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马英九二任内两岸及对外关系政策目标看其相关新人事安排

  随着江丙坤、赖幸媛分别辞去海基会董事长、“陆委会”主委职务,9月19日岛内媒体报导,赖幸媛将接任“驻WTO代表团大使”,前国民党秘书长金溥聪将接任“驻美代表”,“驻美代表”袁健生接掌“国安会”秘书长;国民党秘书长林中森任海基会董事长,“陆委会”主委由“国安会”谘询委员王郁琦接掌。“总统府”秘书长由“外交部长”杨进添接任,“驻欧盟代表”林永乐接任“外交部长”。马英九这波两岸、“国安”、“外交”人事变动引起岛内外各方高度关注。对新人事的安排,特别是王郁琦、金溥聪两人的安排,岛内众说纷纭,民进党多所批评,国民党内也有不解乃至不满之声,有学者、民进党人士则标识马的人事安排体现着“轻两岸、重美国”的思考。笔者试从对马英九连任后马未来两岸政策、对外政策主要目标及走向的考察上,解读马此番人事变动背后的逻辑,以提供个人的观察。

  一、马连任后的两岸关系政策目标与走向

  马英九2012年选前就提出了“台湾安全”的“三道防线”说法,第一道防线就是“两岸和解关系的制度化”,第二道防线就是“中华民国对于国际发展的贡献”,即“中华民国”要成功扮演的5大国际角色:“和平的缔造者、人道援助的提供者、文化交流的推动者、新科技跟商机的创造者、中华文化的领航者”,第三道防线是“外交与国防”,“让我们有足够自卫的力量,以及足够的外援来维护台湾的安全”。这样的思路,在马的2012年5月的“就职演说”中再次概括为“两岸和解、活路外交、国防武力”的台湾安全的“铁三角”概念。对此,马当局智库“亚太和平研究基金会”董事长赵春山解读,“国家安全‘铁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撑”,为马“未来四年的国家安全政策进行全方位的战略布局”。

  在马英九的整体战略布局中,两岸关系是马最为看重的,因为,这是台湾能否生存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在马英九的观念里,两岸关系永远高于对外关系,两岸关系是台湾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其战略“铁三角”的最重要的一角。而在国际立足,则是其存在、发展的标志与必需,因此,马提出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说,其两岸、对外政策以此为基础。

  2012年选后,岛内蓝绿政治力量对比差距不大、国际经济前景不乐观、美国调整战略重心等诸多因素,必然带来两岸关系的复杂局面。马第一任内,基本完成了对两岸关系拨乱反正的铺轨任务,但这条轨道尚未夯实,还需更硬的内涵,也就是政治层面的更深层共识来强化。原本马是想以“和平协议”来做结,但在条件不成熟下,马会怎么做?马第二任内的两岸关系如何走?笔者认为,从2012 选后迄今,其政策重点及走向已有相当的轨迹可循。

  (一)两岸和平发展局面将得到巩固,但是两岸关系无论在经济合作、制度协商,还是深入巩固政治基础、增进政治互信上,都将面临更多的难题与挑战,但目前已现新的进展

  1.两岸和平发展局面会得到巩固。

  一是两岸和平发展之路的延续是国民党执政正当性的要求。这条道路是岛内多数民众的慎重选择,民众通过投票授权马当局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民生问题依然是国民党日后政权能否延续和选民能否继续支持的核心问题。国民党当局要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就必须巩固、深化两岸和平发展局面,并取得两岸关系上更多的突破。二是国际经济情势客观上促使马当局必须保持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美国金融风暴、日本核灾以及欧债危机,迫使台湾必须躲避这些市场的风险,对大陆的需求必然会更多;而全球金融危机的波段性发作使全球经济前景艰困而混沌,也促使台湾更要寻求两岸关系的稳定。

  2.两岸有政治商谈的可能性。

  一是经贸关系中的政治层面的商谈已经不可避免,且有所成就。两岸经贸合作越深入,相关协定越会碰触到彼此“身份”、制度、法律等问题,这些政治层面的商谈不可避免。两岸经贸关系中政治层面的突破,主要看ECFA的后续协定的商谈,而投资保障协定的商签是个指标。以此为参照,ECFA后续其他协议的商谈也就能够顺理成章了。

