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言

  《读你》早就被费翔唱到大陆,我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特别是歌名,一个“读”字,意味深长。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读懂并不容易。一旦用心,就会发现,读一个人,也会经历由厚到薄的一个过程,真的一如读书。刚开始的时候,这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吸引你去探究,什么都是新的感悟,什么都需要再观察佐证。越读就发现、了解越多,能讲一讲的也就越多,不知不觉间这个人物的形象逐渐变得厚重丰满。不断的读下去,则可以归纳为简单明瞭的几点,丰满之人变成了大写意线条,似乎寥寥几笔便能勾画清楚,不必多说。再后来,竟然因为太了解了反而不知从何说起了——你读的人已经和你的心念基本上搅和在一起了。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你所读的人有了“懂得”与“感情”,乃至“老朋友”做什么你大多都不奇怪。

  我认真的读马英九,是从2005年他首次竞选国民党主席开始。持续下来,迄今竟也读了8年,当然仍未毕业。这不仅是因为研究条件、研究水平所限,更因为感觉上,马英九的政治生涯并不以这8年执政期为限,他还会续写新篇,这让我有要继续读下去的新的好奇点,换句话说,作为我的研究对象,“马英九”远未到“盖棺论定”的时候。

  研究马英九,可以鲜明的感觉到,马英九是“中华民国”的忠贞捍卫者,因此,其内外政策无一不针对着“要消灭中华民国”的大陆而来。而这种鲜明的针对性既是长期以来两岸历史与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这一结果的延续。台湾对大陆,一切着眼点在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诸如经济的自身发展、不受大陆“军事威吓”的“台湾安全”、在国际社会证明自己的“实际存在”,并要在对外交往中彰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得到相应的自尊心理的满足等等。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又曰“人穷志短”,事情不同但理是一个——生存权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满足之后才能逐步的形而上。生存问题尚未解决之前,台湾在精神需求上、心理需求上难以关照到民族振兴的气节层次。因此,两岸尽管进入了和平发展阶段,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战略规划、政策目标也就相差甚远。当然这里另有一个心态与互信的问题。

  从2008年5月20日起,经过近5年的执政,迄今马英九的大陆政策及对外政策,在其论述不断完整、时间不断验证的过程中,架构更为清晰,内容更加明确。从大的思维架构上来看,其幕僚苏起的两句话阐述得极为透彻:“大致说来,有两个大原则贯穿国民党执政时期处理两岸关系的思维,那就是民主与对等。民主表示必须对民意负责,对等表示两岸必须平起平坐、平等对待”;“中华民国的生存与发展奠基于两岸的政治妥协,奠基于顺应美国的国家利益”。马英九的大陆政策与对外政策思维彰显其宗,大陆政策核心一是坚持顺应台湾主流民意,二是坚持两岸治权对等;对外政策核心一是以“治权诉求”求“主权利益”的两岸与对外关系的“良性循环”与“微妙平衡”,二是迎合美国战略利益。从具体政策面而言,举其要者,是以“中华民国宪法”为基础,对内,要达成两岸“治权互不否认”的“治权对等”的“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局面;对外,要让大陆认可在两岸“主权互不承认”之下的尊重其实际存在、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存在所必须的国际生存权、发展权。在没有满足台湾内外这些需求的时期,就只有奉行搁置政治争议、彼此尊重的“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亦即,两岸政治关系的进一步突破还都谈不上。就其任内5年两岸关系上的作为来看,一是赶进度,二是搭框架,三是维持政治现状。

  我认为,两岸关系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中国内部两个政权的更替,但却是不完全的更替,因此,两岸关系在两岸与国际政治情势的交互作用下衍生迄今的现状是,一个国家内部有“两个国号”、“两部宪法”、“两个治权”、“两种制度”。这四大特点,既构成迄今两岸政治关系的骨架,也是两岸未来走向统一必须厘清与重构的领域。在两岸政治关系尚未真正碰触或商谈这四大问题的当下,马英九的想法并不过分。过分的是长期以来“台独”的干扰、拉扯、对抗,过分的是基于台湾选举政治生态带来的毫无道德底线的选举政治操作,让国民党本来较为务实的政策被隐藏、淡化、甚至扭曲和自我扭曲,让大陆的执政党和人民疑虑重重,忧心万端;让两岸情感难以超脱历史恩怨的同时再陷残酷政治角力的漩涡,致使彼此信任没有根基,认同逐渐疏离。人心成了两岸共同探讨彼此政治安排的最大阻力。

