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马英九为何提出“识正书简”?

  2009年6月9 日,马英九在接见美国侨界代表时,就两岸目前分别使用简体、繁体字的文字差异表示,“正体字(即繁体字)代表中华文化的特色,但大陆因为采用简体字,有些正体字看不懂”,因此他“希望两岸在这方面未来也能达成协议”,采用“识正书简”方式。所谓“识正”即认识正体字,“书简”即要书写简体字,印刷体则尽量用正体字。马英九说,“这样才能跟中华文化的古籍接轨”;他“过去几年一直努力发扬正体字,也希望有一天正体字能成为世界遗产”。

  马英九这番话随即引发岛内关注与争论。当然,遭到“独派”势力“想当秦始皇统一中国”、“自我践踏文化国格”这样的激烈抨击不足为奇,尽管在民进党执政之初的2000年10月“总统府”网站改版时,已有简体字版。蓝营则解读为是针对大陆提出的建议,说,“正体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大陆文字简化造成民众对正体字了解不深,造成中华文化精髓在大陆渐渐流失”,马是“代表民众向大陆发声,希望大陆也尊重中华传统文化”。这与争论声中马英九的发言人以及台大陆政策执行部门负责人随后的澄清说法颇为一致。

  “识正书简”到底是马英九推动“终极统一”的一个具体步骤,还是针对大陆所发的不满或建议,或是两岸一体适用?要拨开云雾,还是得在马英九身上找答案。

  一、马英九的一贯立场:以“中华民国的文化传承”争中华文化的正统地位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大体经历过几个阶段。最初当然是早年移民渡海赴台,将中华文化带入台湾,并延续了民族文化之香火与传统;其后则是日本殖民时期,岛内有志之士不断抗拒着殖民者的政治文化压力,保护中华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空前激发,连横著述《台湾通史》即是典例;而当时在基层生活习俗、为人处世之中,也处处呈现着殖民者洗不掉、除不尽的中华文化的底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两蒋的执政更以中华文化为教育纲领,面对大陆基于快速扫除文盲的简化字改革,以及随后的“文革”时期的诸如“破四旧”,则日渐生出文化优越感,认为中华文化在大陆已然走样,“中华民国”才是中华文化的真正保存之地、传承之所。故台湾在两蒋时代,严格的禁止使用简体字,这固然是“汉贼不两立”的政争使然,但也确实体现出台当局对大陆简体字的排斥与不认同。

  马英九何尝不是这个逻辑!更何况,马英九有着良好的中国传统知识世家的教育积淀,对中华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感,这种情感投射在代表并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繁体字上,便有了他说的对繁体字“一路走来”的“一往情深”。当然,马英九对繁体字的锺爱不仅仅出于感情,而是认为“保存汉字就是保存正体中文,正体字代表的文化意涵绝非简体字可取代,捍卫保存正体中文是为了文化传承”。

  对中华文化的深爱以及对繁体字的深情与认知,让马英九一说起中华文化在台湾就洋洋自得,满口不是“台湾的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素养冠于所有华人地区”,就是“台湾应该以文化为前锋,对大陆输出创意和价值,发挥灯塔效应”;不是“要让台湾地区能够出人头地领袖群伦”,就是“台湾地区可以成为华人文化重镇”。无论舌尖齿缝还是字里行间,传递的全是“中华民国传承正统文化”的优越感,当然也体现出其对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心。

  然而,现实政治的情势并非马英九的深情与优越感乃至责任感所能改变。由于国民党一直为丧失中国主权的代表性而于心不甘,隧使在长期的两岸政治对峙中,简繁体字之争也深深裹胁进政争的漩涡,惹上是否代表“正统中华文化”的尘埃。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指定简体字为中文法定字,以及简体字在世界范围内以势不可挡之势广泛传播,都让马英九心存深深的遗憾。而随着当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简体字以其便捷性也逐渐在台湾民间乃至一些官方网站流行开来,马英九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

  二、马英九主张两岸文化交流,而“识正书简”既是为了交流的便利,也是需要交流的专案之一

  之前,马英九扭转不了大环境,但在可以操控的小环境内,对繁体字的推动做了不少事情。比如,他在台北市长任内,就出版过推动繁体字的说帖,举办过汉字文化节,与大陆访台学者沟通交流过“识正书简”的观念,希望能影响大陆重视繁体字;还曾经申请将繁体字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也预期大陆客会赴台旅游而提供繁、简体字对照表。因此,“识正书简”并非马英九的灵机一动,而是他长期即有的理念,而这一理念与他的文化政策密切相关。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是为了加强两岸文化认同,而加强两岸文化认同则是为了强化民族认同。这应该是两岸文化政策的意涵与目标。马英九始终坚持两岸文化全面、双向交流,希望通过交流促进大陆的“文化中国化”,并化解双方的敌意,缩短两岸距离,以利两岸和平,加强两岸社会的同质性,形成两岸民众共同的生活与价值观念。说白了,就是要以台湾西式政党政治影响大陆,最终达成两岸的所谓“一国良制”,并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交流起着关键作用,并深具前瞻性意涵。对马英九而言,两岸中文字体的差异在两岸文化交流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双方必须面对”,这是两岸文化深入交流最重要的一个切入点。

  2008年5月之后,马英九终于有了从根本上落实理念的条件。这个条件,不仅是马英九掌握了岛内最高政治权力,政策落实有了实力支撑;不仅是两岸“外交休兵”带来的两岸“侨务休兵”,使侨校教学与公文往来长期陷于简繁之争的情况已呈现出解决的急迫性;也不仅是大陆民间、学者正对简体字进行若干检讨,知识界出现“识繁写简”的建议,大陆政府也已经同意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的建议,传统医学名词术语的翻译一律使用繁体字以便与传统医学接轨;更重要的是,两岸关系已经步上和平发展的轨道,彼此政治互信基本建立,可以做到排除政治干扰,就文化议题作文化探讨。

  马英九基于两岸文字差异的现实,在2008年1月的“文化政策白皮书”中提出,要促成两岸合作编纂“二十一世纪华文大辞典”,将两岸分隔60年所导致的在文字、语汇等各方面形成的分歧,如意同词不同等有差异的字词语彚比较陈列,以利文化交流并缩短彼此差距。而这个建议,则在2009年7月的国共“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被列入了正式讨论议题。这是马英九推动、落实“识正书简”的一项具体步骤。

  三、马英九的无奈:岛内坚冰难融,“识正书简”履冰而谨行

  马英九可能没有料到,他对侨胞代表的一番政策宣示,却引来外界如此喧腾的纷争。只好亲自捉刀,在6月23日发表《大陆“识正书简”的文化意涵》这篇5000余字的文章,澄清“识正书简”政策,其中特别强调,这是对大陆的建议,并不是要让台湾写简体字;其“出发点不是政治考虑而是文化关怀”。

  就马英九的“识正书简”政策,国台办发言人范丽青已经明确指出,“关于繁体字、简体字的问题,两岸同文同种,讲的是相同的语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体字、简体字都是汉字体系文字,都根植于中华文化传统,都是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不同的,只是大陆对部分文字进行整理和简化”,“随着两岸交流和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如何使两岸民众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两岸专家学者可以探讨,充分论证”。但正像岛内媒体所言,“在台湾,简体字具有一定敏感性,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字、文化意义,更是‘新台湾民族主义’里头一条敏感的神经”。显然,这是台湾政治生态使然,也是马英九的无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