  二是两岸有就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进行商谈的可能性。其一,这是马既定政策目标。马早在2008年10月接受外媒专访时就提出了在任期间的4大政策目标,其中大三通和两岸经济正常化基本完成,余下的就是“和平协定”与“国际空间”问题的商谈。其二,就“国际空间”问题,马坚信其两岸、“外交”政策正确,因此,两岸将继续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维持政治互信,有利两岸在国际社会中的互动继续保持过去4年累积的默契,延续既有模式。而过去4年,两岸“外交休兵”在一定程度上让岛内民众感受到了大陆的善意与诚意,初步淡化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敌意,这些为未来两岸先就台湾“国际空间”问题进行商谈,达成一些在涉外场域,就互动模式、协商机制等达成两岸共识,提供了参考和民意基础。相较“和平协议”,台湾“国际参与”问题因涉及面较为单一、仍是两岸交往中最敏感也最易爆发冲突的地带、岛内民众并不满足现状故而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涉及马政绩和历史定位等,有与大陆商谈的诱因和可能性。其三,马当局已经释出在两岸“两会”架构下谈台加入国际组织的讯息(参看下文相关内容,此略)。

  三是马当局要将“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进行机制化,开创“治权对等”局面,为未来签署两岸“和平协定”跨出实际的一步。2012年选后,笔者曾判断,两岸“和平协定”有可能成为国民党2016年寻求连续执政的诉求。当时的分析是,马在第二任期原本可能在“和平协定”目标上加大力度,完成其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的政策目标,建构完成其台湾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这从他在选举中提出“和平协定”议题就能看出来。但是“和平协议”一提出就遭到民进党的激烈攻击,尚且还有马自己补充提出的“公投”决定的问题,签署的难度较大。因此,在岛内情势尚需寻求更为成熟的运作条件的情况下,马要做且能做的应该是,让“和平协议”在第二任4年岛内社会的讨论、运作中,累积岛内民意基础;通过两岸智库、学者的交流磨合共识,并争取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支持,然后在2016年时做为国民党下任候选人政见提出。

  如今,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释出“两岸同属一中”和“一国两区”的情况可以看出,马在主观上仍将签订“和平协议”当成其对台湾的责任和个人历史使命,这个责任、使命如何达成,现在基本有了可循的轨迹,即马英九要先将“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进行机制化。这是他为未来签署两岸“和平协定”跨出的第一步。其具体政策作为就是提出推动两岸互设“综合性的办事处”。对此,“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明言,其目的是强化“机制对机制、官员对官员”的互动关系,“促使大陆正视中华民国存在的事实”,但从马的逻辑上看,实际上是要达成台在“治权”上的与大陆的“对等、尊严”,开创一个两岸“治权对等”的局面。从马英九处理台参与国际组织与活动的策略上,更能清晰的看到其“主权与治权分开处理”、寻求“治权对等”的思路。如2008年一上任,马就调整直接“加入”联合国的政策,而以有意义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做起;2012年连任后,将其选举期间提出的一揽子的“两岸和平协议”转为两岸ECFA等16个协议为支柱的共同建构;在台与他国洽签FTA方面,台“经济部”称,要“弹性运用‘堆积木’(building blocks)模式,一个个协定去堆的方式来处理”,而不是洽商整个FTA;在参与国际组织上,以驻外办事处名义加入,如2011年3月,台“驻纽约经济文化办事处”加入“联合国系统学术理事会(Academic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ACUNS)”,成为机构会员。2012年2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欧洲员警大会,首度邀请台参加,台提出,希望台“刑事局”在该组织设点,与欧洲的警政及治安单位建立联系渠道进行经验交换与情报合作;在两岸商谈台“国际参与”问题上,马当局以民生议题来定位其诉求,提出在海基会、海协两会机制下进行商谈。吴敦义就提出,“气候变迁与民航组织属于民生议题,更牵涉环保署、经济部、外交部、民航局相关业务,也可透过两会平台来谈”。从这里,可以看到,马当局更多利用“化整为零”的方式,降低主权位阶,降低政治敏感性,这不仅仅是一种务实的弹性作为,更是在走一条“主权与治权分离”、“治权对等”的路线,是配合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机制化政策的。

