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看宋“老师傅”的“封刀之作”

  2006年10月17日15点03分,宋楚瑜终于在新书发表会上,正式宣布以“超党派独立候选人”身份投入台北市长选战。他将此役定位为“老师傅”的“封刀之作”,视“台北市长”为“人生的一个句点”。19日,宋楚瑜完成参选登记,并向亲民党请假,不再参与党务活动。

  一、动作频频展斗志

  虽然宋楚瑜在参选登记的最后一刻才明确表态,但其参选动作却从2005年底释出有意角逐台北市长的讯息后,始终没有间断。2006年5月,他已跑完了全台北市449个里长、54个议员的家,并密集拜会北市府及市议会重量级人士,展开基层巡回座谈,直接获取民意,挖掘本土票源;7月底,他发出了首波竞选文宣“Taipei正向思考”,吸引市民支持。8月,他展开北市12行政区“宋楚瑜眼中的台北”活动,率同媒体共同考察马英九的市政缺失,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见;他发布新书《百分之九十的秘密》,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台北市府。10月,他推出第二本新书《宁为刘铭传》,公布竞选歌曲,网落上的“线上市政府”也正式开张,同时,他加大了批马(马英九)打郝(郝龙斌)力度。亲民党也开始为宋的参选积极备战,透过宋的企业人脉,倾力筹集竞选经费。

  如此勤走基层、查访民情、与蓝营候选人摆开对峙的架式,重新检测民众支持度,正是在为选战做准备。

  二、抓住时机放手搏

  促使宋楚瑜参选北市长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凝聚党内向心力,延缓亲民党泡沫危机

  经过2005年底的“三合一”选举,岛内两党政治的格局基本成形,在国、民两党的激烈较量中,面对选制的改变,亲民党体认到严酷的生存压力,而党内力主国亲合并的精英们的出走更带来党的裂解态势。宋楚瑜在2005年底祭出参选台北市长的急救方,就是为了延缓“立委”、议员的生存与抉择压力,暂时阻滞“立委”、议员“弃橘投蓝”的趋势,提振跌落谷底的亲民党的士气,以便先利2006年议员选情;一旦宋楚瑜当选,对2007年“立委”选举也将是最好的助力。

  2.2008年“总统”选战,北市长位置关系重大

  台北市长的位置关系整个政治态势,谁选上谁就占据了2008年的战略高点,有了布局全盘的能量。面对倒扁风暴带来的民进党危机,谢长廷终于松口参选台北市长。亲民党认为,这为宋楚瑜的出线提供了基本的竞争格局。因为从政治人人物的份量上看,无论资历、手腕,蓝营只有宋楚瑜可堪匹敌。只要宋选上就能布局泛蓝,进而打2008年“总统”选战。

  3.不甘被国民党边缘化

  亲民党原以为借助“立院关键少数”的角色,利用台北市长选举问题,宋楚瑜可以拉高与国民党谈判的条件,在北市长选举和议员、“立委”选举上与国民党讨价还价。同时,也寄望国民党会卖老宋一个面子,避免采用民调方式在国亲协调机制内在宋郝之间择一而行。但国民党似乎有自己的难处。一是在宋楚瑜坚持排拒民调方式协调一人的情况下,马英九在泛蓝整体布局与国民党初选制度建立的两端中很难找到平衡点,因此马宋几次会面都没有真正谈论这个敏感话题,所谓的协调迟迟没有下文。二是为了本身政治利益,国民党中央8月祭出了《跨党辅选行为规范》,让亲民党认为是防范国民党重量级人士为宋助选、迫宋退选的封杀条款,极具针对性。三是郝龙斌的出线,更让亲民党感到协商空间不复存在。四是亲民党的情绪反弹并未换来国民党的体谅。种种情形,逼得宋楚瑜骑虎难下,在做了“最坏心理准备”后,不得不做出破釜沉舟之举。

  4.倒扁风暴扭转情势,提供参选时机

  2006年4月以来现实政治情势的发展,帮了宋楚瑜的大忙。陈水扁家人、亲信的弊案引发岛内民怨沸腾,岛内社会对陈水扁家人亲信作为的嫌恶早就不分蓝绿了。宋楚瑜及亲民党看准了民众对扁强烈不满的情绪以及民众对马英九反扁“软弱”的质疑,采行强硬路线,不仅率先在6月发动“罢免陈水扁”的行动,继而在罢免失败后推动“倒阁”、“二次罢免、倒阁”,随施明德的倒扁红军连续静坐多夜而变成“夜间精神领袖”,在“双十庆典”上带领亲民党“立委”群起搅局,都迎合了倒扁民众的情绪,成功向国民党施加了压力,既搅乱了马英九的战略思维和布局,挑战了马“泛蓝共主”的地位,也使自己成了泛蓝“倒扁”的领潮人,奠定了他及亲民党在这波政治风暴中的突出地位。

  宋楚瑜宣布参选后,民意支持度突破一成。宋楚瑜亲征也让橘军子弟纷纷弃郝挺宋。自身人气的提升,马英九光环的褪色、郝龙斌支持度的大幅下滑,都让宋楚瑜透过选战的硝烟依稀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三、“封刀之作”有看点