  人心的核心是信任问题,这里谈谈它涉及到的对对方目标策略的研判问题。例如,在经贸问题上,马是否将ECFA只当成走向国际的工具?对这个问题的研判,从台湾本身的经贸发展来看,与从政治策略上来看就不一样。“台湾文化特色”问题也是一例。马是想要把台湾文化做成一个品牌,品牌就需要突显独特性,必然要从彰显与大陆的差异性入手,从这个角度来讲,马没有什么不对,但从两岸关系的政治角度及涉外领域来看,就易引发负面联想。是从事务本质上看,还是从政治角度上看,这里有个选择问题,正是这个选择体现着两岸互信的程度。互信越高,就越能从事务本身着手,事务的本质就越能彰显出来。要深化互信就都要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在交流中增进情感并深化认同。台湾更需自觉将自身利益与大陆、民族利益作正向连接,而非急于区隔,才能消除大陆对台疑虑和将两岸关系“工具化”的质疑。

  再提一点思考,就是如何对待台湾从两岸和平发展中获益的问题。如果纯从一家人的感情上讲,大陆应乐见台有意义的参与国际社会的活动,但是,台的特殊性在于其对大陆根深蒂固的敌视心态。两岸和平发展进程恰恰是在台湾敌视大陆心态仍重的氛围下开启的。台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中获益良多,而这个和平红利,将不单单是大陆给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国际社会给的要超过大陆给的,在这种趋势下,大陆对台湾会有疑虑,怕台湾只把大陆当成“走出去”的工具,用过即丢,或不知饮水思源;担心美国等国际势力以及“台独”势力的借机操作等等。因此,如何对待台湾在国际社会获益的问题,也考验大陆对台政策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实质。翻阅历史可以看到,中共老一辈政治家无不以敢于自我牺牲的宏大胸襟成就民族伟业。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特别是合作抗日的历史,对今日大陆处理与台的竞和关系,处理台湾在敌视大陆的心态下作出的政策与策略选择,都极具参考意义。

  当然,面对大陆政府和人民对台湾社会、马英九当局的深切了解、理解,面对大陆为消弭两岸因误解、冲突而产生的不满乃至仇视而对台湾社会、当局释出的诚恳善意和自我牺牲,台当局若依然固执本位利益乃至冷战思维,将之视为当然,甚至沾沾自喜于两岸牌、国际牌“玩的漂亮”,必将损害大陆政府和人民的感情,贬损台湾文化诚恳、厚道的形象,甚而屈从国际反华势力的压迫,作出有损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情,那么,人心将以向背作出取舍,历史也将作出公正的评判。

  万不可权术有余而胸襟不足,这是对两岸当政者提出的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政治要求。

  此外,在建立互信的过程中,还要特别关照两岸不同政治体制下形成的思维习惯和做事程序。两岸互动,要在充分理解各自决策、程序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关照彼此的习惯、心态,不作冒昧、冒犯之举,才能达到善意、诚意的真正理解与接受,使两岸情感得以靠近。大陆慈善家在台遭遇的尴尬、台菲渔业冲突后台湾6成多民众支持两岸在南海联手护渔,都值得反思、借鉴。

  我认为,马英九任职期间,从主客观因素综合来看,他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人无完人而世事难料,只能以他之心度他,万般皆不可苛求。这样想并非消极,只是持平心态,如此才能拿捏好分寸,掌握好节奏,调整好步调。造渠之际,引水当缓,何况攻心之千秋大业!

  这些年,林林总总,笔下也陆续有了一些读马心得。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人物分析及政策分析两大部分,大部分文章已经在涉台刊物发表。这些文章作为我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此集结出版。为求本书内容更为完整,又补充了少部分未发表过的文章。全书总共选取30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人物篇”,在写法上,无论工笔也好,写意也罢,都是为求描画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清晰。第二部分“政策篇”,则分别就马英九大陆政策及其思想根源、对外关系政策、对外援助政策、文化外交政策、侨务政策、海外文宣政策、东海南海政策等内容作出分析研判,以更为完整的展现马英九的理念及政策内容。第三部分“参考篇”,选取了对马英九政治生涯影响较大的蒋经国、金溥聪,有关政坛上与马英九关系密切的连战、王金平、蔡英文等台湾朝野政治人物,以及有关两岸关系、岛内政局、民进党内外政策等阶段性研究成果,一是希望从更多侧面揭示马英九的政治性格与政治风格,二是为马英九执政前后所处的内外政治情势、政治氛围及其把握政策节奏的可能考虑,提供参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马英九的文化政策、军事安全、经济政策及其考虑,散见在这些文章中,并没有单独成篇,留待以后有机会再作补强。其中文化政策中,由于马的“教课书”问题和“识正书简”政策,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少有涉及,故单列短文予以补充。

  此书汇集了我8年来的各阶段研究成果,可以看到我的研究轨迹。限于研究条件,更限于我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文章中的分析、观点、思考肯定多有欠缺及不当之处,恳请两岸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徐青
  写于2013年7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两岸关系,包括台当局大陆政策、对外政策、人物研究、岛内政局、台湾社会文化、两岸关系现状与走向等。在大陆、香港涉台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评论多篇,文章被两岸三地及海外华文媒体广泛报导、转载,被两岸学者专家讲座、著述引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