  3.两岸文化合作机制的建立、协定签署的可能性,要看马的意志。

  2008年马当选后即提出,支持两岸经贸和文化交流正常化,对两岸签署相关协议已经准备好了。4年后,两岸经贸正常化目标基本达成,只有文化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至2011年,“陆委会”始终以“目前看来没达到这个阶段”为由,明确拒绝两岸签署文化协议。分析其中原因,大体有三,其一,台当局目前文化交流合作的重点在文化产业利益,现有协议已基本能解决台湾方面在文化交流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她关注的下一个议题是签署两岸出版业的协议。其二,台认为,签署文化协定要建立在双方文化的彼此认同之上,目前岛内民众无论是历史价值观还是政治价值观等都与大陆社会的差异相当明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社会的认同度也相当低;其三,岛内对中华文化与“台湾文化”关系的认知也有相当大分歧,这本来就关涉彼此“身份”认定问题,加之选举年也容易给民进党攻击口实。因此,马当局对签署文化协定的动力不足。

  而2012年选后,两岸文化协议的签署再次成为两岸关注的热点。2012年5月,首任台“文化部长”龙应台对两岸签署文化协议表达开放态度,并提出召开“两岸文化前瞻论坛”预为探路的设想,并对推动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态度积极。但2012年8月,龙应台在美国访问时却明确表示,除非有非常实质意义的内容,目前没有考虑与大陆签署文化协议,只希望与大陆讨论排除两岸文化交流障碍议题,并进而提出两岸文化制度不同等不签的理由。对此,“陆委会”则明白声明,两岸签署文化协议没有必要,在文化交流上有许多民间机制作为互动平台,两岸民间交流已相当顺畅。鉴于马当局内部分歧,大陆虽然对两岸文化协议的签署、交流机制的建立始终积极推动,但也采取了相当务实的态度。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就龙应台两岸互设民间文化办事机构予以正面回应,并就“两岸文化前瞻论坛”特别明确表示,“文化协议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分步骤进行,大家可以沟通协商”。就台文化企业关心的两岸文化合作中的诸多障碍在民间层次无法解决的问题,日前海协会长陈云林在台北表示,文创产业的合作可以纳入ECFA后续协商议题之服务贸易协商。上述情况看来,未来两岸文化协定的签署及签署方式、两岸文化机构的互设,都要看马英九的意志。

  (二)美国插手两岸事务的机会与空间在扩大,但是美国等政治力的介入不足以扭转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

  1.美国不会对中国崛起下的两岸关系动向袖手旁观。

  美国对台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美对台的经贸关系,而是两岸关系,特别是两岸关系的政治走向、台当局的大陆政策。这是美对台关系中的核心内涵,直接牵涉美国的亚太战略利益。马英九连任后,将中国作为积极防范对象的美国必定继续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操控、影响。

  一是美国已经扩增美台官方对话渠道。2011年10月“维基解密”曝出,马英九执政后,美国首次在国防部之外,主动增设国务院的美台政军对话,主要侧重在对台政治方面的关切。该对话机制由东亚局、政军事务局共同主办,台湾方面由“外交部北美司司长”率团与会,“显示美方对台政治关系的重视,以及双方关系的提升”。2012年1月11日,美国前AIT台北办事处处长包道格、前美国亚太副助卿祈归慕与知名东亚安全学者史帝夫高森组成的台湾选举观察团抵台,高调拜会马、蔡竞选总部,并将在选后与岛内智库就岛内选后内外情势举行闭门研讨会,说明美国急于第一时间掌握台当局的两岸、对美政策。二是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地区及其国防战略重点转移,针对中国重新强化岛链威慑后,台与美国的军事关系将会重新强化:一方面,台当局将主动要求售台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增强自身军事实力,同时也会认为这是其重新提升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布局中的地位的机会;另一方面,美国对台军售也会增加。台美军事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三是台湾朝野政治人物不断提供美日等国插手两岸事务的机会。2011年“维基解密”继续曝出岛内蓝绿政治人物纷纷向美国交心,蓝绿两党也围绕大选展开争取美、日等国支持的海外较量,马当局不断呼吁美国军售台湾更先进的武器,在阐释“和平协议”时不断强调“不能忽略国际社会的支持”,这些举动都说明台朝野政党对美、日等国的重视,也就更增加美、日等国插手两岸事务的机会。