  看点一:集结力量拼“马”力

  宋楚瑜与马英九,既有早年的瑜亮情结,又有后继的政党利益恩怨,加上彼此政治性格的差异,其间的心结不仅难解,更随着宋楚瑜人气的滑落、“马英九现象”的耀目而遂行尖锐。作为政坛上的老将,宋楚瑜虽励经图治,仍难挽亲民党及自身的颓局;政途不顺,还偏偏要唯“马”首是瞻,而这匹“马”在宋楚瑜眼里,空有其表,既无能又无魄力。就象大船栽到河沟里,宋楚瑜怎能心甘气顺?因此,宋楚瑜的参选,与其说是与国民党候选人郝龙斌争市长宝座,不如说是在与马英九比拼政治实力,与老对手作个最后的了断。在这样的心态下,其支持力量首先来自反马一群。

  倒扁运动未达目标,倒扁民众的挫折感全部转嫁到了在倒扁过程中“毫无作为”的马英九身上,马英九的支持度一降再降;而一贯批马打郝的李敖宣布参选,预示着要帮宋打马。从某种角度上讲,蓝军中反马、怨马、质疑马的势力正可借此次北市长选举而集结起来,宋楚瑜有机会凝聚这股力量,寻求支持。因此他断然以无党籍身份参选,并将竞选主轴首先放在了施政的能力与魄力上,他要抓牢倒扁大军超党派的支持力量,瓜分郝龙斌的选票,压制郝龙斌的气势,然后在与绿营候选人谢长廷的对垒中,形塑“弃郝保宋”的态势,与马英九一较高下。

  看点二:国亲分裂态势现

  由于原来力主国亲尽快合并的亲民党内精英早已弃橘投蓝,组织的纯化更有利于宋楚瑜的子弟们唯宋首是瞻;由于原本部分泛蓝支持者就顾忌宋楚瑜一旦有了北市长的舞台,就会露出徐图2008年“总统”大选的野心,裂解泛蓝,让泛绿坐收渔利,但这样的顾虑则因对马英九在倒扁运动中的作为不满、对马英九的能力再次质疑而有所淡化;由于无论是罢免、“倒阁”、体制外的街头运动乃至双十庆典上的激烈表现,国亲在这一波倒扁“红潮”的得失中都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线,种种情势的发展,在在诠释着宋楚瑜与马英九的分裂不仅是个人义气使然,还有更深层次的两党路线、政策与斗争策略、手段、节奏、目标等诸方面的严重分歧。宋楚瑜以无党籍身份参选,正是堵住了国民党协调劝退之念,彰显了参选决心,加之国民党中常会正式决定“立院党团”对亲民党版的“二次倒阁案”不予支持,国亲分道扬镳的态势出现。

  看点三:积蓄能量谋大位

  尽管宋楚瑜宣布当选北市长后不再参加任何选举,但相信的人应该不多。实际上,宋楚瑜始终未放弃角逐“总统”职位的企图,否则为何表明选上了市长却只做一任?从“亲王(王金平)疏马”到这一段时期以来宋王关系毫不掩饰的热络,不正预示着要为未来的“宋王配”预留空间吗?而宋楚瑜2005年底释出参选北市长讯息,并信誓旦旦的要从两岸议题再出发,这些迹象都揭示出宋楚瑜对再度挑战“总统”职位的期待。特别是此番与马英九公开闹翻之后,更是不必多所顾忌。只要有了北市长的政治舞台,以宋楚瑜的能力,不仅可以重回岛内政治核心,还可在两岸关系上尽情发挥,从而重振威望,蓄积政治实力。

  看点四:能否遂愿有疑点

  先看民调,从宋楚瑜透出参选讯息开始,其选民支持度便名列车尾,虽然经过倒扁运动其支持度有所提升,但在候选人的民意排名中并未有根本性改变,仍在郝、谢之后。而《联合报》10月15日的民调显示,有52%的民众对“宋主席”的表现持负面评价。民调不能决定最后的选战结果,但起码可以反应选民人心的向背。

  其次,宋楚瑜的民调之所以低,应该归结为选民对政治人物的期盼与宋本身的政治性格存有相当的落差。长期政局的纷乱、空转以及政治文化的劣质,使民众在选择能力、魄力的同时,更期盼回归诚信、廉洁、理性、中道的政治道德与社会基本价值,但宋楚瑜一路走来,特别是在国亲整合中的义气用事、北市长初选中排拒民调的民主机制、采倒扁激烈冲撞路线最后证明只对自己有点好处等“自私的对现实权力的追求”,却给民众留下了“权谋机诈”的固定印象,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他参与倒扁静坐非常低调,但多数民众仍会质疑其动机的原因,也是马英九、郝龙斌式的政治人物尽管被质疑能力、魄力问题,但民意支持度却始终名列前茅的根本原因。

  再次,虽然宋楚瑜希望集结蓝军内的反马力量,但一方面,随着反扁重回体制内斗争,马英九必然将会发挥出领军作用,泛蓝选民对马英九情绪性不满也将渐渐消退;另一方面,国亲的分裂,也让马英九没有了处处顾及亲民党的包袱,不会再被亲民党“绑架”,从而更坚定地展现自己的战略思考与作为。宋楚瑜想维持反马力量,操作“弃郝保宋”效应,似乎过于乐观。

  同时,橘营子弟并未皆因宋的人气有所提升而对前途充满信心,首次罢免案失败后仍有2名亲民党“立委”出走。可见,宋楚瑜、亲民党的生存困境与危机并没有多大的缓解。

  种种迹象显示,尽管宋楚瑜以破釜沉舟之态参选台北市长,但“老师傅”的“封刀之作”是否能让自己有一个完美的人生句点,似乎定论尚早。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