共同家园、共同努力、共同心愿、共同推进”的精神,强调了两岸应求同存异,两岸关系不应该是对抗、征服、解放、占领或独立,而是双赢。而两岸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只有针锋相对,只有剑拔弩张,尽管有交流有经贸,但却有异无同,关系渐行渐远矣。而江泽民与胡锦涛这一代领导人,开始提倡融合思维、共同发展观念,这是这一代中国领导人与民众对统一大业新的思维与政策,这些政策可以说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既体现了不能让台湾问题无限制拖延下去,又尊重两岸关系的变化,不盲目急躁,尊重规律。
  
  长期以来,两岸存在严重的敌对情绪,因此对抗思维往往会占据上风,国际社会也因此担忧我们采用强迫方式实行统一。但是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确立起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奋斗目标,建立了“三个代表”学说以及“三个凡是”原则,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对台政策。今日之中国,与二十年前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相比,从意识形态到经济基础,从人民生活状况到社会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我们的统一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将一个中国的表述从“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改为“台湾与大陆同属一个中国”,即是将统一从“我来解决你”,变成了“共同发展、共同缔造”,真正体现了“谁也不吃掉谁”的精神。为此,我们也不断呼吁两岸应尽早对话与谈判,甚至主动将对话与谈判的内容进一步加以明确,如台湾民众关心的结束敌对状态问题、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问题、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等等,意味着这些台湾民众关心的问题都是可以“共同协商”的。
  
  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从经济基础到社会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台湾政治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视这种变化必将落后于现实,最后被现实淘汰。这种巨大变化表现在两岸关系上便是有数百万台湾同胞到大陆来投资、经商、就学、生息、发展……,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存度已超过25%,大陆成了台湾第一位的出口地,给台湾带来了数以百亿美金计的经济顺差,台商也拉动了大陆经济的发展,在大陆投资总量超过了七百多亿美元,大陆进口品的12.9%来自台湾。两岸经济关系的变化也促进了政治关系的变化,对抗思维已渐渐被融合思维所取代,彼此意识到两岸经济融合度越高,两岸关系越易正常,只要是“共同繁荣”,那么这种统一就不会让两岸的任何一方失去什么,而是让双方都能得到更多好处,这种统一才会被双方接受。两岸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必然会最终走向完全统一,这是谁也抗拒不了的。为此,大陆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降低“三通”门槛,更少一点意识形态,更多一点便民利民举措,因此我们严格地将政经加以分隔,在经贸问题上甚至不以“一个中国”与“九二共识”为前提,在“包机直航”问题上、在同意台民航取道大陆飞欧洲问题上,皆以利民便民为宗旨,尽量开放,以此促成两岸直接“三通”,造福于两岸。
  
  以往我们把统一的希望寄托于“第三次国共合作”,把注意力放在一些头面人物身上或党派身上,现在我们真正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必须寄希望于台湾民众,必须取得他们认同,必须了解与理解他们,必须善待他们,必须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必须把他们的工作做好,而不要动辄教训他们,这种貌似坚定的做法,实际是适得其反,只有在台湾广大同胞真正觉醒的条件下,只有获得他们的广泛拥护,两岸才能实现最终统一。因此,我们必须确实保护好台商权益,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与生活环境,切实为广大台胞做更多的事。
  
  对中国统一问题,我们过去强调这是中国人的内政,回避与他国讨论此事,如今我们敢于与邻国以及欧洲、美国等国来讨论此事,愿意阐述我们的观点,愿意听取别国的想法……。
  
  三
  
  以上这一切变化,在过去都是不可思议的,这都说明了两岸关系是变化的,我们的统一观也是顺应变化而在发展的。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统一大业也是,首先必须密切关注两岸的变化,做到知己知彼,从而及时调整政策,这是两岸关系的第一要务。这些年来大陆对台政策与思维的变化,正是体现了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因此显然掌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动权,促使了两岸关系向统一方向在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岸的统一已经开始了。我们的政策始终是充满善意的,也是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得到贯彻的。当然,我们的工作还不能说尽善尽美尽如人意,新旧思维还在磨合过程中,新旧政策还在更替中,不相协调之处仍可见到,我们愿听取海内外一切同胞的意见和建议,也愿听取日本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指出,两岸关系危险的高峰期并没有过去,台独势力急欲改变现状,急于完成台独图谋,一些国际反华势力也不断暗助台独,两岸问题的危险性与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需要国内外一切有识之士共同来防范,以确保“和平统一”的美好愿望不致破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流,维护和平,维护社会公理,就是维护世界、地区、国家、家庭、个人的利益,这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责任。
  
  本文写于2003年3月27日

  (本文系作者向2003年“中日关系与台湾问题”研讨会提交的论文,发表于香港《中国评论》2003年第6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