  2.虽然美国会加大对两岸政治关系的介入度,但是不足以扭转两岸和平发展的大趋势,马当局也不至于做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或牺牲品。

  一是与大陆对抗不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二是大陆周边除极少数国家之外,日、韩等国都奉行经济靠大陆、安全靠美国的分裂行为模式,马当局也奉行的是这种分裂行为模式,加之马没有蒋介石时期反攻大陆的企图心,因此不会随着美国而起舞,不会白白牺牲自己去充当美国遏制大陆的马前卒、牺牲品。三是ECFA之后,各国会更加重视台湾所扮演的进入大陆的门户角色,以及台湾在大陆所享有的“特权”,因此,一方面更会乐见两岸在和平发展下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也会促成涵括两岸在内的区域、全球经济利益链,这有利国际社会层面上两岸和平发展格局的巩固、强化。

  二、马英九二任内对外关系政策目标

  马当局未来4年的对外政策目标与走向,主要围绕着为台建构台湾安全的第二个“铁三角”。马英九第二任期“外交”政策,无论是从连任后的政策宣示内容上看,还是从两岸和国际情势上看,其政策方向都不会有重大变化。只是在第一任期初步走出了一条对外关系的“活路”之后,更加强调经营台湾的外部安全环境,包括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在军事安全问题上,从两岸层面上看,目前并不突出,但在亚太层面看,经营对美关系是重点,这部分分析上节已有涉及,故下面着重分析马当局经营台湾的外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部分。

  (一)拓展对外经贸关系,避免台湾国际经贸边缘化危机,分散对大陆的经济依赖风险

  面对当前国际、亚洲的经济局势,谋求台湾的经济安全是马当局第二任期的重中之重,经济安全有两个层面,一是两岸层面,其重点仍将是在ECFA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两岸经贸关系,以带动岛内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并取得附加效果,即台做为国际进军大陆的跳板,与主要贸易国家合作,联手进军大陆市场。二是国际层面,在对外经贸关系上,则要着重分散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拓展对外经贸关系,特别是为加入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做准备,避免在国际经贸关系上再度被边缘化。上述两个层面的平衡是台湾整体经济安全的指标。因此,拓展对外经贸关系是马当局未来4年的“外交”重点。

  在马当局“台湾将持续与全球经济接轨”的宣示下,台对外经贸关系将全面铺开,近期目标是让台湾经贸更自由化,主要是与主要贸易伙伴包括周边各国及世界重要经济体如美、日、欧盟等进行经济合作及整合,即签署FTA或经济合作协定、强化台湾在国际进军大陆上的跳板角色,强化双方的制度化建构,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等;长期目标则在台湾经贸自由化的基础上,实现台湾加入“泛太平洋经济伙伴协议(TPP)”,不仅“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整合中被边缘化”,更“让台湾成为世界台商总部、外商区域营运总部”。

  其中,对美经贸方面,将分二步深化并整合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即先解决“美牛”问题,之后重启经贸协商,为参与TPP做准备。马英九称,让美牛问题获得解决,才能使台湾积极、有效地参与亚太经济整合,包括跟美方重启“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协商,进而讨论有关双边投资协定(BIA)及双重课税(DTA)等问题,以及未来创造条件参加TPP,“这是我们未来8年要努力的”。对此,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薄瑞光予以积极回应,期盼马第二任内台美关系能够持续进展,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也“期盼能协助台湾进入新一步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架构”。今年7月6日,美方高度关注的美国牛肉议题,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公布莱克多巴胺安全容许残留标准、美国强硬压力,以及岛内民进党反马情绪已经得到持续半年多的宣泄之后,目前岛内严重对抗的朝野已就美牛问题达成开放共识。目前,马当局有意将参与TPP纳入台美TIFA议程,凸现其参与TPP的急迫意愿和积极行动。

  对日方面,建构台日长期经贸战略关系是马当局未来4年对日经贸关系的政策目标。这一关系有两个支柱,其一是对日投资协定,已在2011年签订;其二是FTA,这是未来4 年的重点。马称,“未来则希望能有机会探讨自由贸易协定或经济合作协定,透过制度性安排,让双方经贸关系更为紧密”。为此,台“经济部”称,“预计今年内,台日也将签署新的协定”。目前台日关系虽受钓鱼岛问题的影响,但台日经贸关系基本上将按既定方向走。

  其他方面,主要是将积极与欧盟、东南亚国家洽商签署经贸协定。与欧盟、东南亚国家洽商签署贸易协定是马当局未来4年力促贸易自由化的一环。与欧盟方面,马称,“非常乐于看到未来欧盟与中华民国在经济合作协定方面能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欧洲议会友台小组主席、英国籍议员谭诺克称,欧洲议会期待与马当局“强化双边关系,更特别支持台欧签署经济协定”。东南亚国家方面,马称,“将继续与新西兰、新加坡等国洽签经济合作协定”。目前,台与新加坡经济伙伴协议(ASTEP)、台与新西兰经贸合作协定(ECA)等经济谈判正在进行,印尼与印度也表示兴趣。

  (二)进一步扩大国际活动空间并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两岸政治定位没有协商解决之前,两岸的主权冲突在国际场域难以避免。虽然“外交休兵”减少了两岸不必要的冲突和内耗,但仍然有如台湾学者所言的“必要的内耗”发生。这就是,马当局仍然以“中华民国”的名义在国际社会争生存、求发展,使得两岸主权象征不能合而为一,为“一中框架”带来潜在隐患。目前,两岸在国际场域的冲突,已从两蒋时期的“代表权之争”演变为马当局强调的争取“中华民国实际存在之认可”,如果上文所分析的两岸“治权对等”路线符合马的思路的话,未来马是否在国际社会推动两岸走向“治权并存”的方向,尚需观察。但就目前来看,参与国际组织及活动仍然是马当局的既定路线,是“中华民国存在”的重要标志,也是巩固其生存、发展的手段。

  马未来4 年的“外交”重要诉求是参加更多的联合国专门机构与公约,包括争取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等,并强化与联合国体系的互动交流。2008年5月马上任后推动“活路外交”,在参与联合国的大方向及基本目标不变下,调整策略,以有意义参与联合国体系为切入点。在成为世卫大会(WHA)观察员后,以观察员身份加入联合国国际民航组织(ICAO)及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UNFCCC)成为下一步优先目标。马“就职演说”中称,“未来4年,政府要扩大参与国际组织,包括气候变迁、民航安全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相关活动”。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方面,马当局“期望美方协助台湾以参加WHA的模式,有意义的全面参与WHO的各项活动”,台学者也建议马当局积极争取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其他5项机制,包括“国际食品卫生安全网路”、“全球疾病疫情警报与反应网路”,签署更多的国际合作协定。此外,在国际非政府组织方面,马称,希望在国际非政府组织中,两岸与“外交”的“良性循环”模式发挥更大的正面效益。

  (三)加大“软实力”宣传,进行全方位的“文化软实力外交”

  以“文化软实力外交”辅助构建台湾的国际生存基础和环境,在马的第一任期就有相当突出的运用。未来在台“五大国际角色”的定位下,马当局必然会继续加大“文化外交”的力度,进一步通过对外援助、对外人道救助、各项“台湾特色”的多层面多领域的双向的和多方交流,以及宣扬“民主、人权、法治、自由”的制度、生活,在国际社会树立正派形象,向国际社会进行道德感召、魅力吸引,构筑理念同盟,以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辅助达成其在政治上彰显“中华民国”的“国际存在”,也以“文化感染力”突出 “中华民国国际存在”的合理性、正当性,同时提升双方的实质关系。“文化部长”龙应台还呼吁,台湾应“得到应有的国际文化参与空间”,“国际社区应该给予台湾的处境更多的理解和重视”。

  三、两岸、“驻美”人事安排似另有深意

  从上述形势和政策重心、走向上看,马在进一步构筑其“战略铁三角”,依其制定的政策中心和目标,是马此番人事安排的出发点。至于这些人士的个人特质及其相互配合度等,岛内媒体多有评论,总之是着眼理念一致,贯彻要一条鞭,这里不再赘言。笔者只是想特别提一下马对“陆委会”、“驻美代表”的人事安排的观察。

  马第二任期,两岸关系上可做的部分较为清晰,且在两岸机制、政治互信基本建立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去做即可,如果要有所突破,如上文所分析,则关键已不在大陆,而在美国。在台与美国的关系上,除了经贸的提升之外,更有政治互信如何增加的问题。实际上,马的思路仍然是“先经后政”,但此时的“经”和“政”,都有了新的意涵。在“经”的方面,主要在平衡大陆市场的风险,加强台的国际经贸融入,上文有论,这里不再赘述。“政”的部分,新的发展在于,马当局要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将“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进行机制化,或说要将“治权对等”的局面固定下来,以面对大陆提出的“两岸同属一国”的“一中框架”问题。无论是“经”是“政”,如何处理好这些新意涵,都摆脱不了美国因素,况且美国对台最为在意的不是经贸,而是两岸关系,尤其是政治层面,因此,台美双方的沟通不落实,互信不增加,两岸的政治关系也难解。这就是马的必然逻辑。

  鉴此,笔者看马派金溥聪驻美,极具政治意涵。故后续观察的重点,除了台美经贸关系的提升之外,更值得注意的,一是美国对马英九大陆政策的更深层了解甚至谅解,马将在“中华民国宪法”与回应大陆的“一中框架”上做出怎样的表述,就是台美沟通成果的重要指标,也是后续两岸“和平协定”能否迈出第一步的观察点。二是马当局如何增强在美国亚太军事战略中的地位。金溥聪说,“当美国重返亚太时,台湾与美国的沟通很重要;美日、美韩是连动,台美关系最直接影响台湾与日韩的关系,这是牵一髪动全身的国际外交网路”。目前来看,在钓鱼岛、南海主权纷争中,马当局明确且坚持不与大陆联手,应该是其主要体现,后续还会有什么作为,值得观察。

  看王郁琦任“陆委会”主委,笔者认为,则主要体现了马有较强的主导两岸关系发展路线、节奏的强烈意志,这表现在几个层次:一是从理念上,破除赖幸媛的局限,以更畅通精确的贯彻马意志;二是从剩下的任期内的两岸实务上看,两岸关系上的一些后续作为,主要性质不再是开创性的,以王郁琦的法律专长,能胜任马后续“两岸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法任务等类似拾遗补漏、进行完善的细活。其他的后续协商、交流推动,则有机制,有专业人士,有“文化部”,无需多虑。三是着眼于未来,当然是对年轻人的培养,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意味着马在为未来其两岸政策路线得以延续提早进行着人事布局;马有离任后在两岸关系上继续发挥作用的意愿。

  此外,从政党政治的角度上讲,鉴于民进党无论在两岸还是在台美关系上,目前受困于“台独”立场、政策,难以超越国民党,这本来对国民党的2016年选举来说就是个利多。但鉴于民进党政策调整尚未完成,且民进党也在不断加强与美沟通,还不断挑拨国民党与美国的关系,马出于谨慎考虑,如果国民党与美关系、与大陆的互信都能更进一步,就更是又一个相互“良性循环”,以“双重良性循环”加固2016年国民党赢的情势,完成马的自我历史定位,也应该是马此番人事安排的考虑之一。

  综上,笔者认为,这样的人事布局不能简单看作是马“轻两岸”而“重美国”的结果。将“轻两岸”与“重美国”对立起来看,两岸会产生误会。要看到,马的逻辑首先是出于施政考虑,而非直接针对大陆而来;其次,“重美国”既是马内政、“外交”的必然,也蕴含着他希望进一步突破两岸当下政治僵局的尝试与可能性。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